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1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通权达变也是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权变的提出也初步反应出道德可变的思想,反映出道德教育中的灵活性的特点,提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和经验 1.胎教:

中国古代是比重视胎教。关于胎教的记载也较多,如《大戴礼记。保傅》,贾谊的《新书胎教》,刘向的《烈女传。母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胎论》等等,这些古代的胎教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应当批判的继承和发扬。

2.家教:

1)古代家教总结的经验:第一,从小培养,使其习与性成;第二,从小事琐事做起,由小见大;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四,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对古代家教的评价: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家教理论和经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遗产,对于今天进行家教仍有现实意义。但也不能不看到,这些经验大都来自封建社会的上层,具有历史的以至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的还反映出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和轻视妇女的思想,,还有主张施行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

3.学校的道德教育:

1)初步形成了以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2)编写出较为系统的教材

3)积累了一套教育经验:第一,注意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第二,主义教育者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而且把身教放在突出的地位上;第三,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第四,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4.成人的道德修养:1)立志有恒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5)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

5.根据道德经验体现了哲学的几个关系:

1)天人关系;2)人我关系;3)生死关系;4)苦乐关系;5)荣辱关系 第三节 道德教育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1.协调与进取的关系问题:

道德的基本社会职能就是要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国的传统道德,非常重视中庸与中和,要人们坚守中道而行,无过无不及,要求做到和为贵。所有这些都利于协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是有利的。而时代的要求更倾向于进取。

2.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整体思想。在其整套伦理体系和思想体系下,要求个人服从和服务于群体和社会,重视群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应积极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来说个体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但集体又是由由个体组成,个体是集体的一份子,没有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就不可能有集体的发展和巩固。

3.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儒家的义利丝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孰轻孰重的不同表现,有重义轻利,也有义利兼顾或义在利中的主张。

4.他律与自律的关系问题:

1)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对此有丰富的论述:孟子,性善论→内省→自律 荀子,性恶论→外铄→他律

2)可取做法:从教育工作来看,不可能没有教育者的影响,即外铄和他律的教育,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将他律变为自律,由外铄达到内省。

第五章 知识观与教学论

第一节 知识的涵义与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 的释义

1)知识 2)智慧 3)知晓 2.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德关系:

对于知识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一般知识之知,另一类是指伦理道德知知;从知识的来源说一是主张来自耳目闻见,一是主张来自德性体验。

2)名实关系:

在“名”与“实”的内容上,儒家与名家、墨家有不同的理解: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的范畴,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德范畴。

3)知行关系:

①知易行难,行是知的体现; ②知难行易,知是行的先导; ③知行合一,知难行亦难,知行相须。 4)道艺关系

学术源流:学科分类与学风 1.关于学科分类

1)《六艺》的划分→: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2)五经→十三经 2.关于学风问题:

主要两种:经学和理学两种学风。经学重在章句训诂,弊在繁琐考据;理学重在阐发义理,但流于独断;两种学风,虽各有长短,但入去其偏颇,取其精华,都有一定可取之处。

第二节 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1.关于教学或学习过程

1)孔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孟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3)荀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断而言,一可以为法则

4)《中庸》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老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教学论中的基本范畴 1)教与学:

教与学的关系式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教与学的关系中。还包括了师生关系以及友我关系。对于师生关系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师生间的关系平等”等,但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除了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外,进一步妥善解决友我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2)学与思:

是教学论中的认识论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学与思应当并重,相互为用。要在掌握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思维加工,要在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知道下去学习,并以质疑、问难和论辩的方法来促进学习,加深思考,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

3)知与行: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指导行动又反过来加深理解知识,知与行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相互促进和统一起来的。

4)博与约:

在儒家不同的人的论述中各有不同含义:①孟子——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②孔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③荀子——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④王夫之——在他看来博与约、广与专是不可以偏废的,问题在于如何达到由博返约和以约驯博。

5)故与新:

来自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原理,包含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内,新的总是要在旧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文化发展的历史,永远是在新与旧的继承与创新中前进的。

小结:以上是关于教学论中几对基本范畴的初步分析,他将影响到我们今天教学原则和方法体系的制定。

第六章 审美观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 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

