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GDW ××× — ××××
表55(续)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用户小类号 信息类组数n 第1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BS8 ?? BIN BIN BS8 ?? BS8 1 ?? 1 1 1 1 1 第m组 ??
——本次设置所对应的用户大类号:数值范围0~15。
——本次设置的组数m :数值范围1~16,且 m≤该用户大类号下终端支持的用户小类号个数。 ——用户小类号:数值范围0~15。
——信息类组数n:数值范围0~31,为0表示都不支持。 ——第n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信息类元F(8*(n-1)+1)~F(8n),位值为“0”表示不支持,为“1”表示支持。 5.5.1.3.37 F39:2类数据配置设置(在终端支持的2类数据配置内)
数据单元格式同本部分5.5.1.3.36。 5.5.1.3.38 F41:时段功控定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6:
数据内容 方案标志 时段号 时段1功控定值 ?? 时段n功控定值(n≤8) ?? 时段号 时段1功控定值 ?? 时段n功控定值(n≤8) 表56 时段功控定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S8 BS8 见附录A.2 ?? 见附录A.2 ?? BS8 见附录A.2 ?? 见附录A.2 单位 kW ?? kW ?? kW ?? kW 字节数 1 1 2 ?? 2 ?? 1 2 ?? 2 第i套定值 (i=1~3) ? 第1套定值 说明 方案标志
——方案标志:D0~D2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3套功率定值方案。置“1”:以下有对应方案的定值,置“0”:以下无对应方案的定值。D3~D7:备用。
——时段号: 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时段~第8时段。某位置“1”表示有该时段功率定值。功率定值按D0~D7中置“1”的顺序排列。
——所有方案定值具有相同的功控时段。 5.5.1.3.39 F42:厂休功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7:
40
Q / GDW ××× — ××××
数据内容 厂休控定值 限电起始时间 限电延续时间(范围1~48) 每周限电日:D1~D7表示星期一~星期日,D0=0 表57 厂休功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 见附录A.19 BIN BS8 单位 kW 分时 0.5h 字节数 2 2 1 1
5.5.1.3.40 F43:功率控制的功率计算滑差时间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8:
表58 功率计算滑差时间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功率控制的功率计算滑差时间(数值范围:1~60) 数据格式 BIN 单位 min 字节数 1
5.5.1.3.41 F44:营业报停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9:
数据内容 报停起始时间 报停结束时间 报停控功率定值 表59 营业报停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0 见附录A.20 见附录A.2 单位 日月年 日月年 kW 字节数 3 3 2
5.5.1.3.42 F45:功控轮次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0:
数据内容 功控轮次标志位 表60 功控轮次设定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S8 字节数 1
——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8轮次开关的受控设置,置“1”:该轮次开关受控,置“0”:不受控。
5.5.1.3.43 F46:月电量控定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1:
数据内容 月电量控定值 表61 月电量控定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3 单位 kWh/MWh 字节数 4
5.5.1.3.44 F47:购电量(费)控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2:
41
Q / GDW ××× — ××××
数据内容 购电单号 追加/刷新标志 购电量(费)值 报警门限值 跳闸门限值 表62 购电量(费)控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见附录A.3 见附录A.3 见附录A.3 单位 kWh/厘 kWh/厘 kWh/厘 字节数 4 1 4 4 4 ——追加/刷新标志:置“55H”:追加;置“AAH” 刷新;其它数值无效。 5.5.1.3.45 F48:电控轮次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3:
数据内容 电控轮次标志位 表63 电控轮次设定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S8 字节数 1
——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第8轮次开关的受控设置,置“1”:该轮次开关受控,置“0”:不受控。
5.5.1.3.46 F49:功控告警时间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4:
数据内容 功控告警时间 表64 功控告警时间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单位 min 字节数 1
5.5.1.3.47 F57:终端声音告警允许∕禁止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5:
表65 声音告警允许∕禁止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声音告警允许∕禁止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24 字节数 3
——D0~D23按顺序对位表示0~23点,每位对应表示1个小时,例如:D0= 1,表示0:00~1:00。置“1”:相应时间段允许告警,置“0”:相应时间段不允许告警。 5.5.1.3.48 F58:终端自动保电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6:
数据内容 允许与主站连续无通信时间 表66 自动保电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单位 h 字节数 1 42
Q / GDW ××× — ××××
——允许与主站连续无通信时间:指允许终端连续未收到符合本行政区划代码的有效主站报文的时间。若终端连续与主站无通信的时间超过本参数规定的值,则解除原有控制状态并自动进入保电状态。本参数为0,则表示无自动保电功能。 5.5.1.3.49 F59:电能表异常判别阈值设定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7:
数据内容 电能量超差阈值 电能表飞走阈值 电能表停走阈值 电能表校时阈值 表67 电能表异常判别阈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2 见附录A.22 BIN BIN 单位 15min min 字节数 1 1 1 1
5.5.1.3.50 F60:谐波限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8:
