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的写作指导》课堂实录稿
教学目的
以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范例,使学生理解鲁迅针时谬论所运用的批驳方法。 理解驳论文的特点:针对性。
理解驳论和立论的本质区别:驳论要求抓准“突破口”,针对性的批驳。 掌握驳论文写作的具体步骤:驳论文“三步法”。 掌握驳论的基本论证方法:反证法。 跨越“难点”∶学会抓“突破口”批驳。 重视驳论的语言运用。 课时:1课时。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1991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一篇:《近墨者未必黑》;用作批驳的材料三则;驳论命题两则。
学生准备: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高中第五册课本)。
对中学生上写作课,重要的是准备实例。实例要精选,服从于教学内容和目的。这堂驳论写作指导课也不例外。如果说,给学生介绍一般的驳论知识还比较容易的话,那么,教会学生能运用知识写作驳论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里的关键是:将知识传授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就这堂课来说,驳论文有什么特点?学生写驳论文的“难点”何在?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会写驳论文?教师都需在课前充分思考和准备。一堂写作指导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什么,怎么指导,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此,在一切准备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准备”。这堂课,我“心中有数”便表现在12个字上:教材引路,实例点披,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了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今天,用它作为范例,来学习如何写驳论文—— 一、教材引路
师: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读了以后,能说说驳论文和我们平时写的立论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驳论文以反驳对方的错误言论为主,立论文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主。
生:驳论文也要立论。但一般的立论文只须提出自己的主张,阐述自己的论点,而驳论文必须针对对方的错误言论,摆出理由将其驳倒,通过批驳来确立自己的论点。
师:“针对错误言论批驳”,说得好!这位同学揭示了驳论文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什么? 生:针对性的批驳!
师:对。要写好驳论文,必须做到——(板书:针对性的批驳) [第一行板书,揭示驳论文的本质特点。鲜明醒目。]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鲁迅是怎样进行“针对性的批驳”的? 生:鲁迅针对靶子批驳。
师:“针对靶子批驳”?能不能说得再明确一些?
生(略思考)∶鲁迅先树靶子,摆出谬论,然后针对谬论进行批驳。 ∵ 师:说得比刚才明确了。那么,对方的谬论是什么? 生(继续)∶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对方的这个谬论有没有根据?
生:有的。文章的第一段提出的三个“是事实”。
师:很好。鲁迅是把对方的论据、论点一起揭出来的,这样就树起了批驳的靶子。对不对? 生(众)∶对!
师:现在,要针对谬论进行批驳,那么,对方的立论“谬”在哪里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就是说,对方的立论有什么“破绽”? (学生讨论。)
师(点拨)∶请记住:凡是错误的言论,必然有其“破绽”,这“破绽”不外乎表现在或论点、或论据或论证三个方面,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批驳的“突破口”;选准“突破口”进行批驳,就能达到动摇对方立论的目的。
[这里是难点:不可轻易抛结论,需要讨论,需要点拔。要点明并强调“破绽”、“突破口”,这是新名词,要使学生理解、接受并加深印象。]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鲁迅抓住了对方什么“破绽”作为“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生:鲁迅是抓住对方论据中的破绽,作为“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一 师:你是说:鲁迅是直接针对论据进行批驳的? 生:是的。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议论纷纷。)
生:对方的论据是三个“是事实”,这三个“是事实”,看来确实“是事实”。 (众笑。) 师:“是事实”能不能批驳? 生(众)∶不能!
(气氛活跃。)
师:那么,对方的“破绽”究竟在哪里?
生(继续)∶我认为,对方的论证有问题。三个“是事实”作为论据,不能推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 师(鼓励)∶何以见得?
生:鲁迅在文章第三段接着说:“如呆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就是说不是失掉自信力的问题。鲁迅认为,三个“是事实”只能得出“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师:三个“是事实”推出“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是“三个是事实”吗?把课文看仔细些。 [ 要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答题中的错误,引导读课文,是纠正错误的好方法。]
生(看课文,有悟)∶是前面两个“是事实”,后一个“是事实”说明“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师:对了。大家再往下读,还说明了什么?
生:“求神拜佛”这个事实,还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很好。把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是事实”所推出的论点。可见,对方从三个“是事实”中推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点,是在论证上犯了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打个比方:你口袋里从来没有皮夹子,却大喊大叫:“我失掉皮夹子了”(众笑)可以不可以?在逻辑上说得通吗?