1.中国原始社会

对于美育和美学的最早记载在:《尚书?舜典》。“六艺”教育是古代由巫史文化向礼乐文化的转向,中国古代的教育,即表现为“以德育代宗教”和“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在百家争鸣的大的学术繁荣的背景下,留下了许多关于美学和美育的思想,儒道互补就形成了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特点:兼顾社会需要和个性解放,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3.汉代

汉代向外发展引进了外域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历史上汉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司马迁《史记》的乐府,以及骈文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4.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玄学的发展,在美学思想文艺创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发展,孕育了新型的美学观和艺术馆,改变了过去重善轻美、重社会作用而忽视个性解放的儒学传统,出现了儒道互补新局面。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和较大发展,美学理论第一次获得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即“文学的自觉时代”

5.隋唐时期

佛学在此时期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且日趋中国化等为理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文化的引进和输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学上倡导文学改革,变骈文为散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6.宋元明清时期

宋明理学吧理视为宇宙的本质,是决定一切的东西,道德性命之学成为理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审美境界进一步同封建伦理道德密切结合起来,使得审美学要求服从与道德要求,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学和美育思想的独立发展,使得美学成为道德甚至政治的附庸。

出现了士大夫禅宗化的倾向,小说、元曲不断发展。 7.近代

1)概况:近代的西学东渐、新学与旧学之争对中国新文化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使美学和美育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

2)代表人物:王国维、蔡元培

3)表现:撰写了许多关于美学和美育的著作,以五四运动为起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美育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其中以鲁迅和瞿秋白为代表。

第二节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儒家的现实主义审美观和对诗教与乐教的重视

1)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以学《诗》为出发点,以《礼》作为立身之本,以“乐”来中和,最后达成完善的境地。

2)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乐教”的社会作用的思想,把“乐教”作为施“仁政”的重要手段,讲“仁声”与“仁政”联系起来,强调用音乐进行感化教育比之道德说教更富有教育意义,还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3)儒家的“乐教”思想,在荀子的《乐论》和《礼记》的《乐记》中得到更为全面的蝉鸣和发挥。对音乐的本质、作用、礼与乐的关系以及对妖冶之乐的批判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对音乐的美感、社会作用以至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对象和主体的关系都有涉及,并明确提出了礼乐与刑政并用的思想,全面论述了音乐与有美人、美政、美俗的重要作用。

4)“诗教”与“乐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2.道家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和归真返璞的要求

1)崇尚自然,归真返璞,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这一切运用到没学上,就使得后世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贯彻文与质、有与无、刚与柔、虚与实等原则都有较大的影响。 2)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超功利思想,把美与真结合起来。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等思想为后世玄学思想在美学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引伸出天籁自然为美德美学思想;从丑与美的矛盾出发,进一步发展了美德相对性。

3)老庄的美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玄学的影响和儒学的变化,在文艺理论和创作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具有儒道互补的特点,建立起一代文风,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儒道互补和美学与美育的新境界: 1)对天人关系和人生境界的新的理解

由于儒道互补,就把儒家的怀仁济世、忧国忧民的修、齐、治、平之道,同道家所追求的超功利、超道德、超社会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结合,使得天人关系和人物关系有了新的内容,达到了名教与自然的结合,

2)体现了美与善和真的和谐统一

孔孟侧重于以美储善,提高道德修养,此为儒家审美思想的基本提点;老庄侧重于以美启真,归真返璞,达到个性解放的美的境界,儒道互补即可调节社会与人生、个体与群体、真与善的冲突,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儒家是入世的,他的一切主张都与治国安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道家是出世的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关于美的社会作用和道家的个人超脱有机结合,就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的独具的特点。自唐代以后,儒的典雅,道的超脱,禅的空灵,汇合成中国美学甚至是东方美学的新的格调和新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美学和美育思想中的主要范畴 1.文与质

1)对其涵义的理解:春秋时期对其的认识:文是质的表现和文对质的辅助作用;孔子对其的认识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艺创作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原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1107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新视野英语作业
下一篇:程序填空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