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学习心得
在2013年这个新的学期,我学习了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这一门课,虽然只有短短3个星期,可是在这期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老师激情生动的授课,我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从最初最广泛的认识上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下面,请允许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堂上,老师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以及视频案例向我们揭示了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它们的危害,并提出了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规范,让我们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研究生是我国未来高层次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是国家的希望和人才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而研究生能否具有较高的科学道德素质,能否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否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研究生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但什么是科学道德?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但是,目前国际上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许多的科研人员价值观存在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科学道德观念有所淡漠,科研作风有所松懈,个别人甚至违反国家、军队有关法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科学道德上,有的不尊重事实,为取得所谓“科学”的结论,人为改动实验数据;有的为了能申报成果,拉关系走后门,请专家出具有利于自己的评审意见,有的甚至涂改专家的评审意见;有的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不愿搞科研协作等。
在科研态度上,有的科研作风粗疏,设计不合理,数据处理不科学甚至出现错漏;有的忽视实验室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实验基本功不扎实,实验记录不规范;有的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等。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的私自兼职,从事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研究工作;有的私自以单位的名义,给外单位出具质量检测证明,有的将职务性成果占为己有或向外转让;有的私自向外泄露本单位技术秘密,从中捞取好处等等。
在学术道德的外向问题上,很多人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同时,也清楚地知晓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有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军事武器的研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机器的过分依赖、高技术犯罪和滥用农药化肥等。但极少数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考虑到自己的研究会产生的道德后果。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关键“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产前性别筛选与检测仍然是非常普及的现象,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男女比例,同时也严重挑战了社会伦理。
近些年来,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科技丑闻和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知名高校也频频深陷“学术造假门”事件,国内科研建设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目前学术界存在的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从表现形式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学术界倾向于严格界定三类科研不端行为:杜撰、篡改、剽窃。科研不当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数据的不当使用,违反科学规则,不当的同行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科研不端或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学术的意义在于求真,而这些不端科研行为,不仅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偏离了科研机构、高校组织的属性和宗旨,破坏了科研中公平与诚信的基本原则,扭曲了科学至上的学术准则,严重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甚至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学术研究本是为追求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诚实。在视良知为生命的学术界、科学界,学者们即使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标尺,至少也不该
堕落到道德底线下。然而,近几年来学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已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已成为当代蓬勃发展的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和谐音符。从总体上看,其成因错综复杂,这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 在科技资源分配上,存在个别机构和专家不适当地占有过多的政府科研经费及科研设施的现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有些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
在我国的科技体制下之所以长期存在诸多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由于权力与责任不统一,使具有科技决策权的主体不必承担决策失当、失误的责任;由于缺乏责任追究制度,道德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能够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出现,而且使认定问题和惩戒责任者都缺乏必要的依据。
二、科学道德建设相对滞后 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忽视内在的科学道德建设和科学道德规范制度匮缺两个方面。
1、忽视内在的科学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被认为最神圣的科学研究难免也被污染,学校重视科研能力,重视成果,却忽视学术道德,过分给学生施压,导致各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2、科学道德规范制度严重匮缺。目前我国科技界所制定的规范和准则还大多停留在原则层面,还不成体系,也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这使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包含了诚实、守信、道义等丰富的内涵,并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诚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敲门砖”,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然而,现在社会上过多的重视知识,往往忽略科学道德的培养。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强烈的急功近利和社会浮躁问题,在科技领域也有各种形式的表现。例如,社会浮躁常常表现为对科学超过自身水平的过高预期。又如,由于对科学自身规律认识不足,常常缺乏对科研中的“失败”给予应有的宽容。这些对科技工作急功近利的要求,又导
致科技领域的短期行为与投机心态。此外,社会上普遍接受的以论文数量来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能力的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是促使科研工作者投机、急功近利的重要原因。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严肃以及认真的事情。对于研究生,学术固然重要,道德却更不容忽视。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界不可一日无学术道德,否则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扰乱严谨科学的学术界。
现如今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直接暴露出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体制性缺陷。只有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我认为,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应从“加强教育、完善规范、严肃惩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滋生,虽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对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够了解有关。因此,建议在大学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关于科研活动中基本道德规范的课程,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教育。此外,为有效预防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道德规范标准,并切实作为判断与惩戒的依据。
其次,从深层次来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并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中存在制度性缺陷。鉴于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环境所起的决定性导向和制约作用,在当前状况下,应及时考虑从宏观层面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化
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为此,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第二,遵循科学技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观发展规律,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第三,充分认识不科学的管理机制给科研诚信和科技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快改革步伐,改 善创新环境。总之,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设良好学术环境十分迫切,国家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规律与 人才发展规律不仅应当尊重,而且值得敬畏。希望国家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与高素质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为了加强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宣传,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省教育部及中南大学于15日在长沙市人民政府举行“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邀请黄伯云、姚守拙、刘业翔、刘筠四位知名院士以自身经验向1400多名在校研究生宣讲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宣讲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首先发表了重要演讲,他深刻分析了近年来科研造假、学术腐败等案例并指出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因此,他强调:我们要向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让科学工作成为太阳下最干净、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姚守拙进一步指出,学术要创新,更要讲道德。他强调事实求是、不追逐名利是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并且呼吁学生要能分清楚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要警惕学术腐败。已逾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刘业翔在《谈谈我的科学人生》的主旨演讲中,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也结合自身多年来在科研、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心得,提出了学生要有“踏踏实实做事,诚诚恳恳做人”的科研作风。“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做为传承优秀湖湘文化的潇湘学子,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淡泊名利为真;清正廉洁为善;创新创造为美;务实发展为责”;要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
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做好科研,更要做到诚信科研,不弄虚作假,诚实笃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没有了诚信的人根本谈不上做好科研。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构建要靠多方面,虽然学术道德的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过现阶段更具可操作性的还是加强个人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严格自律。比如在学术活动中,要注意正确的引用等等。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到相关的行文规范,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更应该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仔细学习并深入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在写作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如果每个研究生都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态度来面对科学生涯,才能真正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想要追求的成绩,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作为每一个研究生,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底线,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我们的学术道德品质。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期间它所传达的科学研究精神规范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学术研究道路上永不背离的方向灯。研究生的生涯才刚开始,这是我学术生涯的起步,我将以我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规范,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自己学业的道路。
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不仅要做好科研,更要做到诚信科研,不弄虚作假,诚实笃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没有了诚信的人根本谈不上做好科研。当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的构建要靠多方面,虽然学术道德的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过现阶段更具可操作性的还是加强个人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严格自律。比如在学术活动中,要注意正确的引用等等。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学到相关的行文规范,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培养人才,更应该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仔细学习并深入了解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在写作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如果每个研究生都以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态度来面对科学生涯,才能真正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想要追求的成绩,真正推动科学的发展。作为每一个研究生,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底线,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法制观念,培养我们的学术道德品质。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学习期间它所传达的科学研究精神规范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学术研究道路上永不背离的方向灯。研究生的生涯才刚开始,这是我学术生涯的起步,我将以我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规范,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自己学业的道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科学道德与诚信结课作业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