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出下列催化剂组份的分子结构式和缩写式 (1)三乙酰丙酮钴;
(2)二π-烯丁基镍;(π-C4H7)2Ni
(3)二甲基硅桥联苯并茚基茂基二氯化锆
(4)π-烯丙基三氟乙酸镍; π-C3H5NiOOCCF3
(5)环烷酸镍; C22H14NiO4
(6)异丙基(茂基-1-芴基)二氯化铪
(7)亚乙基双(1-茚基)二氯化钛;
(8)倍半铝Al2Et3Cl3
2. 在Ziegler-Natta聚合中产品的分子量控制重要手段是什么,为什么不用温度控制?写出其反应式。乳液聚合中若温度一定,聚合物的分子量调节靠什么手段,能否用引发剂用量?试从动力学方程解释。 常用H2来调节分子量,
添加分子量调节剂,高活性活泼H顺式含量
3. 试举一例说明立构规整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路线,并讨论这种聚合物与性能的相互关系。 全同聚丙烯:α-TiCl3/AlEt3/P 30-70℃ 间同聚丙烯:α-TiCl3/AlEt3/P -70℃
间规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为等规聚丙烯的两倍,但刚性和硬度则仅及后者的一半
间规PP的分子链间距较大,分子链活动能力较好,排列规整性赶不上等规PP,所以结晶度也小,导致冲击韧性好,受冲击时分子链滑移和断裂能吸收更多的能量,结晶度低也就导致刚性下降,模量下降。
4. 活性中心浓度的测定有几种方法,活性中心是否缔合,如何判定 活性中心浓度:动力学法,猝灭法,同位素标记法
动力学法:依据聚合物分子量或聚合物的分子数随聚合时间的变化 猝灭法:聚合反应加入猝灭剂(QL),增长链立即与猝灭剂发生反应,测定L的含量 同位素标记法:14C标记助催化剂,测定标记基团数目
聚合速率方程,通过对活性中心的指数可以确定 测定活性链增长前后的浓度变化,死的连段粘度无变化;通过光散射法测定终止前后的分子量变化。
通过带帽封端法,在测量聚合前后的粘度变化
5. 与典型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相比,Kaminsky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有何特色?有何缺点?为什么目前大家都在竞相研究Kaminsky催化剂的载体化 特色:超高活性、并能制成几乎所有类型的聚烯烃产品
缺点:①均相聚合,导致聚合物颗粒形态复制控制差,所得颗粒形态差
②助催化剂用量大
载体化:提高催化活性,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和活性种数目。 满足先进工艺的要求
6. 茂金属催化剂对烯烃聚合立体化学结构控制有何贡献?简述其应用的可能工业前景 1) 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和刚性(Stereorigid),可以合成全同聚丙烯,和非
均相催化剂得到产物相同,突破了必须用非均相催化剂合成等规聚合物的结论 2) 证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的手性是聚合物立体化学控制的主要因素 3) 突破了只有低温聚合是间规聚合的必要条件
a) 聚烯烃的优化,实现无规乙烯丙烯共聚物
b) 茂金属催化实现多种单体共聚,如乙烯和极性单体共聚 c) 进行多环烯烃的共聚 d) 制备间同sps
7. 何谓易位聚合,它对配位聚合机理有何贡献?试说明Green-Ivon模型的优点和缺陷?现在利用活性易位聚合可以合成那些功能性高分子?
环烯烃在适宜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开环聚合,既不是双键打开相互加成,又不是C-C单键断裂而开环,而是C=C不断易位而开环,这类聚合反应称为易位聚合。
机理提出了活性金属卡宾机理(碳-金属卡宾机理)
Green-Ivon机理较好的解释为什么同一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既可以发生α-烯烃的配位聚合,又可以进行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
在形成环化物以及环化物中α-氢的转移还有待进一步解释。机理多为推算,缺少实验证明。
制备AB型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侧链液晶聚合物,共轭高分子,导电高分子。
8. 稀土催化丁二烯聚合与镍系催化剂有何特点,为何大家都在努力研究和生产钕系顺丁胶?