数据内容 总畸变电压含有率上限 奇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偶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2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4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 18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3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5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 19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上限 总畸变电流有效值上限 2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4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 18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3次谐电流波有效值上限 5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 19次谐波电流有效值上限 表68 谐波限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 见附录A.5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见附录A.6 ?? 见附录A.6 单位 % % % % % ?? % % % ?? % A A A ?? A A A ?? A 字节数 2 2 2 2 2 ?? 2 2 2 ?? 2 2 2 2 ?? 2 2 2 ?? 2 43
Q / GDW ××× — ××××
5.5.1.3.51 F61:直流模拟量接入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69:
表69 直流模拟量接入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直流模拟量接入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8 字节数 1
——D0~D7对位表示第1~第8路的模拟量输入端口,置“1”:接入,置“0”:未接入,缺省为0。 5.5.1.3.52 F65: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设置
pn表示1~64个任务序号,数据单元格式见表70:
表70 定时上报1类数据任务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数据格式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BIN 见附录A.1 BIN BIN 1 6 1 1 4 见本部分5.12.1.2 数据单元标识n 4 在请求1类数据报文规定的数据单元标识中选取。 字节数 说明 定时上报周期单位 定时上报周期 上报基准时间:秒分时日月年 曲线数据抽取倍率R 数据单元标识个数n 数据单元标识1 ??
——定时上报周期单位:
用D6~D7编码表示,取值0~3依次表示分、时、日、月。 ——定时上报周期:
用D0~D5表示,为定时上报数据的时间周期。 ——上报基准时间:
终端以此设定的时间开始上报,并按定时上报周期循环。 ——曲线抽取数据倍率R:取值范围1~96,
表示终端按此倍率抽取数据上送,如被抽取的数据的冻结密度m=2,即每30分钟冻结一个值,那么当R=2时,表示按60分钟抽取,R=1时,表示仍按30分钟抽取。
——数据单元标识个数n:
表示本任务具有的数据单元标识个数。 5.5.1.3.53 F66:定时上报2类数据任务设置
pn表示1~64个任务序号,数据单元格式见表71:
44
ICS 29.24029.020 备案号:CEC 203-2009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 — 200×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power user electric energy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protocol
of master station communication with data acquire terminal
200×-××-××发布
200×-××-××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 / GDW ××× — ××××
目 次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3.1 术语和定义 ············································································································································································· 3.2 符号和缩略语 ·········································································································································································
4 帧结构 ························································································································································
4.1 参考模型 ················································································································································································· 4.2 字节格式 ················································································································································································· 4.3 帧格式 ····················································································································································································· 4.4 链路传输 ················································································································································································· 4.5 物理层接口 ·············································································································································································
