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口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4.1 反倾销举措
自从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配额取消后的一年多内,我国纺织品服装遭到的反倾销案件达11起。我国入世后,欧美国家利用WTO框架下的“非市场经济条款”,通过反倾销诉讼,选用第三国家来衡量中国的国内价格和成本,进而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税。除了税额的提高,反倾销还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案件从立案到裁决,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使得遭受反倾销指控的产品被挡在了市场之外。
4.1.1 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特点
1、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增多
以往主要是欧盟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纺织服装实施反倾销,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调查。1982~2008年,在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为152起;2009年,国外对华纺织品服装发起反倾销调查12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4起,特别保障措施各2起;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共遭到与反倾销有关的案件40起。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27国、印度、土耳其、阿根廷等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 2、征收的反倾销税大幅上升
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品大量涌入其国内市场,以及在中国纺织品走品牌路线上设置绊脚石,削弱中国在全球的纺织大国地位,各国大幅度增加反倾销税率。此外,进口国利用我国企业不了解其法律规定,在对我国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刻意夸大对其企业的损害,大幅增加征收的反倾销税。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由过去的平均20%左右上升到50%左右,欧美国家对华征收反倾销税率一般在50—100%,美国则比100%还要高。 3、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增多
我国出口的纺织服装品被列入到反倾销名单里的,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纱线,棉坯布,已经扩大到包括印花布、面线、麻绳、衬衫、毛巾、针织衫、鞋等在内的各种纺织品服装产品。 4、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次数频繁
以欧盟为例,自1979年欧共体首次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已经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之一。中国出口至欧盟的产品中约有10%受到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影响。
由于应诉反倾销的程序复杂,时间紧迫,提起的反倾销应诉中,我国企业大多以败诉结局,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而后被驱逐出进口果的市场。自2004年以来中美贸易在反倾销诉讼中,聚酯短纤反倾销案被称为我国入世后中美纺织品反倾销第一大案,美方于2006年7月正式立案,涉及的中国20家企业金额5000余万美元,其中宁波大发化纤有限公司和宁波江南化纤有限公司为两家最大的涉案企业,涉案值分别为1900余万美元和1400余万美元。2007年2月,美国商务部派员来中国宁波实地察看,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也在宁波召开应诉协调会,以大量翔实的证据证明,中国化纤企业没有对美国造成产业损害和倾销。 中国企业首次获得零税率。大部分企业在调查过程中受到的损失较大,有些甚至遭到行业洗牌。
4.1.2 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一)遭受反倾销的国际原因
l、对我国实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
在GATT中对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时对我国采用替代目参照的办法。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不按照我国实际的商品价值进行正常价值的认定,而是以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均比我国高的第i国商品的价值作为我国商品的正常价值来认定,这样在反倾销诉讼中我国的商品则往往会被认定为存在反倾销。 2、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纵观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历史,从最开始的出口关税限制到后来以产品的卫生性、环保性、配额制度、反倾销等理由来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对外贸易,再到近几年各国对纺织晶的进口需要获得该国繁琐的认证等方法来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对外贸易。
(二)倾销的国内原因 l、企业方面
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力资源与财务的管理,没有民主的讨论制度,企业的决策者就是厂长。这造成企业在进行
生产和贸易时出现很多失误,导致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策略不足,使该行业的生产力下降。此外,企业在遭到反倾销诉讼时,担心应诉失败所要承担的高额费用,应诉积极性差,进一步助长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气焰。 2、政府方面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尚不完善,在国内企业应诉反倾销诉讼时难以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而且,国内缺少一套专门针对企业应诉反倾销诉讼的体制,对应诉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在应诉时缺少足够的底气而自认理亏。另外,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在纺织业方面的教育不够充分,对纺织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3、行业协会方面
行业协会是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护产业安全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协会在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联系政府与企业、及时传达国内外相关政策和行业动态方面做得不好,不利于相关企业及时做好调整以应对国外市场的变化。在反倾销应诉方面,行业协会在积极组织企业应诉方面不够重视。
(三)遭受纺织品贸易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1、政府继续加强对外贸易谈判
