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翻译诗歌: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周围升起紫色的云烟。从远处望去,山前的瀑布就像挂在那里的一块白布,从高高的山上飞流而下,不由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理解古诗(跟随课件讲解每一句)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2、讲解古诗中虚数的情况。
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大多是虚指,
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高很高。 五、课堂总结:
理解诗歌,把下面的空填一填:
《望庐山瀑布》是( )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将蒙蒙的( )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整首诗采用( )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 六、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李白的其他诗歌读一读。
46
◆ 教学反思 略。
《黄山奇石》
◆ 教材分析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是低年级阅读目标的第一条。教师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现黄山奇石,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朗读课文,背诵2-5自然段;
3、通过看图说话、阅读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一段为范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基本功训练点:
A.句子练习:“在……有……”。 B.用“尤其”造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阅读和观察,使学生产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 2、自然美、语言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47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2、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3、激发学生自主朗读,并在读中自悟。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在我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黄山以她的奇秀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游人流连忘返。那么究竟黄山奇石有什么特色让人们如此喜爱呢?我们今天学习课文《黄山奇石》(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对我国的秀丽山川更加了解,更加喜爱。
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在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有山峰72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00多米。相传黄山因轩辕黄帝在山上炼丹而得名。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课件放出黄山图片的风景欣赏。 介绍黄山四绝。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
48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2、理解词义
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3、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3、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丶”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4、选一选:黄山奇石的奇是什么意思呢?选一选。 5、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课文写了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那里的怪石有趣。)
(2)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如何理解“秀丽神奇”? (3)“尤其”一词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这一句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强调了怪石的有趣,是全文中心句,对全文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对黄山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49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粗略了黄山,在明代,有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说:登黄山天下无山。究竟黄山什么样的奇景使得他发出如此的感叹呢,这黄山奇石究竟奇在哪里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就读读课文吧!(读课文)
2、读读课文,找找描写黄山奇石的段落,想想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边读边在书中画一画。 3、跟随课件结合课文依次介绍各种奇石:
(1)仙桃石:谁能说说什么是山顶的石盘啊?(山顶的石头比较平,就像一个盘子)那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呢?叫“桃石”或者仙石不好吗?(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 真是太奇特了,谁能读读这个自然段?别看这么短短一句话想要读好很难,谁再来读读?我们大家一起读读。
(2)猴子观海:这个猴子观海我有疑问了,这个海是什么?谁能替老师解答一下?(云) 那么陡峭和翻滚是什么意思呢?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师:谁能找出哪几句写猴子的样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翻滚的云海”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能理解吗? 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
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多有趣的石头呀,大家喜欢吗?既然喜欢,就来读读吧 。 (3)仙人指路:观察图片。
师:文中的石头像什么?(仙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位仙人在为谁指路呢?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时思考,你觉得仙人在为谁指路呢?(游客,砍柴的人)
师:我刚听见又些人啊把“真像,远远望去”这些词语读得重点?谁能说说为什么读得重点呢?这些词说明了什么呢?
(4)金鸡叫天都: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50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全册)
《小蝌蚪找妈妈》
◆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关动物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在这一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预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与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动物世界的奇妙。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本课的巧妙在于将一个科学知识很自然地蕴涵于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其特点如下:(1)思路清晰,主线分明。(2)语言优美,生动形象。(3)情节生动,趣味性强。(4)插图精美,有助教学。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8个字,掌握“皮”字的笔顺;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 4、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正确理解动词。
1
【教学难点】
1、认识和书写生字及部首; 2、了解小蝌蚪变化,成长的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迎”、“追”、“跟”的动作。 1、多媒体课件;
2、青蛙、鲤鱼、乌龟、小蝌蚪的头饰; 3、蝌蚪贴图、生字卡片。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猜谜语。
大脑袋,圆肚皮,细尾巴,黑身子。 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 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3、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二、预习检查:
绿色 身体 甩着 快活 食物 阿姨 大叫 头顶 变短 肚皮 低头 已经 他们 追上去 三、引导看图,理清故事: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2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二幅图) 1、鲤鱼 迎上去
2、对话:“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鲤鱼妈妈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反馈:四条腿,宽嘴巴) 5、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出示第三、四幅图)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2、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长出了两条前腿)。放课文第三段录音。 3、这次,它们又遇到了谁?(乌龟)。它们是怎么样做的?(追上去喊妈妈) 4、区别“迎”和“追”的动作。
5、小蝌蚪为什么会叫乌龟妈妈?(联系前面的内容,学生反馈)。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那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心里会怎样想?