5 报文应用及数据结构 ·································································································································
5.1 确认∕否认(AFN=00H) ···················································································································································· 5.2 复位命令(AFN=01H) ························································································································································ 5.3 链路接口检测(AFN=02H) ················································································································································ 5.4 中继站命令(AFN=03H) ···················································································································································· 5.5 设置参数(AFN=04H) ························································································································································ 5.6 控制命令(AFN=05H) ························································································································································ 5.7 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AFN=06H) ···································································································································· 5.8 请求被级联终端主动上报(AFN=08H) ····························································································································· 5.9 请求终端配置及信息(AFN=09H) ···································································································································· 5.10 查询参数(AFN=0AH) ····················································································································································· 5.11 请求任务数据(AFN=0BH) ·············································································································································· 5.12 请求1类数据(AFN=0CH) ·············································································································································· 5.13 请求2类数据(AFN=0DH) ············································································································································· 5.14 请求3类数据(AFN=0EH) ·············································································································································· 5.15 文件传输(AFN=0FH) ······················································································································································ 5.16 数据转发(AFN=10H)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数据格式说明··········································································································· 附录B (规范性附录)事件代码ERC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数据冻结密度 ···········································································································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出错否认代码ERR ··································································································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短信(SMS)传输接口分拆 ···················································································· 编制说明 ··························································································································································
I
Q / GDW ××× — ××××
前 言
