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1970-01-0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高国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

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

1

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说这是我们经常说的比较多的第一个城市群。

第二个城市群也是指北美地区的,叫北美五大湖地区的城市群。这个应该说主要是围绕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地区,从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其间分布了匹兹堡、克利

2

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小城市,城市总数达到35个,所以说这个城市群应该说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和美国70%以上的制造业。所以说,并且这个城市应该说作为布局在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的这么一个产业和人口的密集区,对于密切美国跟加拿大的经济联系,对于整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是第一个大的世界上典型的城市群。

(二)欧洲典型城市群

那么第二个就是欧洲的典型城市群。应该说欧洲的典型城市群应该是从发展的时间上看、历史上看,应该说最悠久,起步最早的。经常说的比较多的是两个大城市群,第一个就是英国的以伦敦为中心的伦敦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和十多个中小城市,应该说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的核心区域。并且这个城市群里头,应该说是围绕着这四个大的城市形成了一些城市圈,比方说伦敦城市圈、伯明翰城市圈、利物浦城市圈等等。这个城市圈的总面积达到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4%,人口接近4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左右,英国大约80%左右的经济总量都布局在这个城市群地区。所以说这个城市群应该说对于支撑英国的经济增长,对于聚

3

集英国的产业、人口、资源和各类要素,都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核心的区域。

第二个欧洲的典型城市群,就是以法国首都巴黎为中心的巴黎城市群。这个城市群应该说是以巴黎为核心,沿塞纳河形成包括鲁昂、勒阿弗尔等城市在内的带状城市群。这个城市群中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应该说这个以巴黎为中心的这个大的城市群,应该说是通过这个城市群的发展,改变了原来过于集聚巴黎的这么一种空间结构,沿着塞纳河的下游在更大的范围来规划布局产业和人口,形成了这么一个带状布局的城市群空间格局。这个巴黎城市群,应该说对于整个巴黎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对于整个巴黎的产业结构的层次的提高,甚至是整个巴黎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支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想说的第二个大的世界级的典型城市群。 (三)亚洲的典型城市群

那么第三个世界级的典型城市群,就是在亚洲。现在这个学界研究比较多的就是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代表的这个世界级城市群。应该说日本仍然是亚洲经济最为发达,这个城市化进程水平较高,它的城市群水平发育也比较高的一个国家和地区,所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构成,大

4

中小的城市总数达到310个,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等应该说日本国内非常知名的一些城市。全日本有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都分布在这个城市群内部,所以这也是一个带状城市群。这个带状城市群长约600公里,宽约100公里,国土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占了日本国土总面积的31.7%,聚集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占了全国全日本总人口的63.3%。应该说这个城市群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口的3/2,工业产值的4/3,和国民收入的3/2。所以说应该说,这个城市群在全世界它给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主要还是表现在这个城市群它的集聚程度非常高,它在整个日本国内它的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人口的集聚,都占到了全国非常高的比重。这对于日本这么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低山丘陵较高的这么一个国家来说,发展这种高密集度的城市群还非常适合日本的国情,也非常有助于提升日本它的产业竞争能力、它的国际竞争能力以及整个日本在国际上的它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所以应该说是这个业界、学界现在公认的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城市群。关于城市群应该说涉及到的模式、特征以及它的一些内部的结构,都应该说非常的复杂,并且每个城市群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和模式。在这里,不可能对每个城市群都展开非常具

5

体的介绍,所以只能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城市群,无非就是依托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通过建立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核心的,能够密切的带动周边的大中小城市,来共同形成这么一个经济活动比较活跃、产业契机比较密集、人口密度也相对较高,但是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又相对完备的一个区域。