师(继续)∶鲁迅敏锐地抓住对方论证不合逻辑的破绽作为“突破口”,寥寥几句,就击中了对方的要害,批驳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略停顿)记住:抓“突破口”批驳,一针见血,是写好驳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这几句话如重锤,要敲到学生心坎里去。] (板书:抓“突破口”批驳,一针见血)
师:要将对方的错误论点彻底驳倒,第二步该怎么办?我们还是到鲁迅的文章中去找答案,好不好? (学生小声朗读。议论。) 师:哪位同学来说?
生:第二步是摆出自己的观点。鲁迅说:“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生:这个观点和对方的谬论针锋相对,体现了针对性批驳的特点。
师:很好。驳论文章必须指出对方错在哪儿,但也必须摆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有的同学写驳论文,只是说了别人的看法怎么不对,而自己的看法在文章中却没有鲜明地提出,这样的驳论文实际上是不完整的。针对对方的谬论而提出自己的正面看法,正反对照,泾渭分明,针对性强,就能使对方的立论更显其荒谬。因此,这第二步也是十分重要的。 [点一点学生易犯的毛病,以突出“第二步”的重要性。]
师(指黑板)∶第一步是:抓“突破口”批驳,一针见血。用了10个字概括。“第二步”能否用8个字来概括?
[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 生:提出论点,针对性强。 生:提出论点,针锋相对。 生: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师:哪个好?
生:“正面立论,针锋相对”好。 师:为什么?
[追问一句,触发思考,引回“正道”。] 生:体现正反立论,批驳有针对性。 师:对。一定不要忘记“针对性”。 (板书: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师:证面论点提出以后怎么办呢?也就是说,驳论文章还有第三步。这一步是顺理成章的:提出论点以后应该怎样? 生:摆出论据证明。
师:应该让自己的正确主张使人信服。对不对? 生(众)∶对。
师:鲁迅摆出了哪些论据呢?
生:(读“我们从古以来”至“那简直是“诬蔑”两段。) 师:很好。你能不能把论据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鲁迅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有充分自信力的人们的事实作论据,来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
师:比较一下,这和立论文章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有没有不同?
[提这个问提,目的在于强化驳论和立论的区别,深化学生对驳论文本质特点的认识。] 生(略思考)∶我看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说差得不多。那还是有差别的嘛!是不是?记住:写的是驳论文。 生(有所悟)∶在论证自己的正确主张时,要不忘批驳。
师:对了。一定要使“针对性批驳”这一特点贯串全文。比较一下:如果把“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进一段批驳文字,换成“由此可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好不好? [进一步启发引导,用实例比较是个好方法。]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这样一改,体现不出驳论文“针对性批驳”的特点,纯粹变成一般的立论文章了。
师:说得好!达种体现针对性批驳的论证方法有一个名称,叫做“反证法”。(板书:反证法)知道什么叫反证法吗? (众无反响,说明不懂。)
师(缓慢地,便于学生记录)∶所讨反证法,就是证明与自己正确论点相反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证明与白己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错误的。就像鲁迅抓住对方论点中的“破绽”进行批驳,就是指出其错误所在;二是证明与对方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反证对方论点的错误。就像鲁迅举出古今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关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的正确。用反证法批驳,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就站不住脚了。可以说,反证法是驳论文写作中最基本的方法,写驳论文是离不开反证法的。这样讲,不知大家懂了没有?
(学生点头,表示能懂。)
师:现在,我们把第三步也用8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 论证,深人批驳)
师(指黑板)∶哪位同学来填横线上的两个字?
[再抓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形式稍有变化,以引发兴趣。] 生:填“论据”两字。
生:“论据论证”不通,改为“用据”。
生:我说改为“引据”,“引”是“引用”的意思。
师(追问)∶“引据″为什么比“用据”好?能再找个论据来证明吗? [有助于激发思维、拓展思路的追问,有时能迸发创造的火花。] (学生思考,沉默。)
师(点拨)∶找个成语来证明“引据”好。 生(开窍)∶引经据典! 师:怎么证明?
生:这里的“引”就是“引用”,“据”就是“依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论据。成语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证明用“引据”好。 师:很有说服力。大家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在黑板横线上填入“引据”两字)这就是“驳论文三步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驳论文的写作指导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