政府对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应据理力争,通过不断的外交谈判与磋商促使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还要通过谈判积极参与修改WTO协议中某些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以争取对我国有利的成员待遇;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和反倾销资料数据库及反倾销调查、评议机构的职能,及时搜集信息、掌握动态、提供咨询,为企业应诉提供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进一步强化对出口企业的调控,科学调控和规划企业的出口秩序,建立良好的出口形象,以免落下把柄。同时,政府应积极的确立一套针对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规章制度,并对积极应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以增加企业应诉的积极性。
2、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要积极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通过该机制对行业内重要产品出口价格、数量、地区以及进口国市场动态等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
发布,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调查进行预警,以便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在面临反倾销调查时,行业协会要允当组织者的角色,组织企业积极应诉,为企业应诉提供组织、信息技术和对策咨询等服务,并且要积极配合对方做好反倾销调查证据搜集,以便对方做出公正的判决:同时行业协会对外要加强相关行业和组织的联系;对内要加强协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3、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企业方面,首先要加人科研投入,仅以价格占据市场,靠数量增长来刨汇与盈利已非上策,很容易在国际上受到反倾销诉讼。企业要大力做好科研工作,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与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结构由加工型向创新型转变。其次,要开拓新的市场,分散纺织产品销售市场,不仅能提高纺织产品的盘利同时也减少一国反倾销诉讼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我国企业在接到反倾销诉讼提案时要积极应诉,联合应诉是是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企业也要加强其内部管理,投入财力和人力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避免在反倾销应诉时被找到借口。同时,企业应熟悉和准确运用反倾销法律原则,注重对主要员工反倾销知识的培养,从而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加强业务能力。
4.2 技术壁垒的限制
除了世贸组织规定下的限制措施外,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利用技术壁垒这一更加隐蔽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纺织品行业的两类技术壁垒主要是:纺织品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都要符合环境指标;纺织品不得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这两类技术壁垒表面上从环保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但无形中却被欧美国家加入了过高的指标,成为了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坚固壁垒。
自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以来,通报/召回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壁垒,越来越多被欧美等国家采用。
2010年加拿大卫生署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的召回通报23起,2009年为7起,2008年为5起。2010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对全球共发布召回通报402起,涉及对华纺服类产品共37起,同比增54.17%;且纺服类产品在召回总数中占比逐年提高,2008年是10.41%,2009年是11.27%,2010年达16.97%。2010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全球共发布召回通报2008
起,对华纺服类产品共召回304起,同比增42.72%;且占比不断上升,2008年为6.23%,2009年为21.80%,2010年为26.46%。2010年我国童装产品遭RAPEX召回通报共239起,占总数的78.62%。【C】
从欧美加的通报/召回来看,纺织品服装在涉华召回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且通报/召回的纺织品服装均以儿童服装为主。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也十分相似,主要是存在窒息危险(儿童上衣和帽子的抽绳长度超标)、化学危险(被检出富马酸二甲酯)、致伤危险(儿童服装的腰部抽绳长度超标)、服饰产品中违禁使用偶氮染料等。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关税,2009 年6 月26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微弱优势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是其中的“碳关税”条款已经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在进行环境保护还是在实行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D】一旦实施,碳关税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席卷全球的形势,碳税的征收成为必然。纺织服装业作为中国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不可避免地承担起降低碳排放的责任,这必然加大了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所承受的压力。
由此可见,绿色壁垒在纺织品贸易中占了主要地位,突破绿色壁垒将是纺织品贸易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5 纺织品贸易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微观层面
(1)技术升级,符合国外技术标准
现有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对中国的纺织品实行隐蔽的限制。加速纺织产品技术的升级,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仅可以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而且可以增强我国纺织业的价值增值能力,减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我国纺织业中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尚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但是我国可以利用技术贸易的形式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吸收、消化,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此外,面对国外设立的各种技术标准、体系认证,大中型企业应该率先争取获得国外的标准体系认证,从体制上摆脱国外的制约,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论文】关于我国纺织品贸易中竞争力的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