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培养学生的重要性,然后从五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夯实基础延伸能力,独立思考,开阔视野等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我们教育界的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在于教育,今天应该说在于素质教育,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更表现在追求变化的意识,表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积极改变环境的科学精神,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它不是要交给学生以某种生产性技术,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是是非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塑造出良好的人格。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怎样从中学历史教育的特征和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塑
造成创新人才呢?
创新人才的最基本特质是: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挑战性、自主性、坚韧性、不懈的追求等。我们的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中华民族才能在知识经济立于不败之地,走上强国这条路。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和其他教师一样,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最佳方法,现浅谈几点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和体会,求教于同仁。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启发学生开动“机器”的“催化剂”,它时刻激励着学生锲而不舍地钻研,不遗余力地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采取设疑激趣、逆向反问、讨论探索等,特别是近几年,在教学发展改革的探索中新发现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的方法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动他们的大脑,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夯实基础延伸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从实际上看,只有知识充实,对概念充分理解把握,知识运用和迁移才能灵活,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如何处理历史基础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关键。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90年底中期,教师只重视
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样势必导致历史知识“传授”多了,而能力“培养”就少了。近几年来,能力“培养”的呼声震天,这非常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能力来源与知识,离开历史基础知识这个载体,历史思维能力也无从培养和提高,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从生理学看,人的大脑对知识的涵摄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储存功能,通过记忆,将外部知识储存在大脑这座仓库中;另一种是加工功能,通过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由此而产生新发现,新创见,并导致新事物的出现。从人类的知识总量来看,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人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所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夯实基础,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条理基本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为学生补充史料、史实和新的历史观点。因此,把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框架最大限度地充实起来,准确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历史要领,在准确充分理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死知识“动起来”、“活起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在充分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思维,进行细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结论,延伸历史思维能力,并使能力产生迁移。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通过学习,
了解这一时期内的历史基本内容;有的学生则进而悟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则会进一步运用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观察今天的社会现实。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拥护。如果学生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记忆内容的水平上,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但不能增值,而且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才能在思考的探索中开辟新的领域,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兼顾的再创造过程。
三、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中,知识尽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并不等于创新思维。要将知识这种“能源”转化为创新思维,还需要具备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知识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会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创新思维发展的障碍。因为已有的知识往往会对思维起定式作用,使人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性认识,从而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创新创造出现往往受到很多人,甚至是一些知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学者的反对,例如在19世纪,当有人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人类飞天夙愿时,就遭到当时许多名人科学家的反对,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机械飞行物上天是违背科学原理的,纯属空想。在这些反对者当中,有美国天文学家纽康,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等,这些科学家无不具有广博的知识,也不乏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却影响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
挥,从而使曾为他们赢得巨大荣誉的知识,变成了人类探索飞行原理的障碍。而当时名不见经传,没有上过大学的莱特兄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终于在1908年首次把飞机送上蔚蓝的天空。
在学生获取和驾驭知识的各种能力中,其核心部分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学生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述进行思考,缺乏独立意识,那么,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导致思维的死板与僵化。所以古人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育上最重要是如何使青少年成为富于批判力和创新型的人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改掉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活跃思维能力;二是扩大教学知识信息量,适量介绍相关知识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是改变旧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独立的求新意识,平时多鼓励,评卷时只要言之有理的都可给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意识,克服他们所固有的依赖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跳出旧有的知识框架。
四、改变教学观念,实行教学创新
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是关键,今年来,有很多优秀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做了以下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八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