Li-BR 顺式含量低gel低Mn低
Ni-BR 顺式含量高 gel高(活性大分子转移)Mn高
镧系-BR 顺式含量高 gel低Mn极高(无偶合终止,无链转移)
其中钕系顺丁橡胶性能比较接近于天然橡胶,凝胶含量少,顺式高,性能优越
9. 用何种手段可将现有的胶种的力学性能象天然橡胶那样,即应力随形变的增加而增加?
10. 在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中,提出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聚合机理,试说出三种机理的优缺点。 双金属机理
优:(1)可以很好解释助催化剂对立构规整度和反应速度的影响。因为有机金属化合物参与了活性中心的组成。
(2)有相当的实验根据并能解释许多实验现象。 缺:(1)有很多实验证明没有有机金属化合物,即用单一过渡金属化合物照样可以聚合,这些数据很难用Natta的双金属模型解释。因此活性中心不一定是双金属结构。
(2)Natta没有强调活性中心有空位。
(3)Natta并没有明确指出Al和Ti的立体结构是八面体结构还是四面体结构,因而对于空位,配位点,配位等问题都有点含糊不清。
(4)Natta机理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规整聚合物的成因。作为典型的定向聚合,没有这一条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作为Natta模型的最大缺陷,还是Ti上引发,Al增长,没有足够的证据,现在证明是错误的。
Cossee-Arlman单金属机理
优:解释了没有AlR3等参与也可以引发α-烯烃聚合的事实
通过实验和计算,推算得到空位的位置和数量 缺:Ti-C键的存在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飞来飞去”的假定一是在动力学上不合理,二是与茂金属催化剂实验相矛盾 单金属模型不能解释助催化剂对立构规整度和聚合速率的影响。
卡宾机理
优:较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同一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既可以发生α-烯烃的配位聚合、又可以进行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
缺:在形成环化物以及环化物中α-氢的转移还有待进一步解释
11. 茂金属催化剂对烯烃聚合立体化学结构控制有何贡献,简述其应用的可能前景贡献。 同前 12.在环烯烃开环聚合中的Ziegler-Natta催化剂中有几大类,这些催化的与α-烯烃及二烯烃的聚合催化剂有何区别和共同点? 双金属
13. 在茂金属发现之前后过渡金属很难用于α-烯烃的聚合,为何?而近年来很多学者参照茂金属的配位基可改变催化剂中心的性质,发展了用于α-烯烃的聚合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的特点是什么?都可制得什么特性的聚α-烯烃?
特点:主催化剂的配体由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卤素或烷氧基、茂金属催化剂的茂基扩展至共轭芳氮基
突破了只有前过渡金属(主要是ⅣB族)催化剂对α-烯烃有高活性的界限 实现了过渡金属均可形成对α-烯烃聚合有高活性催化剂的理论预期
14. 在连锁聚合发展历程上,有何哲学思想?
15.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现是基于何种理论指导?
茂金属催化剂对α-烯烃聚合有较好的立构控制和聚合速率控制 MAO具有较高的还原性
共轭芳氮环能够改变配体的极性
16. 后过渡金属催化烯烃聚合有何特性?
1) 催化活性高、体系为均相、单一活性种,所得聚烯烃的分子量分布窄 2) 通过改变聚合温度、乙烯的压力和配体上的取代基,可以合成出支化度不同的短支链支
化聚乙烯
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还可用于α-烯烃与极性单体的共聚。 4) 开拓出乙烯低聚制取长链α-烯烃的高活性催化剂。 5) 催化剂容易制备,且在空气中相当稳定,可长期保存
17.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现对配位聚合理论有何贡献?
突破了只有前过渡金属才对α-烯烃有催化作用,实现了全过渡金属对聚合均有催化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配位聚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