河南特色,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平原林业与平原农区协调发展。构建林茂粮丰的壮美中原。把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结合起来,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维护我省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的地位提供生态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根治风沙危害,提高防护效益,促进平原农区和沙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组织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保护和管理林地和森林资源,全面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管护,提高管理水平,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健全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坚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监管,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特征,保护好我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抚育和改造,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二)加速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立足我省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步伐,坚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
11
好速生丰产林基地、林纸林板一体化、名特优新经济林等原料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着力培育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加工业等一批优势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全省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和多种经营,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禽、林草、林菌等种植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加强生态经济示范区、现代林业示范区和区域特色基地建设,完善林业市场功能,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林业产业体系,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和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活动。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建成太行山、嵩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沿岸及故道、中东部平原等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7大森林生态旅游区。积极发展城郊型森林旅游。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把嵩山、白云山、云台山、尧山、王屋山、鸡公山、淮河源、宝天曼等打造成精品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
12
完备的森林公园体系。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湿地公园建设。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等生态文化产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引领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化产品创作活动,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生态摄影展、文艺家采风和生态笔会等活动,开展生态文化影视作品创作。建设健全生态博物馆、小展览馆等生态文化设施,不断提高生态文化品味。
(四)深化林业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巩固明晰产权、确权发证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和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一是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林木流转交易市场,健全林木林地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等,为森林资源资产的抵押、担保、合作、转让出售、租赁经营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林农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联办等形式,实现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通过流转组建合作林场、合资林场、股份林场等,实现集约
13
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大林业金融服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河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林业金融发展道路。协调金融部门推出适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完善长期的银林合作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国保监会《关于做好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编制森林保险方案,稳步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三是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依法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涉林经济活动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基层林业部门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四是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林业基层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拓宽林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全过程服务,解决林改后涉及千家万户的采伐管理、产业发展、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难题。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将国有林场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生态公益型林
14
场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商品经营型林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建立新的经营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激活内部经营机制。妥善解决现有职工养老保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渠道妥善安臵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确保林区社会稳定。妥善解决国有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 (五)健全保证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大力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公安、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林业信息化、基层站所、林区民生等基础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林业基础建设水平。
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生态建设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中的补植补造72.69万亩,后续产业中新造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124万亩,林下种植经济作物65.92万亩,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5万亩。在此基础上,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215万亩。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5
河南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
(草案)
一、“十一五”林业发展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载体,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抓好林业产业和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各项林业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造林绿化成效明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根据2008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地面积502.02万公顷(7530.3万亩),森林地面积336.59万公顷(5048.85万亩), 森林覆盖率20.16%(林木覆盖率26.53%),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十一五”以来,继续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了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和村镇绿化等一批省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创建林业生态县。全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1.68万公顷(2275.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0.27万公顷(2103.96万亩),飞播造林1.73万公顷(26万亩),封山育林9.68万公顷(145.26万亩)。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93