所以说,这个城市群更多的是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城市机械的一种堆积和集合,说得更直观一点就是城市群要发挥1加1加1大于N的这么一种作用。如果仅仅是1加1加1等于N,那仅仅是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一个机械的聚集,那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城市群。所以城市群一定要强调乘数效应、倍数效应、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一定要强调城市之间、硬件之间互通互联互动,包括城市群相互之间的道路的连接、通讯的连接、信息便捷的传输,这个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这种共建共享,这都是硬件。同时,更重要的还包括软件方面的融合、共享和互动,包括相互间就业、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对接,所以通过这种硬件和软件的紧密的联系,紧密的对接,共建共享和有机互动,所以真正的就打造了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非常有生命力的,非常有竞争力的这么一些典型的城市群。以上就是我想讲

6

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简要的介绍一下世界典型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二、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演变规律

那么想讲的第二个大问题,介绍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应该说城市群的发展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和规律性的一个现象。尽管世界上主要城市群发展演变的阶段各不相同,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发展演化的轨迹也存在差别,但应该说整个世界主要城市群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总结的非常明显的共性特点。也就是说从城市群的形成条件、组织模式、演化时序、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值得借鉴的一些共性的规律。

(一)城市群的形成条件

首先第一点规律,城市群的形成条件。城市群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支撑。纵观世界主要的城市群,绝大多数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平原地带,或者低山平原地区,这些平原地区便于产业的聚集,便于人口的聚集,便于城市群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络,所以因此人口产业都是首先会青睐这些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地势地貌条件比较平坦,建设

7

成本相对较低的这样一些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发展城市群的早期,美国发展城市群的阶段,就是人口产业最早都是聚集在地势平缓、靠海、沿江、沿河这样的地区,特别容易聚集产业、人口和各类要素,也就是第一个带入共性的特点和规律,也没有这个好的这个区位条件,没有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支撑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地方会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大城市群。这是第一个共性的特点。

第二个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核心城市的带动。纵观世界各大城市群内部,至少具有一个核心城市,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纽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城市群中的伦敦等等。这也说明了城市群必须要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严格讲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带动,可能很难建立起城市群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也是一个规律。如果说都是规模、实力、功能差不多的城市聚集在一起,谁都没有办法相互的影响和带动,可能也就很难建立城市群内部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所以通过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率先发展、率先成熟、率先的集聚要素和资源,进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行辐射和带动,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经济关联,带动周边各类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且核心城市的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数量越多,它辐射带动周边

8

大中小城市的数量也会越多、范围也会越大。这是第二个形成条件的一个共性。

第三个共性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所以这个看一看世界上主要的城市群,绝大多数是拥有比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络、排水管网等构成的基础网络,并且这些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非常的完备,并且标准和水平随着城市群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升和改进,所以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群的功能、竞争力,进而增强了它对外的辐射带动能力。我们去欧洲看,去美国看,它不一定说这些综合配套网络非要多新,非要多高多大,但是它非常的完善,非常的配套,非常的便捷,非常的高效。这个是给我们留下印象很深的一种印象。

第四个共性是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动。由于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聚集,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换的焦点和载体,所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对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说没有一些有竞争力的产业布局在城市群内部,那么城市群就没有生命力,它也不能够长期支撑人口的聚集。人口为什么到这些城市群里面来聚集,是因为这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有消费,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产业,仅仅是大家聚集在这,靠什么来养活这些人口呢?所以产

9

业是毫无疑问的,是城市群之所以能够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仅仅有产业的聚集还不够,因为产业还有低端有终端有高端,必须要配以科技因素的催化,通过历次技术革命中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推广、应用,进一步来吸引了产业的聚集,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也聚集了一批优质的科技人才,所以这也是世界级城市群它的一个特点和表现。

形成条件的另外一点共性规律,是城市群城市相互之间具有强烈而频繁的交互作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指什么?是指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所伴生的一种动力,通过这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既包括经济联系,也包括社会联系,就把区域内原来各自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城市融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竞争力的有机的整体。所以这是我想讲的发展演变规律的第一方面,就是形成条件,就什么样的情况下城市群能够得以形成,具备哪些基础性的条件。 (二)城市群的组织模式

