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性质是( A )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共产主义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2、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B ) A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的矛盾 D、 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国防工业
C 、优先发展农业 D、 按农轻重的顺序安排经济建设 4、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是( B )
A 、完全自愿 B 、自愿互利 C 、强迫命令 D、 分期分批 5、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不点名地错误指责其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领导人是( C )
A 、刘少奇 B、陶 铸 C 、邓子恢 D 、彭德怀
6、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的政策是( D ) A、 任其发展 B 、强行征收 C 、鼓励捐献 D 、和平赎买 7、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 C )
A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B 、社会主义基本政党制度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建立
8、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 B )
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 D、自由资本主义性质 9、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 B ) A、基础性重点工程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农田水利建设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10、抗美援朝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是( A ) A、 彭德怀 B、 刘伯承 C、 徐向前 D、 林彪
1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在( B )
A 、七届一中全会 B、 七届二中全会 C、 七届三种全会 D 、七届四中全会 12、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在( C ) A、1950年底 B 、1951年底 C、1952年底 D 、1953年底 13、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指( D ) A、1949年——1953年 B、1950年——1954年 C、1952年——1956年 D、1953年——1957年
14、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 A )
A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 、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
C 、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政治表现 D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智力财力 15、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 A )
A 、过渡时期总路线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D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路线
16、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B ) A、没收封建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17、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D )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C、国家资本主义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18、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A ) 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9、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B )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财产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20、毛泽东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C ) A、国有化道路 B、合作化道路 C、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D、社会主义道路
二、多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括为(ABC)
A、有困难 B、有办法 C、有希望 D、有信心 E、有能力
2、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封锁、遏制新中国的情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BC)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广交天下朋友 E、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3、1951年底到1952年,党领导开展了“三反”运动,包括(BCD)
A、反形式主义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官僚主义 E、反享乐主义 4、1952年上半年,党又领导发起了“五反”运动,包括( ABCDE) A、反行贿 B、反偷税漏税 C、反盗窃国家资材 D、反偷工减料 E、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5、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之后,中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即(AC ) A、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国外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矛盾
C、国外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D、国内是地区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E、国内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工业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6、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多种成分,即(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7、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任务是(ABCD)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E、对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8、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接连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许多项零的突破,如(ABCD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C、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D、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 E、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9、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是(BCD)
A、联产承包 B、互助组 C、初级社 D、高级社 E、行业协会
10、在公私合营企业中,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ABCD)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股金红利 E、发展基金 11、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ABCD )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E、合股经营 1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ABC)
A、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 B、受工人监督 C、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经济联系 D、充分自由发展 E、长期坚持并受到保护 1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征是(ABCD)
A、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B、统一经营 C、集体劳动 D、按劳分配 E、照顾弱势群体
14、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因素有(BCD)
A、共产党的崇高威望 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C、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D、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E、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 1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的严峻考验有(ABCE) A、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能不能战胜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D、能不能解放台湾,统一全中国
E、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辨析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答: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只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 答:错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3、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答:正确。个体经济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因此说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4、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
答:正确。一方面,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说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不可能越过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正是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中国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答:错误。中国资产阶级只包括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不包括小资产阶级。如果把小资产阶级包括在资产阶级之内,就混淆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答: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 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扬眉吐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凝聚和调集全国的力量,以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特征。经济方面,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1)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旧中国,没有能够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及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就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4、为什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答:第一,从世界历史来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第三,从巩固中国革命成果的需要来看,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因为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总之,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5、什么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什么说它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1)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改造”。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改造”称为两翼。
(2)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6、怎样正确评价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1)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通过改造,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这就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2)改造的路线方针是符合我国客观需要的,改造的过程是顺利的。在农业、手工业的改造过程中,我党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贯彻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和平赎买等政策方针,都是正确的。正是由于实行了这些政策方针,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国不仅没有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而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改造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单一,以致给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遗留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五、材料题
下面是一组有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材料: 材料1:
我们对待小农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我们夺得国家政权的那一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第一,法国纲领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
第二,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当然,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足够的手段,向小农许诺,他们将得到现在就必须让他们明了的好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