按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实现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总体目标,规范统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主站、采集终端、通信单元的功能配置、型式结构、性能指标、通信协议、安全认证、检验方法、建设及运行管理等。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组织对国内外采集系统建设应用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充分结合通信技术、微处理器技术、制造工艺等技术的发展,全面梳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标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科研、电力部门和制造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本系列标准分为下列标准:
Q/GDW XXX.1—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规范
Q/GDW XXX.2—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专变采集终端技术规范 Q/GDW XXX.3—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抄表终端技术规范 Q/GDW XXX.4—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单元技术规范 Q/GDW XXX.5—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专变采集终端型式规范 Q/GDW XXX.6—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器型式规范 Q/GDW XXX.7—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器型式规范 Q/GDW XXX.8—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Q/GDW XXX.9—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议 Q/GDW XXX.10—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 Q/GDW XXX.11—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软件设计导则 Q/GDW XXX.12—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终端应用软件设计导则 Q/GDW XXX.13—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方案设计导则 Q/GDW XXX.14—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检验技术规范
Q/GDW XXX.15—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专变采集终端检验技术规范 Q/GDW XXX.16—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中抄表终端检验技术规范 Q/GDW XXX.17—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单元检验技术规范 Q/GDW XXX.18—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建设规范 Q/GDW XXX.19—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信道建设管理规范 Q/GDW XXX.20—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终端建设管理规范 Q/GDW XXX.21—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运行管理规范 Q/GDW XXX.22—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信道运行管理规范 Q/GDW XXX.23—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终端运行管理规范 Q/GDW XXX.24—2009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验收管理规范
本部分是《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列标准之一,本部分规定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主站和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提出;
II
Q / GDW ××× — ××××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章欣、周宗发、郑安刚、邵源、杜新纲、葛得辉、童瑞明、黄建军、王晋、李新家
III
Q / GDW ××× — ××××
相电流上上限(过流门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相电流上限(额定电流门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零序电流上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视在功率上上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视在功率上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三相电压不平衡限值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三相电流不平衡限值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连续失压时间限值 表44(续)
见附录A.25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25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25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23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23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BIN 见附录A.5 BIN A min % A min % A min % kVA min % kVA min % % min % % min % min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2 1 2 2 1 2 1 三相电流不平衡超限 判别参数 三相电压不平衡超限 判别参数 视在功率超上限 判别参数 视在功率超上上限 判别参数 零序电流超限判别 参数 超额定电流判别参数 过流判别参数 ——越限持续时间:指被监测值越限后,保持越限状态所持续的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指被监测值由越限恢复到越限值之内的百分比数。 5.5.1.3.26 F27:测量点铜损、铁损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5:
数据内容 A相电阻RA A相电抗XA A相电导GA A相电纳BA B相电阻RB B相电抗XB B相电导GB 表45 测量点铜损、铁损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单位 Ω Ω S S Ω Ω S 字节数 2 2 2 2 2 2 2 35
Q / GDW ××× — ××××
B相电纳BB C相电阻RC C相电抗XC C相电导GC C相电纳BC 表45(续)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见附录A.26 S Ω Ω S S 2 2 2 2 2