第二点发展演变的规律是组织模式。城市群有哪些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类模式,第一类模式是核心城市的带动模式,应该说这个模式是目前来看世界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模式,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都应

10

该说是以核心城市带动的模式为代表的。这个模式是应该说是一个或两个超级城市,以非常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城市群的周边的每一个城市,引领城市群整体产业的分工、要素的流动和竞争力的打造。说白了,就是周边的这些大中小城市基本上都会围绕这些核心城市来进行要素的流动、资源的共享、产业的培育,说得更形象一点就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就是红花带动、绿叶衬托,当然红花也可以说是一朵红花,也可以是两朵红花,应该说综合看来世界上主要城市群基本上都是一到两个或两到三个核心城市带动,很少有太多的核心城市带动,因为毕竟在一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内,不可能说是有很多的核心城市,它带动周边的可能有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中小城市,那样的话不太现实,毕竟一定的空间范围还是受到限制的。

第二个共性的组织模式叫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模式。该模式是以欧洲西北部的城市群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为典型,这个组织模式的共同点是多个城市相对均衡发展,在功能上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互相依存,协同发展,共同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五大湖是最典型的,你说核心城市有没有?也有。但是它跟周边城市的这种守卫度又没有那么高,那么悬殊,最多的可能就有第一梯队的核心城市有一两个,第二梯队的城市有两三个,第三梯

11

队的又有两三个,实际上这个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这些城市,应该说从规模上、从实力上、从优势上各有特色,所以通过这种多中心的带动,以形成了一些有优势有特色的世界级的城市群。这是发展演变规律的第二方面——组织模式。 (三)城市群的演化时序

第三方面演化的时序有什么规律?考虑世界级城市群的演变阶段和过程,大致分为这么五个阶段吧。第一个阶段叫做城市的离散发展阶段,应该说这是城市群形成初期的这么一个形态,特别是在早期欧美城市群发育过程中,当时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也较低,所以那时候更多的是区域内的城市独立发展,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十分薄弱。当时应该说是农业甚至是第二产业里面的一些采掘资源性产业是城市的一些主导行业,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并且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蔓延式的、粗放式的,没有刻意的人为的规划。而是随着河流,随着通道的延伸,保持城市的一种离散式的发展和布局。所以这叫城市的离散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单中心的形成阶段。单中心形成阶段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个城市率先集聚人口和产业,产业率先在一些条件优越、基础较好的城市发展壮大,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的重要的增长极。

12

所以这时候这个城市的集化效应非常强,也就是对周边地区的吸取功能也非常强。因为周边没有其他的中心,所以大家到这儿来消费,到这儿来购物,到这儿来餐饮,到这儿来娱乐,同时这个地方的资金,人才,包括一些服务,也是最为齐全。所以我们看的欧美的一些早期的电影,特别是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当时的西部很多城市,都是单中心发展阶段的一种体现,当时的牛仔都是骑着马到这个镇上,实际上到这个单中心来,到这儿来喝酒,到这儿来娱乐。毕竟镇上都设有比较齐全的服务设施,什么小警察局、小邮局、小的酒馆等等等等。所以这个就能够帮助我们很形象的了解单中心发展阶段的一个形态。

第三个阶段,叫多中心形成阶段。多中心形成阶段是工业化成熟时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随着中心城市的规模的膨胀,它的集聚效应达到一定高峰之后趋于稳定,它的辐射外溢效应相对加强,卫星城、新城逐步的出现,并快速的成为区域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这样的话这些单中心,再加上外围依次形成的一些卫星城,或者叫副中心迅速的发展壮大,共同形成了这么一个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壮大。所以说多中心,虽然是多中心,但是多中心里面仍然有主中心和副中心。主中心、副中心也是承担的功能不一样,在整个区域的地位也各

13

不相同。当然了,一个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有这种多中心,可能一直是由单中心然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但是更常见的可能是它要通过新城、卫星城来承担单中心疏解出来的一些功能,形成这么一个城市群的框架。

