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即分割少数的音来配合多数的字;“摊破”:在歌句间插进歌句,即增加新的乐句或扩展原有乐句;“犯调”:将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连接成为新曲牌,亦指转调。(2)自创新曲:根据当时流行曲子的题材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即“自度曲”或“自制曲”。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序、歌头、引、近、慢等。“令”指较短小的曲牌。“慢”指较长大且委婉抒情的曲牌。引、近、序和歌头等都是从大曲中摘取的片段。

??

论述戏剧声腔昆山腔的发展历程。

昆曲简称昆腔,最初是今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强调。明嘉、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曲家在唱腔上对昆山腔作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并吸收海盐、弋阳腔的音乐成分,使之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被称为“水磨腔”、“冷板曲”。伴奏以弦锁、萧管、鼓板等三个类别的乐器集合在一起,采南北之所长,组成了完整的乐队伴奏。剧本的创作及其搬演也是昆山腔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一环是由梁辰鱼完成的。他所创作的《浣纱记》是昆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改良后的昆腔很快流传到北方,在流传过程中,昆山腔不断吸收南北曲之精华,使之成为戏曲之集大成者。《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作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乾隆中叶,昆曲过渡到折子戏盛行的阶段。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很多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可谓承前启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

论述唐代坐部伎与立部伎有何特点。

它们是晚于多部乐想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始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立部伎于堂下立奏共有八曲:《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

《光圣乐》。少则64人,多达180同人女,规模宏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坐部伎于堂上坐奏,共有六曲:《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哥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4、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

论述我国民间音乐木卡姆的艺术特征并简单谈谈如何保护

传承其音乐文化。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除少数是六套以外,一般都有十二套,又称为“十二木卡姆”,以喀什地区最为典型。内容多是歌唱爱情,反映人们痛恨黑暗势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意愿等。它具有统一的调式体系,每套的音乐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琼拉克曼,由散板的序唱开始,然后是多段体歌曲与器乐曲;达斯坦,有歌曲与器乐曲相间唱奏;麦西热普,由数首舞蹈组歌组成,气氛热烈奔放。

(一)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音乐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在已有的行政

法规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文化部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保护法尽快出台。 (二)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要针对音乐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别,深入研究每一类项目不同的保护措施,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建立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完善教育传承机制,使音乐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的活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音乐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中共享保护成果。

(四)尊重音乐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音乐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继续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音乐文化遗产。科学的方式要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第一,要坚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的原则;第二,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第三,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音乐文化遗产。

????保护音乐文化遗产不是为了留住历史,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我们要立足于音乐遗产的保护,加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创新,激发民族文化创造精神,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衷心希望各媒体和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加大宣传,为保护音乐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

《诗经》的产生背景、分类及曲式结构。

周代初年,朝廷专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风,为宫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民间歌曲,也为先秦时期民歌的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诗经》即是周代采风(或采诗)制度的产物。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六世纪)约500年间的歌辞305篇。由160篇风(各地民间歌曲)、105篇雅(宫廷演奏歌曲)和40篇颂(宗庙祭祀歌曲)三部分组成。以四言一句为主,间有杂言形式,整齐划一而又灵活多变。有十种曲式类型:①一个曲调的重复;②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③一个曲调的前面用副歌;④在一个曲调的重复中,用换头的手法;⑤在一个曲调重复前,用一个总的引子;⑥在一个曲调重复后,用一个总的尾声;⑦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结成一个歌曲;⑧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⑨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⑩在一个曲调重复之前,用一个总的引子,在其后,又用一个总的尾声。

其中,最常见的是一个曲调的重复,《诗经》中使用这种曲式的歌曲,约占其总数的70%以上。《诗经》中,还有一种音乐处理手法——“乱”,一般指乐曲结束时的高潮部分。

??

论述京剧的形成及其初期发展。

形成背景:自清康熙末叶开始,昆曲逐渐衰落,“乱弹”诸腔代之而起,如梆子腔、秦腔、楚腔、皮黄腔等。他们在音乐上突破了曲牌体的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式。乾隆中期,出现了雅部与花部对立的局面。“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昆曲最终趋于衰落,乱弹诸腔盛极一时。京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逐渐形成的。

初期发展: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使得皮黄腔风靡京城,为清末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京剧以徽剧与汉剧为基础,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剧种,如昆剧、秦腔等优点,京剧真正初具规模,是在清咸丰年间,“三庆”、“四喜”、“春台”的班主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称为第一代京剧泰斗,被称为“老

生三杰”。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京剧又有了新发展。它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

??

论述京房及其在律学上的贡献。

京房,西汉时人,本姓李,字君明。他提出六十律的理论。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当生至第54律“色律”时,其与“黄钟”律只相差3.6音分,京房称为“一日”,今人称之为“京房音差”。贡献:他是我国理论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六十律即是他为解决此问题而研究的成果。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以管定律需要的管口校正的问题,因而提出了以弦代管定律的主张。并创制十三弦“准”,即一种张弦的定律器,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

嵇康的音乐思想及简要谈谈对他的看法。

嵇康,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音乐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才,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之中,其论述步步深入的阐明了作者音乐思想的核心——“声无哀乐”。①音乐史客观的存在,人的哀乐是主管的存在,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②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③音乐具有审美作用,但其美与不美,与人的感情哀乐毫无关系。④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起到诱发与媒介的作用。⑤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看法:《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于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2)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998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