5.5.1.3.27 F28:测量点功率因数分段限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6:
数据内容 功率因数分段限值1 功率因数分段限值2 表46 测量点功率因数分段限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5 见附录A.5 单位 % % 字节数 2 2
5.5.1.3.28 F29:终端当地电能表显示号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7:
表47 终端当地电能表显示号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终端当地电能表显示号 数据格式 ASCII 字节数 12
5.5.1.3.29 F30:台区集中抄表停抄/投抄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8:
表48 台区集中抄表停抄/投抄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台区集中抄表停抄/投抄设置 数据格式 BIN 字节数 1 ——台区集中抄表停抄/投抄设置:数值范围0~1,“1”表示停抄,“0”表示不停抄(投抄)。 5.5.1.3.30 F31:载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9:
表49 載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本次设置的载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个数 n(n≤20) 第1个载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 ?? 第n个载波从节点附属节点地址 36
数据格式 BIN 见附录A.12 ?? 见附录A.12 字节数 1 6 ?? 6 Q / GDW ××× — ××××
5.5.1.3.31 F33:终端抄表运行参数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0:
数据内容 本次设置的参数块个数n 终端通信端口号 台区集中抄表运行控制字 抄表日-日期 抄表日-时间 抄表间隔时间 对电表广播校时定时时间 允许抄表时段数m(0≤m≤24) 第1个允许抄表时段开始时间 第1个允许抄表时段结束时间 ?? 第m个允许抄表时段开始时间 第m个允许抄表时段结束时间 ?? 终端通信端口号 台区集中抄表运行控制字 抄表日-日期 抄表日-时间 抄表间隔时间 对电表广播校时定时时间 允许抄表时段数m(0≤m≤24) 第1个允许抄表时段开始时间 第1个允许抄表时段结束时间 ?? 第m个允许抄表时段开始时间 第m个允许抄表时段结束时间 表50 终端抄表运行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BS16 BS32 见附录A.19 BIN 见附录A.18 BIN 见附录A.19 见附录A.19 ?? 见附录A.19 见附录A.19 ?? BIN BS16 BS32 见附录A.19 BIN 见附录A.18 BIN 见附录A.19 见附录A.19 ?? 见附录A.19 见附录A.19 字节数 1 1 2 4 2 1 3 1 2 2 ?? 2 2 ?? 1 2 4 2 1 3 1 2 2 ?? 2 2 本次设置的 第n个参数块 本次设置的 第1个参数块 说明
——本次设置的参数块个数n:数值范围1~31。 ——终端通信端口号:数据范围1~31。 ——台区集中抄表运行控制字: ● D15~D6备用;
● D5置“1”要求终端抄读“电表状态字”,置“0”不要求; ● D4置“1”要求终端搜寻新增或更换的电表,置“0”不要求; ● D3置“1”要求终端定时对电表广播校时,置“0”不要求;
37
Q / GDW ××× — ××××
● D2置“1”要求终端采用广播冻结抄表,置“0”不要求; ● D1置“1”要求终端只抄重点表,置“0”要求终端抄所有表;
● D0置“1”不允许自动抄表,置“0” 要求终端根据抄表时段自动抄表。
——抄表日包括日期和时间,其中“日期”由4字节的D0~D30按顺序对位表示每月1日~31日,置“1”为有效,置“0”为无效;“时间”不能与“允许抄表时段”冲突,即应落在允许抄表时段内。
——终端抄表间隔为终端实时抄表的时间间隔,取值范围为1~60分钟。 ——对电表广播校时定时时间:当日=0时,表示每日校时。 5.5.1.3.32 F34:集中器下行通信模块的参数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1:
表51 集中器下行通信模块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本次设置的参数块个数n 终端通信端口号 与终端接口端的通信控制字 与终端接口对应端的通信速率(bps) ?? 终端通信端口号 与终端接口端的通信控制字 与终端接口对应端的通信速率(bps) 数据格式 BIN BIN BS8 BIN ?? BIN BS8 BIN 字节数 1 1 1 4 ?? 1 1 4 本次设置的 第n个参数块 本次设置的 第1个参数块 说明
——本次设置的参数块个数n:数值范围1~31。 ——终端通信端口号:数据范围1~31。 ——与终端接口端的通信控制字定义如图。 5.5.1.3.33 F35:台区集中抄表重点户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2:
表52 台区集中抄表重点户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台区集中抄表重点户个数n 第1个重点户的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 ?? 第n个重点户的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 数据格式 BIN BIN ?? BIN 字节数 1 2 ?? 2 ——台区集中抄表重点户个数n:数值范围0~20,如为“0”,表示本终端无重点户。 ——重点户的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数值范围1~2040。 5.5.1.3.34 F36:终端上行通信流量门限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3:
数据内容 月通信流量门限 38
表53 终端上行通信流量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单位 字节 字节数 4 Q / GDW ××× — ××××
——月通信流量门限为0,表示系统不需要终端进行流量控制。 5.5.1.3.35 F37:终端级联通信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4:
表54 终端级联通信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终端级联通信端口号 终端级联通信控制字 接收等待报文超时时间 接收等待字节超时时间 级联方(主动站)接收失败重发次数 级联巡测周期 级联/被级联标志、及其对应的被级联/级联的终端个数n 第1个被级联的终端行政区划码/级联方的终端行政区划码 第1个被级联的终端地址/级联方的终端地址 ?? 第n个被级联的终端行政区划码 第n个被级联的终端地址 数据格式 BIN BS8 BIN BIN BIN BIN BIN BCD BIN ?? BCD BIN 单位 100ms 10ms 次 min 字节数 1 1 1 1 1 1 1 2 2 ?? 2 2
——终端级联通信端口号:数值范围0~31,如为“0”,表示不启用本终端有线级联功能。 ——终端级联通信控制字定义如图。
——级联方(主动站)接收失败重发次数:数值范围0~3,如为“0”,表示不重发。 ——级联巡测周期,取值范围为1~60分钟。
——级联/被级联标志、及其对应的被级联/级联的终端个数n
● D7按位表示本终端为级联方或是被级联方,D7=0“0”表示级联方,“1”表示被级联方; ● D6~D4备用;