6、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7、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它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激趣法) (出示第五、六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它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么样子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提问法)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4、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a.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3
b.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玩摘苹果游戏。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蝌 蚪 群 腿 宽 嘴 龟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 2、群,qún,13笔,左右结构。
3、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 4、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
6、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
7、宽,kuān,三拼音,10笔。
8、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9、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
10、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11、听写:蝌蚪 一群 灰色 乌龟 宽嘴巴 鼓眼睛
1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三、课堂练习:
1、照样子说词语:碧绿的衣裳 长长的尾巴 2、说一说 ,画一画。
4
四、课后反思:
1、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2、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讨论:你从小蝌蚪身上学到什么?
2、思考:要是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父母走失了,你会怎么办?
3、调查: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多少只害虫?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长出两条→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迎) (追) (游) (跟)
鲤鱼 乌龟 青蛙 捉害虫
◆ 教学反思
5
连睡着时都想着自己的孩子,那妈妈平时怎么样?(平时妈妈也总给我讲故事、妈妈平时总给我做饭。生病时妈妈照顾我。)
多慈祥的妈妈呀,谁来用朗读赞美一下妈妈? 6、指名读6、7段。
除了美丽和慈祥,睡着的妈妈还什么样呢? 生: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你能给我们读读有关内容吗? 7、生朗读8、9段。
谁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妈妈好累?
生:呼吸那么深沉、渗出汗珠、小鸟唱歌、刮风妈妈全不知道…… 妈妈为什么这么累呀?
生:(可能)妈妈洗衣服、做饭、照顾我、上班……) 妈妈干了这么多活,终于睡着了,我们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可能)温柔点,不能太吵…… 谁再来试试呢? 8、指名读8、9段。
妈妈睡着了,这时你在做什么?
生:自由读1、2、3段找出“我也看着妈妈”。 为什么用“也”这个字?
生:因为妈妈就是这样看着我睡觉的。 这说明什么呢?
生:(可能)妈妈关心我、妈妈爱我、我向妈妈学
真是一个好孩子,知道回报了,谁来读读这几段,把你和妈妈之间的爱都读出来。 9、指名读1、2、3段。
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升华:
真是一群懂事的好孩子,那就让我们从今天开起,从小事做起吧!懂得关爱父母,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把自己的爱用行动告诉父母吧! 五、知识拓展:
41
1、比一比,说一说。
窗外,小鸟儿在叫,风在吹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窗外,小鸟儿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 2、课外拓展。 你爱你的妈妈吗? 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你想为妈妈做什么?
◆ 教学反思 略。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进大海里。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等高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诗中生字并会写,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42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 课前准备 ◆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出示图画,生看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景色吗?
大家说得好,一位诗人看到这种壮观的景象挥笔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请小朋友说说这位诗人是谁?诗中写的什么地方?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范读古诗,生边听边勾出生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理解词语的意思:白日、依、尽、欲、穷、千里目;
3、开火车学习生字:登、鹳、雀、楼、依、穷、欲、入、目、更。 三、讲解诗歌,深入感悟: 1、简介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进大海里。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等高些。你们也想看一看就要落山的太阳和大海吗?那就跟诗人一起来吧!(看图) 2、自由朗读诗歌; 3、指生朗读诗歌;
4、想一想: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43
5、通过课件依次讲解诗歌
⑴傍晚的太阳靠着中条山落下去了,滔滔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⑵想一想黄河入海流怎么改更通顺呢?
⑶想要全部看到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全部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⑷这句话我们翻译的时候加了什么让句子更通顺了? ⑸齐读。 五、课堂总结: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应当高瞻远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千万不要坐井观天、鼠目寸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词,听写。
◆ 教学反思 略。
《望庐山瀑布》
◆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 教学目标
44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 课前准备 ◆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逦,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介绍庐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5、介绍作者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生字:瀑、紫、遥、尺、照、炉、烟、挂、疑、川; 2、老师范读诗歌;
3、学生对照书本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一想“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2、“望”和“看”有什么区别?