1
亿人次,完成义务植树7.93亿株。特别是实施《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来,2008-2010年三年的造林面积达到115.49万公顷(1732.31万亩)。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保障粮食持续增产。平原地区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566.7万公顷(8500.5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94个平原县(市、区)全部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呈现了林茂粮丰的新景象,为河南省连续七年粮食增产提供了生态屏障,为维护国家和我省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16万公里的路、渠、沟、河等通道得到绿化,初步形成了森林景观。同时,全省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山区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丹江口库区、小浪底库区、淮河源头等重点生态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地质灾害明显减少。
3.间接减排效果明显,环境承载力逐步提高。省政府组织发布的《2009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表明,2009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376.83亿元,现有林业资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7984万吨,接近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1/4,有效减缓了温室效应,实现了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4.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益明显。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86.6万公顷(1299万亩),花卉和绿化苗木种植面积达到7.6万公顷(114万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
2
积达到53.3万公顷(799.5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1.4万多家,形成了一批人造板及林产品加工集聚区,年产人造板1420万立方米、家具90万套、编织品4000万件。全省已建成3个林纸一体化生产基地,年木浆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信阳的茶叶、南阳的山茱萸、濮阳的林下经济、济源的薄皮核桃等,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8处,经营面积24.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分别达到30处和68处。森林旅游接待游客和门票收入2009年达到2553万人次和5.57亿元。200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646亿元,“十一五”以来,林业总产值年增速超过15%。林业已成为一些地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省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85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81%。
5.依法治林有效实施,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强化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省88.7万公顷(1330.5万亩)天然林得到保护。实施了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结束了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89万公顷(1335万亩)国家级和32万公顷(480万亩)省级公益林得到补偿。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率达到95%;伐区凭证采伐率、发证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十一五”以来,组织开展了涉林案件专项打击活动20余次,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48504起,加强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2‰以下;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率达到82.92%,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高度重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
3
工作,及时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疫情,全省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
6.科教兴林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一五”以来,全省林业系统共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项、省级林业科研项目152项,组织实施国家级重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7项,省级推广项目190项。林业系统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进步奖2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0项。选育和引进林果新品种140多个。审定林木良种94个,推广林木新品种170多个,推广应用新技术70多项。组织实施3个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100余个,总面积达6万多亩。制(修)订林业地方标准101项。“十一五”以来,共培训林农约120多万人次。全省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加强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4个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站。加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建成了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河南林业政务专网等林业信息管理系统。 (二)存在问题
1、资源总量不足,建设任务艰巨。我省人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七分之一,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造成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全省还有宜林地61.13万公顷(916.95万亩),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平原地区还有62.86万公顷(942.5万亩)沙化土地亟
4
需治理。
2、机制转换较慢,森林质量不高。部分国有林场以分类经营为主体的改革措施不到位,生产经营困难;部分集体山林归属不清、责权不明、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全省有林地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偏低,结构简单;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87.19%和77.06%,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左右。平原地区骨干防护林带尚需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山区还有大量残次林分,防护效能低下,经济效益不高;由于缺乏抚育管理,26.7万公顷(400.5万亩)飞播林因密度过大分化严重、生长缓慢;平原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局部通道绿化标准低。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中一、二、三产业比值为60.35∶32.33∶7.32,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只有39.65%,是全国平均水平(55.9%)的70.9%,而广东等林业产业发达省份却高达75%以上。主要是第二产业的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总规模不大,没有大型知名企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数林业企业经营分散,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辐射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有
5
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速生丰产林绝大部分缺乏有效的抚育管理,生长量低;经济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无公害生产体系不健全;花木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滞后,优良品种数量较少,单位面积的产值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4%。部分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现代企业制度未完全建立。
4、资金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多年来,林业建设投资一直是补助形式,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林成本的需求,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局部造林质量不高。林业资源的监测手段落后、林业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滞后的林业基础保障能力与我省艰巨的林业建设和资源保护任务不相适应。
二、“十二五”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社会办林、改革促林的发展路子,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生态河南建设步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6