● D3~D0编码表示被级联的或是级联的终端个数n,当D7=0时,n数值范围0~3,n=0表示被级联的终端数为0(即无被级联终端);当D7=1时,n数值范围1,表示有且只有1个级联方终端(主动站)。 5.5.1.3.36 F38:1类数据配置设置 (在终端支持的1类数据配置内)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55:
表55 1类数据配置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本次设置所对应的用户大类号 本次设置的组数m(m≤该用户大类号下支持的用户小类号个数) 用户小类号 信息类组数n 第1组信息类组所对应的信息类元标志位 ??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S8 ?? 字节数 1 1 1 1 1 1 39
第1组 说明
Q / GDW ××× — ××××
D7 D6 Z0 Z2 Z4 Z6 Z8 Z10 Z12 Z14 SM0 SM2 SM4 SM6 SM8 SM10 SM12 SM14 D5 表23 主站电话、短信号码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D4 D3 D2 Z1 Z3 Z5 Z7 Z9 Z11 Z13 Z15 SM1 SM3 SM5 SM7 SM9 SM11 SM13 SM15 D1 D0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字节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短信中心号码 主站电话号码 或主站手机 号码 说明 ——普通电话信道:前8字节有效,代表16位电话号码,后8字节无效,每位号码数据范围0至B:
0~9表示电话号码0??9;A为“,”,代表拨号停顿(延时);B为“#”。
——GSM/CDMA信道:前8字节代表主站手机电话号码,后8字节代表短消息服务中心电话号码。 ——Z0~Z15对应电话号码第一位至最末位,余下未填满部分填FH。 5.5.1.3.5 F5:终端上行通信消息认证参数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4:
表24 上行通信消息认证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消息认证方案号 消息认证方案参数 数据格式 BIN BIN 字节数 1 2
——消息认证方案号:用于表示由系统约定的各种消息认证方案,取值范围0~255,其中:0表示
不认证,255表示专用硬件认证方案,1~254用于表示各种软件认证方案。 5.5.1.3.6 F6:终端组地址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5:
数据内容 终端组地址1 终端组地址2 ?? 终端组地址8 表25 终端组地址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 BIN 字节数 2 2 ?? 2 25
Q / GDW ××× — ××××
——组地址由2字节组成,每个终端可设置8个组地址。组地址为0时,表示不设组地址。 5.5.1.3.7 F7:终端IP地址和端口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2:
数据内容 终端IP地址1段 终端IP地址2段 终端IP地址3段 终端P地址4段 子网掩码地址1段 子网掩码地址2段 子网掩码地址3段 子网掩码地址4段 网关地址1段 网关地址2段 网关地址3段 网关地址4段 代理类型 代理服务器地址1段 代理服务器地址2段 代理服务器地址3段 代理服务器地址4段 代理服务器端口 代理服务器连接方式 用户名长度m 用户名 密码长度n 密码 终端侦听端口 表26 终端IP和端口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BIN ASCII BIN ASCII BIN 字节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m 1 n 2 代理服务器 网关 子网掩码 IP地址 说明
——代理类型:数值范围0~3,依次表示:不使用代理、http connect代理、socks4代理、socks5
代理。
——代理服务器连接方式:数值范围0~1,依次表示:无需验证、需要用户名/密码。
——用户名长度m:数值范围0~20,当为0时,表示无用户名,当为非0时,表示连接方式需要
用户名验证。
——密码长度n:数值范围0~20,当为0时,表示无密码,当为非0时,表示连接方式需要密码
验证。 5.5.1.3.8 F8:终端上行通信工作方式(以太专网或虚拟专网)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7:
26
Q / GDW ××× — ××××
表27 以太网、虚拟网工作方式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工作模式 永久在线、时段在线模式重拨间隔 被动激活模式重拨次数 被动激活模式连续无通信自动断线时间 时段在线模式允许在线时段标志 数据格式 BS8 BIN BIN BIN BS24 单位 秒 次 min 字节数 1 2 1 1 3 客户机模式下 说明 ——工作模式:
● D7:按位表示TCP/UDP,置“0”为TCP;置“1”为UDP。 ● D6:备用。
● D5~D4:编码表示终端的三种工作模式,取值范围0~2依次表示混合模式、客户机模式、服务器模式,具体说明如下:
混合模式:终端在未建立任何网络连接的状态下,可接收其他网络节点发起的连接请求,也可以由特定条件触发连接动作,主动连接主站。
注:主动连接主站指主动连接本部分5.5.1.3.3“F3:主站IP地址和端口”中指定的服务器IP和端口。 客户机模式:在特定条件下主动连接主站。 服务器模式:等待其他网络节点主动连接终端。 ● D3~D2:备用。
● D1~D0:编码表示当终端工作在客户机模式下的三种在线模式,取值范围1~3依次表示永久在线模式、被动激活模式、时段在线模式。
永久在线模式:即终端在上电后就主动连接主站。
被动激活模式:即终端等待主站激活信息,接收到激活信息后主动连接主站。 时段在线模式:即终端根据主站设置的允许在线时段主动连接主站。 ——永久在线、时段在线模式重拨间隔:取值0~65535,
当终端工作在永久在线模式,发生掉线失去与主站连接时,终端等待“重拨间隔”设定的时间间隔后,自动连接主站;若间隔时间未到,除非有外界干预,终端不启动与主站的连接。
——被动激活模式重拨次数:取值0~255,
当终端工作在被动激活模式,终端被激活后,终端主动连接主站,若建立连接连续失败“重拨次数”设定的次数后,终端便停止连接,等待下次被激活。
——被动激活模式连续无通信自动断线时间:取值0~255,
当终端工作在被动激活模式,终端与主站连接建立成功后,若终端连续无通信时间超过设定值(被动激活模式连续无通信自动断线时间),则终端自动断开连接,等待下一次被激活。
——时段在线模式允许在线时段标志:D0~D23按位顺序对应表示0~23点
置“1”表示允许在线时段,置“0”表示禁止在线时段,当相邻时段的设定值相同时,合并为一个长时段。
5.5.1.3.9 F9:终端事件记录配置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8:
表28 终端事件记录配置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事件记录有效标志位 事件重要性等级标志位 数据格式 BS64 BS64 字节数 8 8 27
Q / GDW ××× — ××××
——事件记录有效标志位:D0~D63按顺序对位表示事件代码ERC1~ERC64所定义的事件,置“1”:需要对该位所对应的告警事件进行记录;置“0”:不需要记录。
——事件重要性等级标志位:D0~D63按顺序对位表示事件代码ERC1~ERC64所定义的事件,置“1”:该位所对应的告警事件为重要事件,该事件发生后,如通道具备主动上报条件,应主动上报事件记录,如不具备主动上报条件,通过ACD位上报;
置“0”:该位所对应的告警事件为一般事件,该事件发生后,只需要进行事件记录。 5.5.1.3.10 F10:终端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29:
数据内容 本次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数量n 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 所属测量点号 通信速率及端口号 通信协议类型 通信地址 通信密码 电能费率个数 有功电能示值整数位及小数位个数 所属采集器通信地址 用户大类号及用户小类号 ?? 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 所属测量点号 通信速率及通信端口号 通信协议类型 通信地址 通信密码 电能费率个数 有功电能示值整数位及小数位个数 所属采集器通信地址 用户大类号及用户小类号 表29 终端电能表/交采装置配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IN 见附录A.12 BIN BS8 BS8 见附录A.12 BS8 ?? BIN BIN BIN BIN 见附录A.12 BIN BS8 BS8 见附录A.12 BS8 字节数 2 2 2 1 1 6 6 1 1 6 1 ?? 2 2 1 1 6 6 1 1 6 1 本次配置第n块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 ?? 本次配置第1块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 说明
——本次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配置数量n:数值范围0~2040。 ——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序号:数值范围1~2040。 ——所属测量点号:数值范围0~2040,如为“0”,表示本序号的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未指向任何
测量点,即被“删除”。 ——通信速率及通信端口号:
28
Q / GDW ××× — ××××
● D7~D5编码表示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与终端的通信波特率, 1~7依次表示600、1200、2400、4800、7200、9600、19200;0:表示无需设置或使用默认的,例如本通信端口号的接口及通道类型为2时(即本端口是以串行接口与窄带低压载波通信模块相连接,参见本部分5.9.2.4.2中相关内容),本数值无意义,设为0,实际使用的通信速率按本部分5.5.1.3.32的设置执行。
● D4~D0编码表示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与终端连接所对应的终端通信端口号,数值范围1~31,其他值无效。
——通信协议类型:数值范围0~255,其中0:表示终端无需对本序号的电能表/交流采样装置进行
抄表;1:DL/T 645—1997.;2:交流采样装置通信协议;30:DL/T 645—2007;31:“串行接口连接窄带低压载波通信模块”接口协议;其他:备用。 ——通信地址:数值范围0~999999999999。 ——通信密码:终端与电能表通信的密码。 ——电能费率个数 ● D7~D6:备用。
● D5~D0:编码表示通信接入的测量点的电能费率个数,数值范围1~48。 ——有功电能示值的整数位及小数位个数: ● D7~D4:备用 ● D3~D2:编码表示通信接入的电能表的有功电能示值的整数位个数,数值范围0~3依次表示4~7位整数。
● D1~D0:编码表示通信接入的电能表的有功电能示值的小数位个数,数值范围0~3依次表示1~4位小数。
——所属采集器通信地址:数值范围0~999999999999,如为“0”,表示本电能表未通过采集器连
接到终端(或称“台区集中器”),而是直接连接到了终端(或称“台区集中器”)。 ——用户大类号及用户小类号:
D7~D4:编码表示本电能表所属的用户大类号,数值范围0~15,依次表示16个用户大类号。 ● D3~D0:编码表示本电能表所属的用户小类号,数值范围0~15,依次表示16套1类和2类数据项的配置(应在终端支持的1类和2类数据配置范围内)。 5.5.1.3.11 F11:终端脉冲配置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0:
数据内容 本次脉冲配置路数n 脉冲输入端口号 所属测量点号 脉冲属性 电表常数k ?? 脉冲输入端口号 所属测量点号 脉冲属性 电表常数k 表30 终端脉冲配置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S8 BIN ?? BIN BIN BS8 BIN 字节数 1 1 1 1 2 ?? 1 1 1 2 29
本次配置 第n路脉冲 ?? 本次配置 第1路脉冲 说明
Q / GDW ××× — ××××
——本次脉冲配置路数n:数值范围0~64。
——脉冲输入端口号:脉冲接入终端的脉冲输入端口号,数值范围1~64。 ——所属测量点号:数值范围0~64,如为“0”,表示本端口的脉冲未指向任何测量点,即被“删
除”。
——脉冲属性:D0~D1编码表示脉冲属性,取值0~3依次表示正向有功、正向无功、反向有功、反向无功,D2~D7备用。
5.5.1.3.12 F12:终端状态量输入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1:
表31 终端状态量输入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状态量接入标志位(对应1~8路状态量) 状态量属性标志位(对应1~8路状态量) 数据格式 BS8 BS8 字节数 1 1
——状态量接入标志位: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8路状态量输入,置“1”:接入,置“0”:
未接入。
——状态量属性标志位:D0~D7按顺序对位表示第1~8路状态量输入,置“1”常开触点。置“0”:
常闭触点。 5.5.1.3.13 F13:终端电压/电流模拟量配置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2:
表32 终端交流模拟量配置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本次电压/电流模拟量配置路数n 电压/电流模拟量输入端口号 所属测量点号 电压/电流模拟量属性 ?? 电压/电流模拟量输入端口号 所属测量点号 电压/电流模拟量属性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S8 ?? BIN BIN BS8 字节数 1 1 1 1 ?? 1 1 1 本次配置第n路 电压/电流模拟量 ?? 本次配置第1路 电压/电流模拟量 说明 本次配置
——本次电压/电流模拟量配置路数n:数值范围0~64。 ——电压/电流模拟量输入端口号:电压/电流模拟量接入终端的模拟量输入端口号,数值范围1~64。 ——所属测量点号:数值范围0~64,如为“0”,表示本端口的电压/电流模拟量未指向任何测量点,
即被“删除”。
——电压/电流模拟量属性:D0~D2编码表示电压/电流模拟量属性,取值0~5依次表示A相电压、
B相电压、C相电压、A相电流、B相电流、C相电流,其他值无效,D3~D7备用。 5.5.1.3.14 F14:终端总加组配置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3:
30
Q / GDW ××× — ××××
数据内容 本次总加组配置数量n 总加组序号 总加组的测量点数量m1 第1个测量点号及总加标志 ?? 第m1个测量点号及总加标志 ?? 总加组序号 总加组的测量点数量mn 第1个测量点号及总加标志 ?? 第mn个测量点号及总加标志 表33 终端总加组配置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S8 ?? BS8 ?? BIN BIN BS8 ?? BS8 字节数 1 1 1 1 ?? 1 ?? 1 1 1 ?? 1 本次配置 第n总加组 ?? 本次配置 第1总加组 说明 ——本次总加组配置数量n:数值范围1~8。 ——总加组序号:数值范围1~8。
——总加组的测量点数量m1:数值范围0~64,如为“0”,表示本总加组没有要参与总加的测量点,
即被“删除”。
——测量点号及总加标志:
● D0~D5编码表示0~63,顺序对应第1~第64个测量点号。
● D6表示测量点的正向还是反向有功/无功功率、有功/无功电能量参与总加的标志,置“0”:正向;置“1”:反向。
