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毕业论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设计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0-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国内发展现状 ............................................................................ 1

1.2 隧道的工程概况 ............................................................. 1

1.2.1 工程概况 ................................................................ 1 1.2.2 气象特征 ................................................................ 2 1.2.3地层岩性 ................................................................. 2 1.2.4水文地质条件 ......................................................... 2 1.2.6工程地址条件评价 ................................................. 4 1.3 设计原则及有关技术指标 ............................................. 4 1.4设计遵循的规范 ................................................................ 5 第二章 隧道洞口位置及形式选择 .............................................. 6

2.1洞门位置选择: ................................................................ 6

2.1.1.根据地形条件选择洞口位置: ............................. 6 2.1.2.根据地质条件选定洞口位置: ............................. 6 2.2洞门形式的选择: ............................................................ 7 2.3洞门确定: ........................................................................ 7 第三章 隧道洞门设计及强度、稳定性检算 .............................. 9

3.1洞门设计: ........................................................................ 9 3.2洞门稳定性及强度检算: ................................................ 9

3.2.1进出口洞门的检算:进口采用带耳墙式洞门 ..... 9

第四章 隧道洞身设计及配筋 .................................................... 14

4.1 Ⅴ级围岩隧道洞身设计及配筋 ..................................... 14

4.1.1荷载计算 ............................................................... 14 4.1.2内力计算 ............................................................... 15 4.1.3配筋计算及检算 ................................................... 18 4.2 Ⅳ级围岩隧道洞身设计及配筋 ..................................... 24

4.2.1荷载计算 ............................................................... 24 4.2.2内力计算 ............................................................... 25

I

4.2.3 配筋计算及检算 .................................................. 26 4.3 Ⅲ级围岩隧道洞身设计及配筋 ..................................... 32

4.3.1荷载计算 ............................................................... 32 4.3.2内力计算 ............................................................... 33 4.3.3配筋计算及检算 ................................................... 34

第五章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 39

5.1隧道概述: ...................................................................... 39

5.1.1资料依据: ........................................................... 40 5.1.2施工准备工作 ....................................................... 40 5.2施工方法: ...................................................................... 40

5.2.1施工方法选择的原则 ........................................... 40 5.4 弃碴处理 ......................................................................... 42 第六章 隧道工程数量计算 .......................................................... 43

6.1 进口开挖: ..................................................................... 43 6.2 出口挖方 ......................................................................... 44

II

第一章 绪论

1.1国内发展现状

实现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当前中国铁路技术进步的重要课题之一。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成功修建了7500多座、总长超过4300 km的铁路隧道,隧道数量和总长度均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修建超过3000km的铁路隧道,其中客运专线隧道超过1000km。现阶段正是我国大力修建高速客运专线的时候,在建的有哈大线、京沪线、合武线、石太线、郑西线、武广线等。

我国现阶段对于铁路隧道的研究虽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要与日本的青函隧道(目前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53.9km,海底长度23.3km)和英法海底隧道(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长度50.5km,海底长度37.9km)相比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隧道的设计与计算理论的发展,其中支护结构体系是隧道设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隧道支护体系系统的设计经历了结构从单一到多样,计算从简到繁,从经验设计逐步上升到理论分析等阶段。新奥法(NATM)的出现将喷锚支护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并迅速在各项地下工程中广泛采用。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以后,逐渐取代了耗费大量木材的木支撑。我国又在70年代末,开始用格栅或钢拱支撑加喷混凝土以提高支护的强度和刚度。随着不良地层施工技术的发展,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和地层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意大利、日本等国把管棚、旋喷拱、预支护(预切槽)称作先进的预支护技术。管棚在我国已经成功推广,旋喷拱和预切槽正在研究实验阶段。

1.2 隧道的工程概况

1.2.1 工程概况

隧址位于榜山镇林美村与后塘村之间,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

1

大,相对高差达201.1m;自然坡度为10-15度,偶见陡坡,植被发育。 1.2.2 气象特征

测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阳关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约21.2℃,年平均降雨量1763.90mm,四至九月暴雨较为集中,为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沿线各地每年不同程度地受台风袭击,7-9月台风威胁最大。 1.2.3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由新到老依次出露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下伏燕山早期侵入花岗闪长岩(γ52(3)),各地层分述如下:

<15-2>粉质黏土(Q4dl+el):褐黄色、灰黄色,硬塑,成份以黏粉粒为主,含有15%中粗砂,黏性一般。主要分布在隧道区域表层,属Ⅱ级普通土,C组填料。

<17-1>花岗闪长岩W4(γ52(3)):全风化,褐红色、灰黄色,原岩结构已破坏,岩芯呈土柱状,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除石英矿物外,其他矿物基本分化成黏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属Ⅲ级硬土,C组填料。