2.坚持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公共财政体系,突出宏观调控的作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主要靠市场优化资源配臵。
4.坚持全社会办林业,把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着力改善林区民生。
5.坚持保护优先,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6.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
7.坚持统筹处理好林粮关系,保证粮食核心区安全。重点在宜林地上发展林业,尽量少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三)主要目标
完成造林66.7万公顷(1000万亩),加强中幼林抚育经营,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5 亿立方米;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40亿元,所有的县(市)建成林业生态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林业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生态文明观念广泛传播。
●林地保有量达到510万公顷(7650万亩);
●国家和省级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20万公顷(1800万亩);
7
●有效保护自然湿地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55%以上; ●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3%以上;
●9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商品材年产量500万立方米以上,人工林商品材供应率达到90%以上,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基地供种率达到80%,良种使用率达到70%;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森林游憩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产值50亿元。 (四)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参照全国及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结果,规划以“两区”(山地丘陵生态区、平原农业生态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两区 1.山地丘陵生态区
包括我省西北部的太行山、西部的伏牛山以及南部的大别山
8
和桐柏山等山地丘陵区,担负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任。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驻马店、南阳、信阳、济源13个省辖市8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1287.2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40%。该区是河南省林业建设的重点区域,要大力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
2.平原农业生态区
本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及南阳盆地,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17个省辖市13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3577.05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60%。该区加大林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要按照“配网格、改品种、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益”的要求,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拓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积极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
(二)两点 1.城市绿化美化
包括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7个县(市)城市建成区。要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建设以
9
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
2.村镇绿化美化
包括全省1895个乡镇和47603个行政村的建成区。以县(市、区)为单位,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全省范围内所有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为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切实加强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认真抓好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突出
10
我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三个省辖市15个县(市、区)。有效管护工程区内的1745万亩森林,工程区继续禁止商品性采伐,开展中幼林抚育和公益林建设。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35万亩,中幼龄林抚育48万亩。
3.长江防护林工程
该工程涉及南阳、信阳、驻马店、洛阳、平顶山、郑州、开封、周口、商丘、漯河、许昌等11个市的90个县(市、区)。在黄淮平原区以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为主要目标,在河道、沟渠等两侧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沙化土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在伏牛山区加强封山育林,着力开展荒山造林,建立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在大别桐柏山地丘陵区保护好现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建立起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320万亩。
4.太行山绿化工程
该工程涉及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4个市的20个县(市、区)。在漳河上游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等;在靠近山区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等。在卫河上中游前段发展特用林,配合发展自采果园、生态经济林;在卫河上中游中段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在淇县、辉县市等地发展防风固沙林,在靠近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在卫河上中游下段发展短轮伐期用材林、果树林等。在沁河上中游前段发展特用林,配合发展自采果园、生态经济林;
16
在沁河上中游中段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护路林,在孟州等地发展防风固沙林,在靠近村庄发展食用油料林、调香料林;在沁河上中游下段发展短轮伐期用材林、果树林。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35万亩。
5.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济源等13个省辖市。在水源地和库塘周围汇水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迳流的生态防护功能。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易发生沟蚀、崩塌的黄土丘陵区和石质山区沟坡以及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通过强化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营造速生丰产含油率高的木本油料林基地。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420万亩。
6.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17个省辖市118个县(市、区)。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
17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10万亩。
7.防沙治沙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商丘、周口10个省辖市47个县(市、区)。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的原则,凡宜林沙荒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70万亩。
8.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省范围内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淮河堤防)。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75万亩。
9.村镇绿化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省1895个乡镇和47603个行政村的建成区及周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按照以下标准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50万亩。
18
10.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该工程涉及18个省辖市和107个县(市)的城市建成区及郊区。通过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国家森林城市”等活动,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臵,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除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外,还要在风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适当营造城郊森林,或建设大面积的森林公园。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15万亩。