第四个阶段是城市的向心发展阶段。城市的向心,就是向心力,向心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点。各中心城市能力不断增强,向心作用促使各个城市达到相当的规模。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群内各中心城市沿着重要的交通干道,沿着重要的河流、水体等等,呈现出网络化的轴带状的城市群的雏形。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通过多中心形成之后进一步在多中心城市群之间加密、加深,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的配套完善加密,通过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产业、人口、要素的进一步加强融合,形成了城市群内部的一个联系非常密切的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就叫网络化发展阶段。网络化应该说是城市群达到较高水平,后工业化时期的空间形态,它指的还是刚才我说的随着向心发展阶段的进一步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功能不断的配套完善,它的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群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联系日益密切,并且沿着城市群周边范围,沿着交通干

14

道,沿着重要的大江大河通道,形成了若干条不同走向的经济轴带,所以城市之间的相互融合日益加强,所以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网络化的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这是发展演变规律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演化的时序有这么五个阶段。

(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那么第四个发展演变规律的共性,就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从城市群来看,从世界城市群的特点来看,第一个它的空间结构是沿重要的通道和河流呈现轴带状的布局,特别是早期形成的欧美的一些城市群,大多数是沿海岸带、河流、湖泊、交通干线来布局城市群,这个最典型的沿湖泊的就是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地区。然后这个东京的沿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群,这是沿海岸带,这些都是这个带状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形态。

那么空间结构的第二个特点叫开放型的网络组合特征。这个在城市群内部,不同的等级、规模和性质的城市,各自具有自己的经济辐射范围,他们相互融合,相互嵌入,形成以城市为结点,以交通线为纽带,多层次开放式的地域空间网络体系。所以这个城市群毫无疑问必须是开放的,这个开放不仅是指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相互开放,它更包括城市群对城市群之外其他地区

15

的开放,只有这样城市群里面的这些毛细血管才是畅通的,才是流动的,城市群内部的这些细胞才是在跳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如果说你画地为牢,不跟国际国内其他地方发生经济联系,没有大进大出的这种要素流动,资金的这个流进流出,那么你这个城市群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空间结构特点是完整的地域等级体系。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集合,它不仅拥有多个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应该说是一个城镇等级体系非常齐全的这么一个空间结构形态。所以它包括大中小城市,还有市镇,共同构成了等级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这个城市综合体跟现在我们国内城市建设中非常热的城市综合体不是一个概念,现在地方上非常热衷的城市综合体是指在一个城市中划出一片地,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多元化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有交通、有商住、有餐饮、有娱乐等等,通过城市综合体的打造,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和档次。这里讲的城市综合体是指的城市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共同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建立了相互之间的有序的、合理的、相对高效的这么一个分工。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群是特别是研究城市群内部的这些城市之间的各自的分工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具有学术和专业

16

价值的。

空间结构的第四个共性,是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处于不断的动态演化中。城市从工业化时期高密度密集性的无序扩散,转变为低密度分散性的有序发展,城市群的结构从单中心过度到多中心,从孤立发展走向群体发展,从轴带状布局走向网络化布局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城市群的空间演变发展是随着工业化的城镇化的推进,随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方的阶级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断的处于调整、优化和演变之中。 (五)城市群的相关术语

所以,城市群应该说作为从世界各国来看一个规律性的这么一个载体和平台,已经引起了城市规划学者、土地区域经济学者、经济地理学者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并且国内也形成了很多的名词和术语,我也想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我个人的认识。现在跟城市群相关的术语主要有这么几个可能会引起大家的混淆,一个就是城市群,这刚才我说了是1+1+1>N,第二个是都市区,第三个是都市圈,第四个叫城市连绵带。这些都应该说是相互之间有关联的一些专业术语,学界也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认识。

我个人觉得,都市区和都市圈更多的是指一个大城市,核心大城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一个核心的,