● D7表示参与总加运算的运算符标志;置“0”:“加”运算;置“1”:“减”运算。 5.5.1.3.15 F15:有功总电能量差动越限事件参数设置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4:
表34 有功总电量差动越限事件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本次有功总电能量差动组配置数量n 有功总电能量差动组序号 对比的总加组序号 参照的总加组序号 参与差动的电能量的时间区间及对比方法标志 差动越限相对偏差值 差动越限绝对偏差值 ?? 有功总电能量差动组序号 对比的总加组序号 参照的总加组序号 参与差动的电能量的时间区间及对比方法标志 差动越限相对偏差值 差动越限绝对偏差值 数据格式 BIN BIN BIN BIN BS8 BIN 见附录A.3 ?? BIN BIN BIN BS8 BIN 见附录A.3 单位 % kWh % kWh 字节数 1 1 1 1 1 1 4 ?? 1 1 1 1 1 4 31 第n组 ?? 第1组 说明 Q / GDW ××× — ××××
——本次有功总电能量差动组配置数量n:数值范围1~8。 ——有功总电能量差动组序号:数值范围1~8。
——对比的总加组序号、参照的总加组序号:数值范围0~8,如这两个中的任一个为“0”,表示本差动组没有要参与对比的总加组,即被“删除”。
——参与差动的电能量的时间区间及对比方法标志:
● D0~D1编码表示电能量的时间跨度,取值范围0~2依次表示60分钟电量、30分钟电量、15分钟电量,其他值无效。
● D7表示对比方法标志,置“0”:相对对比,公式见公式(1);置“1”:绝对对比,公式见公式(2)。
● D2~D6备用。
|Q?q|?100 %(1) q
式中:
Q ——对比的总加组总电能量; q ——参照的总加组总电能量; 5.5.1.3.16 F16:虚拟专网用户名、密码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5:
数据内容 虚拟专网用户名 虚拟专网密码 |Q?q| (2)
表35 虚拟专网用户名、密码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ASCII ASCII 字节数 32 32 上述ASCII字符定义同本部分5.5.1.3.3。 5.5.1.3.17 F17:终端保安定值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6:
数据内容 保安定值 表36 终端保安定值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2 单位 kW 字节数 2
5.5.1.3.18 F18:终端功控时段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7:
表37 终端功控时段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内容 D7 D6 D5 D4 D3 D2 D1 D0 BS8 BS8 ?? BS8 第1字节 第2字节 第12字节 数据格式 0:30-1:00 2:30-3:00 ?? 22:30-23:00 0:00-0:30 2:00-2:30 ?? 22:00-22:30 字节数 1:30-2:00 3:30-4:00 ?? 23:30-24:00 32
1:00-1:30 3:00-3:30 ?? 23:00-23:30 Q / GDW ××× — ××××
——每半小时以两位编码表示四种控制状态:取值0~3依次表示不控制、控制1、控制2、保留。 ——控制状态标识的应用规则:
连续时间单元具有相同控制状态标识表示同一控制时段;连续时间单元具有不同控制状态标识,表示相邻的两个时段,控制1与控制2用以区分具备2个不同的定值的连续时段,当控制状态标识发生变化时,表示前一控制时段结束,后一控制时段开始,对于不连续的控制时段可以用控制1或控制2表示。 5.5.1.3.19 F19:终端时段功控定值浮动系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8:
数据内容 时段功控定值浮动系数 表38 时段功控定值浮动系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4 单位 % 字节数 1
5.5.1.3.20 F20:终端月电能量控定值浮动系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39:
数据内容 月电能量控定值浮动系数 表39 月电量控定值浮动系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4 单位 % 字节数 1
5.5.1.3.21 F21:终端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0:
数据内容 0:00~0:30时段费率号 0:30~1:00时段费率号 ?? 23:00~23:30时段费率号 23:30~0:00时段费率号 费率数 表40 电能量费率时段和费率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 BIN BIN BIN 字节数 1 1 ?? 1 1 1 ——每30分钟为一个时段,各时段费率号取值0~47依次表示费率1~费率48,其他值无效。 ——费率数:取值范围1~48,其他无效。 5.5.1.3.22 F22:终端电能量费率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1:
数据内容 费率数M 第1费率 第2费率 ?? 第M费率 表41 终端电能量费率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见附录A.3 见附录A.3 ?? 见附录A.3 单位 个 厘/元 厘/元 ?? 厘/元 字节数 1 4 4 ?? 4 33
Q / GDW ××× — ×××× 5.5.1.3.23 F23:终端催费告警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2:
数据内容 催费告警允许∕禁止标志位 表42 终端催费告警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S24 字节数 3
——D0~D23按顺序对位表示0~23点,每位对应表示1个小时,置“1”:告警,置“0”:不告警,
例如:D0= 1,表示0:00~1:00告警。 5.5.1.3.24 F25:测量点基本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3:
数据内容 电压互感器倍率 电流互感器倍率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额定负荷 电源接线方式 表43 测量点基本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BIN BIN 见附录A.7 见附录A.22 见附录A.23 BS8 单位 V A kVA 字节数 2 2 2 1 3 1 ——电源接线方式:
● D0~D1编码表示测量点电源接线方式,数值1~3依次表示三相三线、三相四线、单相表,0为备用;
● D2~D3编码表示单相表接线相,数值0~3依次表示不确定、A相、B相、C相; ● D4~D7备用。 5.5.1.3.25 F26:测量点限值参数
数据单元格式见表44:
数据内容 电压合格上限 电压合格下限 电压断相门限 电压上上限(过压门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电压下下限(欠压门限) 越限持续时间 越限恢复系数 34
表44 测量点限值参数数据单元格式
数据格式 见附录A.7 见附录A.7 见附录A.7 见附录A.7 BIN 见附录A.5 见附录A.7 BIN 见附录A.5 单位 V V V V min % V min % 字节数 2 2 2 2 1 2 2 1 2 欠压判别参数 过压判别参数 电压合格率判别参数 说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Q/GDW 37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