11.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业务用房建设,埋设界桩界牌,修筑巡护步道、围栏、管护码头等,配臵必要的科研监测和科普宣传设备,完善保护区供电、供水、生态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管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设。建立33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点,重点做好麋鹿、麝、猕猴、金钱豹、白冠长尾雉、天鹅、黄嘴白鹭、朱鹮、兰科植物、红豆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大别山五针松、连香树等的保护,建省级野生动物科研所1处,基层野生动植物科研所5处,加强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中心和省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建设,建立13处鸟类环志站,建立省野生动
19
物救护中心二期工程,在18个省辖市各建一处市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信阳、南阳、三门峡、济源、安阳、洛阳分别建立8个珍稀植物种源基地,建立并完善1个综合性大型野生动物园,建立大规模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50个,建狩猎场3处,在郑州市建立1个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一级专业市场,在全省建立4个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二级专业市场,凡是进入流通领域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均应在专业市场内由定点单位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监管能力,遏制非法来源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以达到严格控制资源消耗量的目的。
12.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该工程涉及18个省辖市147个县(市、区)。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规划2011-2015年完成森林抚育16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700万亩。
13.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20
在黄河背河洼地沼泽区、黄淮平原滞洪区实施退耕还泽工程,通过退耕、引水、种植等措施退耕还泽;在黄河及淮河干流和支流滩区、湖泊(水库)滩区、黄河故道区,通过引水、封育、引种等措施恢复湿地植被;在黄河三门峡库区、洛阳孟津黄河滩区、开封柳园口黄河滩区、豫北黄河故道、宿鸭湖、丹江口水库、商丘黄河故道等湿地及周边区域,通过加强保护、引水及植被恢复等措施恢复水禽栖息地。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在已建立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站,形成湿地保护区监测网络,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湿地动植物群落监测点,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建立湿地生态宣传中心。规划2010—2015年,实施退耕还泽6万亩,恢复湿地植被7.5万亩,恢复水禽栖息地3万亩;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5处;在已建立的11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监测站;建立湿地生态宣传中心5处。
14.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对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133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480万亩省级公益林,继续实行全面管护,禁止商品性采伐。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促使生态功能最大化。2010—2015年,完成宜林地造林31.31万亩,同时加大管护设施建设力度。
15.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该工程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济源13个省辖市69个县(市、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各类露天采
21
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65万亩。
16.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涉及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省辖市36个县(市、区)。在引水总干渠两侧各营造不低于100米宽的防护林带,在防护林带外侧每侧2公里范围内营造高标准农田林网,确保引水安全。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52.1万亩,其中防护林带21.9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432万亩,折合片林30.2万亩。
(二)林业产业工程
1.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
建设以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济源为主的豫北基地,以洛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为主的西南部基地,以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周口为主的中东部基地,造林树种主要为欧美杨107号、108号、中林46杨、毛白杨、刺槐、杉木、泡桐等速生树种。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70万亩。
2.经济林建设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分区域建立木本粮油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经济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业,逐步形成以
22
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相衔接的经济林发展体系,促进经济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建设大别、桐柏山区的茶叶、板栗、油茶基地,伏牛、太行山区的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平原区的大枣、梨、葡萄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在伏牛山区建设山茱萸、辛夷、杜仲等森林药材基地。规划2011-2015年完成造林40万亩。
3.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
加强花卉示范基地和绿化观赏苗木基地建设,推进一批花木产业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集新品种研发、名优花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示范园区。加强牡丹、菊花、月季、腊梅、桂花、鲜切花、盆花、药用食用工业用花卉、盆栽植物、绿化苗木等特色花卉品种推广及基地建设,以花卉产业园区为重点,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生产能力,吸引企业参与建设,推动花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系列化产业化的开发,加快新品种的引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规划2011-2015年建1个种质资源库、6个种质资源圃、6个野生花卉驯化基地和4个工程研究中心;建设4个繁育基地、50个生产基地、3个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花卉种植面积90万亩、完善部分花卉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等;新建花卉资财、园艺设施等配套产业、深加工和园区等;建1个省级花卉技术推广部门、
23
30个重点县花卉技术推广站、1个省级花卉质检站、8个市级质检站和30个县级质检站。
4.森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建成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7大森林旅游区,推出7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在平原地区,积极发展城郊型森林旅游。到2015年,完成景区干道1927.4公里、旅游步道2007.9公里、供水管道904.3公里、供电线路1281.3公里、厕所和垃圾箱等环保设施908处(个)、通讯设施493座、防火设施8881套、科普基地224处,形成功能比较完善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太行山森林旅游区: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辉县白云寺)、生态旅游区1处(济源市黄楝树),形成“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国家森林公园——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松岭生态旅游区)——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屋山、五龙口生态旅游区)”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嵩山森林旅游区:新建省级森林公园2处(郏县、宝丰),形成人文历史、生态观光、花卉观赏并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禹州森林植物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24
小秦岭-崤山-熊耳山森林旅游区:新建省级森林公园1处(洛宁故县),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天鹅观赏旅游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2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伏牛山森林旅游区: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南阳市独山、淅川上寺)、省级森林公园3处(邓州市、社旗县、嵩县陶村)、生态旅游区1处(南召宝天曼),形成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主的伏牛山北麓“天池山森林公园——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老君山生态旅游区——老界岭生态旅游区”和伏牛山南麓“独山森林公园——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上寺国家森林公园——丹江口国家级湿地保护区”2条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桐柏-大别山森林旅游区: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泌阳白云山)、生态旅游区3处(罗山董寨、商城金刚台、淮滨湿地),形成以休闲度假、避暑、会议接待为主的“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南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精品线路。