3、带领学生理解“挂前川”与“九天”的含义;
45
◆ 教学过程
(3)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读一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4)比较句子: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学习生字“棵”。(砍树造秤)
(3)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2)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用船当大称,用石头代替大象,可以一块一块地称)
如果我是曹冲,还会想: ( )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2、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3、抓住“再、然后”等词语理解文段内容,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4、思考: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吗?他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最主要的是他平时注意观察。 5、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石头的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2)曹冲的办法好吗?
(3)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6、你要向曹冲学习什么?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
31
7、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4)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巧记课文: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主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水中停,大象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讲给别人听; 2、把这篇课文的内容画连环画; 3、查找有关历史人物曹操的资料;
4、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什么难题?你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 教学反思 略。
《玲玲的画》
◆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从
32
而引出本文的观点——“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通过本文的学习,意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就是这样,要乐观,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采用多种方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最后说的话蕴涵的道理。 ◆ 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画给弄脏了,你会怎么办呢?我们今
◆ ◆ 多媒体课件一份。
◆ 教学过程 天就来看看玲玲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
字音。
2、同桌合作识字。互读、互听、互纠,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3
3、分段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以读文为基础,以识字为重点,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手段,突出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玲玲开始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画。
2、爸爸催她睡觉,在她收拾画笔时发生了什么事?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3、爸爸看了画后,怎么说的?
“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4、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
玲满意地笑了。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文章顺序。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积极动脑思考) 结果:整张画看起来更好了。 (好事)
2、小组讨论:爸爸的话有道理吗?听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想法?你从爸爸与玲玲的
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总结:
故事描述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
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可见“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六、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办的呢?写一写。
34
◆ 教学反思 略。
《一封信》
◆ 教材分析 《一封信》是一篇意味隽永的课文,主题是关于成长、家、爱与亲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对比两封信理解语言运用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在困苦中寻找乐趣; 2、学会在亲人面前报喜不报忧;
3、明白凡事要往好处想,生活才能更美好。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多种方法识字及规范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在话语后面时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 课前准备 ◆
35
多媒体课件、识字、词语卡片。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师:孩子们写过信吗?你们写心得时候一般会告诉亲人或朋友什么事情呢? 2、揭示课题:一封信。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1)勾画出课文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 (3)读准字音;
(4)教师检查读音,指导读准“哄、闭、紧、润”等字音,读通句子。 (5)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6)课文讲述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她向爸爸报告了好消息。
(7)写字指导:观察“珠、圆、笔”写的时候要注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露西在给爸爸的后一封信里都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试着把这封信读出来。 2、明白妈妈对露西情绪的引导作用。
故事的开始,出现了一个满腹怨气的小姑娘。放学回家后,妈妈还没回,爸爸又出差国外。露西铺开一张纸的时候,满腹抱怨就出来了:不开心、妈妈昨天哭了、台灯坏了没人修…… 当妈妈拍露西胳膊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妈妈是不是看到了女儿信的内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妈妈一定通过女儿的神情看出了些什么,所以,当露西重新写下“亲爱的爸爸”时,母亲便插言道:“我们过得很好。”
露西的情绪瞬间又低落变得积极起来。母亲继续引导:“请告诉我螺丝起子在哪儿……” 开篇时露西就在抱怨床头柜的台灯坏了没人修,这时母亲主动询问工具的位置,言外之意就是,这些事咱们可以自己做,不必让爸爸担心。
再到后面,露西的心情变得格外好,吃鸡蛋、看电影,最后还给爸爸画上了一束鲜花!