17

直接受它支配或者直接为它服务,或者它直接辐射带动最为强烈最为便捷的一个区域,也可以说是城市群里面的核心区。当然叫都市区也好,叫都市圈也好,可能它涉及到的空间范围会有不同,但是我个人总的认识是都市区也好,都市圈也好更突出的是大都市,以它为核心对周边区域的一种辐射和带动作用,它不像城市群范围那么大,涉及到的区域和城市的数量那么大那么多,所以都市圈和都市区的中心是在都市,它研究的是都市如何服务于都市区周边,都市区周边如何为都市进行配套,而城市群的研究重点是研究城市群内部各类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工定位、功能定位,所以我认为两个研究的重点也还是有区别的。

第三个名词就是城市连绵带,也有的叫城市连绵区。这个应该说跟我们带状的城市区地区有相似之处,都市连绵区,这个很多人把美国以纽约、华盛顿沿线,沿这个大西洋沿岸这个城市群就叫做都市连绵区。我个人觉得都市连绵区它指的是,或者叫都市连绵带指的还是沿着海岸带、大江大河或者交通干道,形成的一些大致规模差不多的,都达到一些都市特点的城市形成了一个都市连绵区。如果这个都市连绵区里头有很多的中小城市不成气候,我觉得这个不能叫都市连绵区,它应该叫带状的城市群。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就是兼容并蓄,里面有

18

大有中有小,而都市区都市圈都市连绵区都应该是指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发育的高级阶段,相互之间的规模和水平应该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形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的话,我们国家可能有很多地方具备了城市群的很多特点,但是可能还不具备都市区,或者都市圈的一些特点,还称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都市连绵区。好,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的问题。 三、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成功经验

那么我想讲的第三个大的问题,就是介绍世界主要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前面介绍了世界主要城市群的这个共性的一些规律,我们要客观的来分析,他们走过的路取得了哪些经验,但是也留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经验现在说得比较多的,应该说首先有产业支撑与工业化相匹配,这应该说是城市群能过能够发展壮大成型的内在动力,所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规律和特征,城市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在地理空间形态上的高级表现形式。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讲,工业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根本的动力。前面我已经讲到了,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没有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没有制造业的聚集和服务业的发育,能够

19

诞生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城市群,这个我觉得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研究比较多的世界级的城市群都是分布在欧洲、美国、日本,为什么南美,像巴西,像墨西哥,它们城市发展的历史也不短,但是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城市群?我想还是跟他们工业化的进程,有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个是相关的。所以第一条的成功经验就是工业化的配套和支撑。

第二条成功经验就是核心城市,有竞争力的核心城市是形成城市群的重要引擎。应该说核心城市是带动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城市具有技术、产业、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核心城市率先的能够集聚优势资源和要素,然后,又能够率先的向周围和外围和腹地进行扩散和辐射,所以核心城市实际上是统领城市群内部的所有城市,所以几乎城市群内部的所有大中小城市都可以找到与核心城市发生直接或间接经济联系的接口。这一点应该说在世界主要城市群里头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的城市群,这个我本身在日本学习过一年,所以对日本对东京它自身的这个城市功能,它跟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像东京的话它自身应该说只有23个区,所以它自身的这个产业的聚集、人口的聚集、高端服务业态的聚集,日本行政机构的聚集,都是非常的密集和高效。但

20

模式。城市群必须要保留一定的农业生态空间,所以这条红线现在也是国家很重视了,一定要划好,并且要保护好,任何人都不能动,这是第三条红线。

第四条红线这个说的还不是很多,我个人觉得是很有道理,就是随着我们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将来我们国家的城市群应该要划定碳排放的空间红线,就是我这个城市群或者是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我未来的碳排放空间红线在哪里?不得突破,大核心城市的红线是多高,中小城市的红线是多高,必须要把这个红线不得突破,在这个红线之下,来考虑我们的生产性碳排放、生活性碳排放,我觉得如果这条红线也能够保证,这只是提出来了,作为一个方向,如果能够研究确立,能够探索形成的话,对未来我们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减少我们的碳排放,履行我们国家对世界的承诺,我们是要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政府对世界是有承诺的,在2020年要比2000年要下降40%到45%,其中这个城市群的地区碳排放的最主要地区,城市群的低碳经济不发展,碳排放没下来,全国的碳排放目标也很难实现,所以这是我讲的这个第二点的建议,或者说基于国外的一些经验,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建议,是优化空间结构方面的。

