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卢诗重在表现演奏者的技巧高妙(1分)和琴声让诗人陶醉(答“诗人因听琴而产生的遐想”也可)(1分),苏诗重在探讨琴声从何而来的道理(答“事物间是相辅相成的哲理”也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卢诗艺术手法和效果:卢诗主要通过比喻(把琴声比作龙吟鹤响)、联想(思庖羲)、通感(“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是以听觉和视觉的融合写弹琴的高妙和听琴的感受)等艺术手法形象表现了琴声的高妙和听者的感受。(答到三个艺术手法中任一个1分,效果1分)
苏诗则主要通过两个反问(何不鸣,何不于)(1分),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也别具新鲜韵味(答中两点即可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11.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3)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12.A、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考生应将选项与原文的内容进行仔细辨别。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可见A选项将因果颠倒了。E项原句是来自节选部分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
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C“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的“悠然”、B的“游目骋怀”、D的“纵”均能体现“闲”。
14.“闲”影响着古人以一种特殊的气性修养(1分)去处世和审物(1分),也影响了...........古人作品的体调与风格(1分),使作品更显艺术的本真(1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考生应善于联系语境,从语境中去推断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语境之中的一些相应的提示性信息。该句的后文就是相应的解释。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再综合几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概括出全句的理解。 评分标准:“气性修养”“处世和审物(即“看取世界的方式”)”“体调与风格”“更显艺术的本真”各占1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注意,如果学生答案只是照抄原文,酌情扣1-2分
15.
(1)儒道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 .........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1页 共16页
(2)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3)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4)儒家高度重视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
(5)道家他们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和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 ...........
【解析】本题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全文进行概括,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要对文章结构、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全文进行筛选。
评分标准:答对2点给1分,答对3点给2分,答对4点给3分,答对5点给4分。意思答对亦可酌情给分。
16. 突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孤寂感和压迫感,为下文写“他”在桥上听鞋声作铺垫。(“突出”1分,“孤寂感和压迫感”1分,“在桥上听鞋声”,1分,“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等级为C级。
为写鞋声却先写桥,目的当然是为了铺垫。那“一夜之间”架起的桥,“冰凉的铝质栏杆”“铅质的架构”,是那么冷酷,那么窒息人的情感和意志。“他”被现代都市文明挤扁了,感到在这个“喧呶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纷杂的世界,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感压迫着他,使他“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没有别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只有通过驻足桥上感受过桥的鞋声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
17.比喻。(1分,如答“通感”也可给分)把“他”自己的鞋声比喻成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鞋声的幽微和空旷(1分),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等级为D级。
解答该题要注意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喻体“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的共同点是轻盈,“偶然”“毫不经心”强调鞋声的幽微,后文又有“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文章末尾又有“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可知,作者通过比喻突出的是鞋声的幽微和空旷,而这种幽微和空旷又是他心境的折射。
18. 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是为了:①表现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时感到的孤独、寂寞和压迫感。②批评回避现实,逃脱人生的态度和做法。③表达作者对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的关注和关切。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等级为F级。
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他为什么要驻足桥上“听取过桥的鞋声”。因为“桥”是人生脚步的必经之路,凭着他的“极为敏感的神经和人生体验”,不仅可以“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而且“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可见,他驻足桥上为的是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为的是寻找和体悟人生脚步底下的悲哀。但最终他并没有寻到,他还是“完全失败了!”当他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的幽微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文中的“他”在现代社会中被挤压而变态,“他”厌倦令人感到冷酷和陌生的现实社会,“他”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作者着力展示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揭露了一个欲逃脱人生现实痛苦挣扎而不得的寂寞灵魂。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2页 共16页
19. 第一段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主家世,(1分)二是求学经历(1分)。说明传主品格的形成的原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传主思想的影响)(1分),为后文叙述传主的事迹作铺垫(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文节选部分主要介绍传主的为人处事所表现出的品格,但在开头介绍世家、学习的经历,其目的是要说明传主思想品格形成的基础。作用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20.