<17-2>花岗闪长岩W3(γ52(3)):强风化,灰黄色、灰褐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等组成,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属Ⅳ级软石,A组填料。

<17-3>花岗闪长岩W2(γ52(3)):弱风化,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质新鲜,成分以长石、石英、角闪石为主,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锤击声较脆,较难碎,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属Ⅴ级次坚石,A组填料。 1.2.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测区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水,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多沿沟槽排泄,沟槽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变化,雨季时较大,可增

2

大数倍。

(2)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测区表层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以粉质黏土为主,第四系孔隙潜水不发育,并且随季节动态变化大,由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花岗闪长岩的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水量变幅较大,由于上覆粉质黏土为较好的隔水层,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多沿坡面往下径流,入渗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发育程度受基岩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裂隙贯通性的影响,全风化岩属弱含水层,富水性差,强风化岩和弱风化岩的导水性和富水性主要受构造裂隙控制,具各向异性,总体地下水量不大。地下水运动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

(3)水化学特征及其侵蚀性

测区段内采取地下水进行水质简分析,水质类型为HCO3-·SO42-·Cl-—Na+·Ca2+型,水质呈弱酸性,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在环境作用类别为氯盐环境和化学环境环境时,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具有侵蚀性。

(4)隧道涌水量预测

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预测隧道涌水量。 大气降水入渗法:Q=2.74 FaW 式中:

W—隧址区多年平均降水量(mm),本地区为1763.9mm。 F—隧道通过各含水岩体地段的渗入补给面积(km2), 本隧道集水面积为1.108×3 km2。

a—入渗系数(根据含水岩组岩性、入渗能力取地区经验值,凝灰熔岩类取0.15。

Q—涌水量(m3/d) 隧道正常涌水量为:

Q=2.74 FaW=2.74×1.108×3×0.15×1763.9=2409.78(m3/d)

3

1.2.6工程地址条件评价

隧道洞身主要穿越燕山早期侵入花岗闪长岩,总体上岩体节理、裂隙一般发育,侧壁基本稳定。局部地段岩体较碎,裂隙发育,可能发生掉块,岩崩等病害,裂隙发育段有利于地下水的聚居,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涌水,其中DK9+310~DK9+420为小凹槽,为雨水重要汇集排泄区域,凹槽最低埋深约22.3m,地面横坡约23%。地表植被较发育岩层,岩土层强度较低,遇水可能发生软化,崩解,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1.3 设计原则及有关技术指标

(1)主要构件的使用年限为100年。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刚度、强度,满足结构耐久性要求

(2)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周围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及使用功能的综合比较,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3)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运营、环境保护、防灾等要求。

(4)结构的净空尺寸除应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外,尚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和沉陷等因素。

(5)断面形状和衬砌形式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埋深、施工方法等条件,从地层稳定、结构受力合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确定。

(6)隧道结构按结构“破损阶段”法,以材料的极限强度进行设计。 (7)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应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8)隧道建设应尽量考虑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9)设计中除参照毕业设计指导书外,尚应符合《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或《地铁设计规范》等相关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隧道主体工程等级为一级、防水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一级。 (11)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按二级考虑,按抗震烈度8度设防。 (12)结构设计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应根据地下水位

4

1.2.6工程地址条件评价

隧道洞身主要穿越燕山早期侵入花岗闪长岩,总体上岩体节理、裂隙一般发育,侧壁基本稳定。局部地段岩体较碎,裂隙发育,可能发生掉块,岩崩等病害,裂隙发育段有利于地下水的聚居,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涌水,其中DK9+310~DK9+420为小凹槽,为雨水重要汇集排泄区域,凹槽最低埋深约22.3m,地面横坡约23%。地表植被较发育岩层,岩土层强度较低,遇水可能发生软化,崩解,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1.3 设计原则及有关技术指标

(1)主要构件的使用年限为100年。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刚度、强度,满足结构耐久性要求

(2)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周围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状况,通过对技术、经济、环保及使用功能的综合比较,合理选择结构形式。

(3)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运营、环境保护、防灾等要求。

(4)结构的净空尺寸除应满足建筑限界要求外,尚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和沉陷等因素。

(5)断面形状和衬砌形式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埋深、施工方法等条件,从地层稳定、结构受力合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确定。

(6)隧道结构按结构“破损阶段”法,以材料的极限强度进行设计。 (7)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应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8)隧道建设应尽量考虑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9)设计中除参照毕业设计指导书外,尚应符合《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或《地铁设计规范》等相关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隧道主体工程等级为一级、防水等级为二级,耐火等级为一级。 (11)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按二级考虑,按抗震烈度8度设防。 (12)结构设计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应根据地下水位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毕业论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毕业论文-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3333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