第三点叫引导城市群的差异化的发展。前面我谈到

41

了,欧美的城市群跟亚洲的城市群都是有各自的特点的,有各自的规律的。那么我们国家的城市群,应该承认我们国家的东中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也差别非常大,所以我们未来的城市群一定要坚持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所以我想在这,像东部的城市群,因为是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它的定位就是要着眼于世界级,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东部沿海的大的城市群应该在经济结构、在生态环保、在集约智能要跟国际发达的世界级城市群看齐,是通过立足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将来这个中国有没有国际竞争力,就看东部沿海的城市群,这是东部沿海的定位。

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地区,我认为城市群首先要慎重,要因地制宜,不宜一窝蜂地盲目地规划和建设城市群,实际上你规划了也没有用,在现在的条件下,你也很难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我认为更多的是为城市群的发展创造条件,朝着城市群的目标去一步一步地努力,那么怎么努力呢?我认为觉得更多的是需要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各具功能的、有竞争力的大中小城市,先按城市培育打造,打造到一定阶段和规模之后,再去往城市群的方向努力,你连几个像样的城市都没有,怎么能形成城市群?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培育以省会

42

城市和这种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大城市,或者是特大城市,更为关键的是还要积极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这个各种类型的、各种功能的,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既可能有商贸物流型的,也可以有资源开发型的,也可以有边贸口岸型的等等等等。这样的话就是城市群的特色和优势就出来了,这个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也能够确立,这是第三点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建议。

第四点要构建城市群的竞争合作和治理的机制。从长远来看,城市群的发展如果没有一套适合各地方的机制,那么城市群就不仅没有做起来,反而引发城市群和城市群的打架,也引发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相互扯皮,所以城市群的治理,体制机制非常关键,很多地方也探索了一些模式,刚才我说到的联席会议,一些共性的战略联盟,一些共性的平台,也都算是治理模式方面的一些探索,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刚才我也说到了,从长远来看,更关键的还是要建立责任分担、收益共享,然后作为一套机制,就不能说有了责任大家都躲,有了收益大家都来抢,这是我们国家现在各部门、各地方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城市群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探索,能不能先在责任贡献上面来探索,来分担机制,然后资源的共享或者是收益的分享机制,也可以去探索。所以我个人觉得你比方说刚才说到的,能不能在城市群的内部的城

43

市之间,定期拉出一个单子来,哪些是属于事关每个人发展的,事关每个城市发展的重大项目,既有硬件的项目,也有软件的项目,然后我们能不能根据各自的财力、各自的经济总量,定期出资设立城市群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城市群重大项目建设,既可以保证道路、生态环保的建设,也可以包括就业、培训,包括一些文化等等相关的项目,然后可以建立一套城市群的投票机制也好,决策机制也好,联络机制也好,避免核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不公平的歧视,在某些角度核心城市就是龙头老大,其他城市就要配合支持,可是在某些方面核心城市和龙头城市,和其他的城市就是平等协商对接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国外的很多做法,应该说很多都是跟我们现在的历史阶段不一样,并且跟我们中国的国情不一样,所以只能从技术上、从微观上、从环节上可以借鉴,但是从大的体制机制设计上,我们恐怕不能完全照搬。以上就是围绕世界主要城市群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们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些启示和建议,这就是我的讲课的内容,供各位学员参考。好,谢谢!

4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在线全文阅读。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22689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