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1 基础建模(公用):钢管、不锈钢管、铜管、镍铜管、弯头、法兰、三通、异经管、阀件、滤器、漏水斗、吸入口、透气帽、测深头等。 6.2.1.2 设备建模:主辅机、冷却器、各类泵、以及加热器、空气瓶等。 6.2.1.3 机座、箱柜建模:设备机座、箱柜、液位计等。
6.2.1.4 铁舾件建模:风管、 直梯、斜梯、花钢板、栏杆、护手、踏步等。 6.2.2 建模准备
6.2.2.1 熟悉建造方针,设计要领及作业标准等文本资料。
6.2.2.2 了解船体空间形状、各层甲板舱室的布置及木作、绝缘敷设和防火要求情况。
6.2.2.3 正确掌握工艺阶段出图要求以及出图的形式,分阶段下达有关施工图纸和工艺文件。
6.2.2.4 了解机械设备、箱柜等布置要求,花钢板、平台等高低位置。 6.2.2.5 掌握弯管机的弯曲半径、轧头长度等工艺参数。 6.2.3 按区域、系统、单元进行管子建模。
6.2.3.1 确定各相关管系总体空间走向。其中包括海水总管、压载总管、各系统主干管路及排气管等的具体走向,做好有限空间内的合理分配,通过筹划后取得良好效果。
6.2.3.2 应根据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要求、专用机械设备功能,各相关附件、阀件作用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准确地布置管路。
6.2.3.3 一般布置顺序为:先大口径管后小口径管,先下层管后上层管,大小结合,上下呼应,左右等量,有机协调地进行。并进行单元组装的建模。 6.2.3.4 在与设备、分段、单元相衔接处,一般应留有适当长度的嵌补管或合拢管,每根管子均应编上与系统图相对应的编号。 6.3 建模结束后的复核
6.3.1 系统工作原理的准确,布置位置的合理,施工工艺的可行,管系运行操作和保养维修的方便,以及相关区域接口的准确。
6.3.2 必须进行各专业、各相关区域的协调平衡,进行管系的干涉检查,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处理。
6.3.3 在干涉检查和优化处理后,确定通过隔壁或甲板的管子开孔位置及其大小
尺寸,并将其信息反映在船体结构图上。
6.4 配置固定支架。支架应选用标准件,多路管子一般应设计组合支架。 6.5 对各管路进行具体的取段工作,形成各管系的管子零件群。
6.6 根据建造方针和设计要领,完成单元组装设计,处理好其有关接口。 6.7 进行安装托盘设计。根据工艺阶级、施工区域和工序先后,具体划分托盘,确定各工艺阶段的作业物量。
6.8 绘制管子零件图,提供管子加工的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
6.9 绘制多路管子的组合支架图和特殊支架图,其结构尺寸应符合标准要求。 6.10 绘制单元组装制作图。 6.11 绘制管系综合安装图。 6.12 生成管系各阶段安装托盘表。 7 设计方法 7.1 管系布置
7.1.1 管子排列尽可能地平直成组,整齐美观,管路走向要求路线短,弯头少,做到操作、维修和施工方便。为方便组合支架设计,管系布置应以管子外壁为为基准。
7.1.2 管系布置的间距:相邻两根管子或是管子与法兰、阀件、附件之间的间距一般不小于20mm(允许极限为10㎜);相邻管子法兰的先后间距应不小于150mm,如图1所示: ≥20 150
图 1 管系布置的间距 7.1.3 包扎绝缘的相邻管子间距,在加上绝缘厚度后一般不小于20mm。 7.1.4 当蒸汽、热水、排气等管路与电缆平行时,与电缆间距不小于100mm。在交叉走向时,则不小于80mm。
7.1.5 敷设在甲板上或内底板上的管子,法兰距甲板或内底板不小于50mm。 7.1.6 当电缆、管子和通风管在同一位置时,其布置顺序自上至下为:电缆,管
子,风管。如图2所示:
如层高不够高,在横梁部位开孔,即风管相应升高电缆管子风管平台甲板 图 2 管子与电缆、风管的相对位置
7.1.7 在电气设备、发电机和主要仪器上方不得设置蒸汽管,油管,水管,排气管。若不可避免时,则不应设置可拆接头,并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7.1.8 淡水管不宜通过油舱,油管、海水管、污水管也不得通过淡水舱。如遇不可避免时,应设置密封套管,管子在套管内通过。其他管子通过燃油舱时,管壁应加厚,并不准设置可拆接头。
7.1.9 燃油舱柜的空气管、测量管、溢流管、注入管以及液压管一般不允许穿越居住舱室。如特殊情况不可避免时,则不得设置可拆接头,并必须做好保护措施。 7.1.10 在锅炉、烟道、蒸汽管、排气管、消音器的上方应尽量避免敷设油管或油柜,如无法避免时,油管不应有接头。 7.1.11 空气管布置要平直弯曲向上,不允许有起伏现象产生。空气管要布置在容舱的最高部位。在主甲板、船楼甲板上的空气管头部高度如图3所示。 ≥760主甲板船楼甲板≥450 图 3 空气管在主甲板上的高度尺寸 7.1.12 测深管布置尽量保持垂直,如必须弯曲时,应保证测量尺自由通过。测深头应引至甲板上的开敞部位,测深管底端要布置在容舱的最低部位,其布置尺寸分别见表1、图4和图5(图5中测深管末端为标准件,规格尺寸按Q/SWS 34-001-2003《测深管末端》)。
表1 测深管底端防击板尺寸及安装要求 单位为毫米
测深管径 ≤40 ≤65 防击板D×F 100×10 20 120×10 与防击板距离L 测深管防击板FL底板D 图4 测深管底端安装位置 测深管末端底板5-10 图5 测深管末端安装位置 7.1.13 液位遥测吹气嘴布置尽量靠近测量管,使二者实测数据保持一致。液位遥测管的弯曲角度应≤30°。 7.1.14 在货舱内的槽型隔舱槽形内、平面隔舱扶强材之间及肋骨间距内,布置管子一般不应超过两路,如有必要设置防撞击措施。 7.1.15 舱底水,压载水系统的吸口应该布置在各舱的最低位置,便于压载、舱底水的吸排及扫舱。 7.1.16 污排水管布置须有2°~3°的倾斜度。在适当的部位设疏通接头。 7.2 单元组装的设计方法
7.2.1 单元划分。单元通常为区域、功能和管束三种模式。一般情况下,机舱底层和烟囱部位是按区域划分,管路密集区域设管束单元,其它部位则可按功能划分。
7.2.2 机仓底层区域单元一般划分:
a.a.主机前端区域,一般包含海水总管、海水冷却、压载水及燃油驳运等
设备及相关管路;
b.b.主机左侧区域,一般包含消防总用泵组,仓底水泵组等及相关管路; c.主机右侧区域,一般包含主滑油泵组及滑油驳运管路。
7.2.3 烟囱区域单元,主要包含主付机排气管系,包括锅炉、焚烧炉烟道、消音器、透气管及漏水管等。 7.2.4 功能性单元划分主要有: a.a.燃油分油机单元; b.b.滑油分油机单元;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船舶管系生产规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