36
◆ 教学过程
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也不会让外地的丈夫担心了。
妈妈主动提出修台灯,说明她一直是给自立的人。这种自立其实早就传递给女儿露西了。露西一回家就把土豆削好煮上——你注意到了吗?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明白课文成长的主题。
露西早早回家开空调,洗土豆并放锅里,可见她的懂事,而懂事源于成长,父母时常不在身边加速了露西的成长。 2、明白家的重要性。
露西给爸爸写信了,第一段的关键词是“冷清”,一个没有爸爸的家是冷清的,在露西的记忆里,家就是一大早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她玩,是的,这样的家是热闹的,甚至嘈杂的,但家就该是这样的,不是么? 3、明白爱与亲情的重要性。
妈妈陪伴露西重新写信,把第一段改成了“我们过得挺好”。妈妈不希望爸爸操心家里,所以最深切的思念不是告诉对方自己有多么想念他,而是告诉他,我们很好,你安心工作,无须挂念。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家里一切安好的佐证。是的,我们过得很好,家里没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们甚至还有心情和时间去看一场电影——虽然时间尚远。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虽然我和妈妈过得很好,但这一切无法代替你的存在——你早点回来吧。
4、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课文讲述了,露西要给爸爸写一封信,开始露西报告了家里的坏消息,后来在妈妈的提醒下她向爸爸报告了好消息。讲述了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的内容讲给父母听;
2、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略。
◆ 教学反思 37
《妈妈睡了》
◆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休时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妈妈先睡着了。孩子静静地看着熟睡的妈妈,看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表达了母子之爱。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本课八个生字,会读文中十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睡梦中的妈妈是怎样的; 3、引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表达对妈妈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深感悟母子之爱,感悟亲情。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本课生词较多,应该根据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方法上要注意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
2、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容易激发而难以保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到读文、识字。 【教学难点】
深深感悟母子之爱,感悟亲情。 制作多媒体课件。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38
一、创设情境,唱歌导入: 1、播放歌曲。
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导入新课、教师过渡。
孩子们,这首歌我们是不是特别熟悉呢?(是)那它唱得是谁呀?(妈妈)
是呀,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爱我们的妈妈,你们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观察过,没有观察过)
有一位小朋友呀,在妈妈睡着的时候,他仔细地观察了他的妈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来讲一讲这个故事?(想)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妈妈睡了》这篇课文,去了解这个孩子和他的妈妈之间的故事。
3、揭示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同学们,在学这篇课文之前,你们想不想送给妈妈一件礼物呢?(想) 那就把你们预习的生字大声读给老师和正在工作的妈妈听吧。 二、认读二类字及词语: 1、齐读二类字。 2、指名领读生字。 3、分男女比赛读生字。 小游戏:我说你指
生字读得真好,变成词你们还能读吗?(出示词语卡片) 4、指名读词语。 5、齐读词语。 6、抢读词语。 7、开火车读词语。 三、朗读并理解情感:
1、过渡:生字、生词读得真是不错,老师都忍不住要给你们鼓掌呢,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同样精彩呢,我可要听听,谁愿意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呢!其他同学呀,要边听边思考: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 2、生分段朗读课文。
39
3、生自由发言:(板书) (1)睡着的妈妈真美丽。 (2)妈妈睡着时很慈祥。 (3)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说得真好,看来,只要你认真去读书就会有收获,刚才同学们说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那谁来读读这位美丽的妈妈? (4)生读4、5段。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妈妈很美丽呢?请你从书中找找相关的词句。 (1)明亮的眼睛。 (2)红润的脸。 (3)弯弯的眉毛。
除了弯弯的眉毛,还可说弯弯的什么?(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月牙……)
多动听的语句呀,如果把它们用到你的日记中,说不定你比他们写得还要棒呢,除了这些,谁再说说你的妈妈美在哪里呢?
(我的妈妈长得漂亮,妈妈爱我,我觉得妈妈很美……)
是啊,美不仅仅是外表,还要看内心,谁愿意再朗读夸夸那美丽的好妈妈呢? 指名读4、5段。
除了刚才讲的那些,你还知道了什么?(我还知道了妈妈总是唱歌哄我睡觉、妈妈总给我唱催眠曲。)
多好的妈妈呀,我们再一起读读吧。 4、生齐读4、5段。
刚才同学们还说睡梦中的妈妈很慈祥,你知道“慈祥”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很好、不发脾气、很温柔……)
真不错,理解能力还真强,那我们还可以说谁慈祥呢?(爷爷很慈祥、姥姥很慈祥。) 看来,“慈祥”是来说长辈的,那慈祥的妈妈什么样,读读6、7段说一说。 5、自由读6、7段后发言。
生:妈妈在微微笑着,她的嘴巴、眼角都挂着笑意。 妈妈都睡着了,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可从书中找句子。
生:“睡梦中又想起了一个故事要讲给我听。” 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全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