黄河沿岸及故道森林旅游区: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荥阳、原阳博浪沙),省级森林公园4处(民权、永城、兰考、内黄),
25
结合市、县级森林公园建设,形成以黄河自然风光、黄土地貌为特色的沿黄城郊型森林公园群。
中、东部平原森林旅游区:新建7处省级森林公园(周口市川汇区、项城市、淮阳县、漯河市源汇区、开封市通许县、尉氏县、商丘市睢县),1处生态旅游区(汝南宿鸭湖湿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郊型森林旅游点。
5.木材加工业
重点支持新乡新亚集团、焦作瑞丰纸业有限公司、濮阳龙丰纸业3个林纸一体化企业建设。重点扶持信阳金太阳木业有限公司等26家林板、家具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引进先进技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档设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新建周口宏亿木业有限公司。建设武陟县城关、濮阳高新区、新乡县七里营3个林纸加工集群。建设信阳罗山县工业园区等22个林板加工集群。
到2020年,木浆生产能力115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1830万立方米,生产家具160万套,编织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件。
6.经济林产品储藏加工业
重点扶持灵宝阿姆斯果汁公司等21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成为龙头企业。建设新郑市孟庄等7个果品加工集群。建设浉河区董家河等7个茶叶茶油加工集群。建设鹿邑县玄武经济开发区等4个森林药材加工集群。到2015年加工能力达246万吨。
26
新建或改扩建三门峡市昌盛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滨区)、安阳格林生物有限公司(林州市)、河南天冠集团公司(宛城区)3个生物质能源加工制造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柴油生产能力。
以西峡、栾川、嵩县、商城、新县、卢氏、鲁山、济源、林州森林食品开发公司为基础,组建9个森林食品贮藏加工企业,到2015年森林食品加工能力达到17.9万吨。
建设果品贮藏库47座,到2015年果品贮藏库达到290座,贮藏能力达到290万吨以上。
7.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业
充分利用林下多种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利用业,改变分散、无序的传统生产模式,向产业化、品牌化方向迈进。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开展林下种植业(如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养殖业(如森林鸡、森林鸭、森林鹅等特色养殖)、林下采集业(如森林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充分利用多种生物资源,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到2015年林下种植达到75.3万吨,林下养殖达到9797万只(头),林下采集达到12万吨。
8.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业
充分利用野生动物的观赏、食用、药用和科研等价值,逐步完善全省现有34处野生动物园基础设施,创立良种繁育基地,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经营体系。发挥野生动物保护和养殖协会
27
的引导作用。到2015年,动物园和驯养繁育基地达到1000处,规模达到800万头(条、只)。
五、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1.森林防火
全面落实《森林防火条例》和《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重点加强森林火灾预警和林火监测、森林防火通讯和信息指挥、森林航空消防、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以及科技支撑系统建设;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火;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森林防火预案,提高应急处臵能力;完善森林防火科研开发、宣传培训、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体系,推进现代化林火管理进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
2.森林公安
全面推进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谐化建设。一是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森林公安机关内设机构,科学配臵警力,全面开展民警培训。二是不断强化执法正规化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推进独立办案。三是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化、信息化的森林公安综合信息体系。四是全面落实保障标准化工作,按照相关标准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28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止体系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病虫害、红脂大小蠹、马尾松毛虫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治理,防止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加大县级防治检疫站的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省级标准森防站达到13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心测报点达到90个。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林地林权保护制度,强化确权发证,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征占用林地,有效补充林地数量,引导节约使用林地,确保林地总量不减。依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9-2020年)》,编制省、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用途管制,组织编制“十二五”征占用林地定额和落实好各类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总量控制和用地指标控制制度。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组织编制并落实好“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实施好森林采伐分类管理。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40个木材检查站达到一级站标准。组织好第七次(2013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29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机构建设,加快基础数表的制定和更新步伐,完善各项核查技术方法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加快建立和完善森林、湿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态系统以及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与评价体系。形成以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为中心,18个省辖市及121个县森林资源监测站为基础的全省森林资源监测网络。建立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完成10个省辖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站建设。
(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工作,切实增加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全省林业生产力水平。认真组织实施八项重点林业科技工程: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林业生物技术及良种战略科技工程、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林业信息技术科技工程、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与科普科技工程、林业标准化科技工程、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程等八项重点林业科技工程。积极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利用省院、省内外和国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突出抓好林业生物技术、多林种、多树种优化配臵技术、困难立地条件区植被恢复技术、生态能源林培育等100项技术研究,选育林木优良新品种(无性系)50个,引进林木新品种100个。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到2015年推广林木良种100个,推
30
究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更等方面的政策意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督和林业执法体系,强化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深入开展生态法治宣传教育。
(六)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
根据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权保护管理、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和相关营造林工程规划;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为加快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3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