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相关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
2.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原始性质、状态的变化程度,体现在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两个方面。
3.替代性(同类旅游目的地间):是指当游客在A与B之间移动时,A与B之间介入另一个与B性质相同或类似的旅游目的地C,C地就可能全部或部分替代B与A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从而使AB之间的旅游流被AC所替代或分流的现象。
4.可达性(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是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目的地具备适宜的接待条件,不存在游客进入的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因素。
二、填空题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们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召唤着不同地域人们出游的愿望;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需要精神层面的提升,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2.背景、环境质量背景。
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它包括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聚落、建筑、园林、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民俗风情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
4.现代世界根据不同文化的地域发育过程和特征可分为五大文化圈,文化圈(又称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圈(又称东方文化或儒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圈(又称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圈(又称发展缓慢的文化)、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文化圈(又称联系松散的文化)。
5.不同文化圈的地区为异质文化区。
6.化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两个方面。
7.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于以下三种原因: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
8.中国的近现代旅游业萌生于20世纪20年代,比西方国家晚半个多世纪,然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形成三股日益强大的旅游客流:即入境旅游客流、国内旅游客流、出境旅游客流。
9.从海外客源产生的国家和地区看,长期以来,中国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中心,以欧美等传统客源市场为两翼的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15个主要客源国。
10境。
三、选择题
1.
A.自然地理背景 B.文化地理背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旅游地理——第4章 中国旅游客源地理相关习题(含答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