①选材典型。本段选取了赶孔祥熙下台这一材料,叙述了传主与国民党高官政要的冲突,能够代表传主威武不屈的人文品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典型性;
②记叙真实。介绍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直接引述了蒋介石与傅斯年的对话,突出了“传”的真实性;
③叙议结合。在叙述中,有点睛的议论,并引用文天祥的话,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高度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传记的体裁特征包括内容的真实性(材料来源如资料、引用等)、技法的文学性,如材料的取舍与叙述;评传的叙议结合等等。
答对1点,得1分,对2点给3分,对3点给5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 有以下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办事果断,有担当:如处理北大伪教授的问题就敢于担当责任。
②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如赶走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不怕得罪蒋介石。 ③爱憎分明,有良知和气节:如对伪教授的处理。 ④有责任感:担任参政院参政员和校长时尽职尽责。 ⑤严于律己,清贫自守:如担任台大校长时的言行。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传主的作为所反映的精神品格对读者具有教育作用。答题时必须要有品质的概括和举例。
答对1点得1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5分,5点给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2.参考示例:
(1)请问,您的“第三约”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您的主张是什么(或:第三约的内容是什么?)?
(2)“第三约”的提出与儒家的“和而不同”有没有什么关系?二者的内容有差异吗? (3)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而不同”在解决当今世界的冲突的时候有意义吗?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和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高利克回答的关键词句:(1)那是??提出的、我的“第三约”??我主张;(2)我在提出?时并不了解儒家思想传统中的相关内容。??“和而不同”、内容??是差不多的。(3)当然。??人我们非常需要??它的意义是很大的。每条2分,只要能与下文的回答衔接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语气过于生硬或不够礼貌扣1_2分。
23.参考示例: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3页 共16页
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嗒嗒响个不停,仿佛一支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眼睛笑眯眯的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这种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鲜明、生动和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评分标准:(1)主题必须是“幸福”,1分;(2)有细节描写,1分;(3)修辞手法,2分;(4)语言连贯,1分;(5)字数1分,少于60字,每少10字扣1分。注意:此题不作仿句方面的要求。 24.【写作】(60分)答案略 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提示语”有5个关键内容:
①“粗粮”的特点是口感差,吃来费力,但粗粮也有细粮不具备的营养成分;“粗粮”应该是对“细粮”的重要补充。
②“不吃粗粮”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是导致人们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应该适度“食用”。
③“要”,其基本意思是肯定,与“不”相对。
④“些”,少量,是比较得出的比例界定,是建立在和不吃、长期过食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写作中要有比较或能看出有比较,看出作者对“粗粮”、“细粮”二者比例的准确认定。意思就是不能完全否定“细粮”,但此处必须强调“粗粮”的重要性。
⑤考生可以从由此联系学习、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吃粗粮”来写,所写内容必须在“要吃些粗粮”的标题指引下行文。
“要求”则明确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无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要与自选的文体相符。“要求”指明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要吃些粗粮”是一个比喻,可指在人生中要注意正确对待、学习、听取、运用一些自己不喜欢、不好接受、费时费力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等有益的东西,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4页 共16页
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5—21) 内 切合题意 容 基25 础分 等级 表 50达 分 25 语言流畅 分 书写工整 发展立意深刻 等材料丰富 级 语言有文采 10 见解、构思新颖 分 说明:
① 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②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见解、构思较新颖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语言较有文采 文句略显表现力 个别语句较精彩 材料较丰富 材料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一等(10—8) 书写较工整 二等(7—6) 立意较深刻 立意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书写潦草 三等(5—3) 字迹难辨 四等(2—0)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感情真挚 一等(25—21) 感情真实 二等(20—16) 感情基本真实 三等(15—11) 感情虚假 四等(10—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2011年高三质量检测(二)语文卷 第15页 共16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佛山二模语文试题答案 免费!(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