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中的传送带模型
一、模型概述
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情形统称为传送带模型.
因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斜面倾角、传送带速度、传送方向、滑块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传送带问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因此对传送带问题做出准确的动力学过程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两类模型
1.水平传送带模型 项目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情景1 情景2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1)v0>v时,可能一直减速,也可能先减速再匀速 (2)v0 2.倾斜传送带模型 项目 情景1 图示 滑块可能的运动情况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情景2 情景3 情景4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 a2加速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匀速 (3)可能一直匀速 (4)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 a2加速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一直匀速 (3)可能先减速后反向加 速 ——————[1个示范例]—————— 图3-2-7 (12分)如图3-2-7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以2 m/s的速度匀速斜向上运行,传送带与水 平方向间的夹角θ=30°.现把质量为10 kg的工件轻轻地放在传送带底端P处,由传送带传送至顶端Q处.已 32 知P、Q之间的距离为4 m,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取g=10 m/s. 2 (1)通过计算说明工件在传送带上做什么运动; (2)求工件从P点运动到Q点所用的时间. 【审题指导】 (1)工件受的摩擦力为动力. (2)传送带匀速,工件放到传送带上后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要判断工件的运动有没有转折. 【规范解答】 (1)工件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共同作用,摩擦力为动力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cos θ-mgsin θ=ma① 2 代入数值得:a=2.5 m/s② 则其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时发生的位移为 22v2x1==m=0.8 m<4 m③ 2a2×2.5 可见工件先匀加速运动0.8 m,然后匀速运动3.2 m v (2)匀加速时,由x1=t1得t1=0.8 s④ 2x23.2 匀速上升时t2== s=1.6 s⑤ v2 所以工件从P点运动到Q点所用的时间为 t=t1+t2=2.4 s⑥ 评分标准①~⑥式每式2分 【答案】 (1)先匀加速运动0.8 m,然后匀速运动3.2 m (2)2.4 s 分析处理传送带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对物体在初态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分析;二是对物体在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时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分析. ——————[1个模型练]—————— 如图3-2-8所示,水平传送带AB长L=10 m,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v0=4 m/s,一质量为1 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v1=6 m/s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右端B点冲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 2 g取10 m/s.求: 图3-2-8 (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物块从B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点所用的时间. 【解析】 (1)设物块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f=μmg f=ma 2 0-v1=-2as物 s物=4.5 m (2)设小物块经时间t1速度减为0,然后反向加速,经过时间t2与传送带速度相等 0=v1-at1 t1=1.5 s v0=at2 t2=1 s 12 设反向加速时,物块的位移为s1,则有s1=at2=2 m物块与传送带共速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设经时 2 间t3再次回到B点 s物-s1=v0t3 t3=0.625 s 所以t总=t1+t2+t3=3.125 s 【答案】 (1)4.5 m (2)3.125 s ⊙考查超重失重 1.如图3-2-9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纵坐标为力(单位为牛顿),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秒).由图可知,该同学的体重约为650 N,除此以外,还可 以得到的信息有( ) 图3-2-9 A.该同学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B.该同学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且下蹲后约2 s起立 C.下蹲过程中人处于失重状态 D.下蹲过程中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 在3~4 s下蹲过程中,先向下加速再向下减速,故人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在6~7 s起立过程中,先向上加速再向上减速,故人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选项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由运动情况推断受力情况 2. 图3-2-10 (多选)(2018·上海高考)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3-2-10所示,则( )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 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 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 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F-f 【解析】 由图象可知0~t1,物体作a减小的加速运动,t1时刻a减小为零.由a=可知,F逐渐减 m f-F 小,最终F=f,故A、B错误.t1~t2物体作a增大的减速运动,由a=可知,至物体速度减为零之前,F m 有可能是正向逐渐减小,也可能F已正向减为零且负向增大,故C、D正确. 【答案】 CD ⊙水平传送带模型 3.如图3-2-11所示,传送带保持v0=1 m/s的速度运动.现将一质量m=0.5 kg的物体从传送带左端放上,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传送带两端水平距离x=2.5 m,则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 2 的时间为(g取10 m/s)( ) A.5 s C.3 s 【答案】 C ⊙综合考查两类基本问题 4. 图3-2-11 B.(6-1) s D.5 s 图3-2-12 (多选)(2018·浙江高考)如图3-2-12所示,总质量为460 kg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 2 速度为0.5 m/s,当热气球上升到180 m时,以5 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 2 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10 m/s.关于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受浮力大小为4 830 N B.加速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保持不变 C.从地面开始上升10 s后的速度大小为5 m/s D.以5 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30 N 【解析】 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上升时,速度为零,不受空气阻力,只受重力、浮力,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mg=ma,得F=4 830N,选项A正确;随着热气球速度逐渐变大,其所受空气阻力发生变化(变大),故热气球并非匀加速上升,其加速度逐渐减小,故上升10 s后速度要小于5 m/s,选项B、C错误;最终热气球匀速运动,此时热气球所受重力、浮力、空气阻力平衡,由F=mg+f得f=230 N,选项D正确. 【答案】 AD 5. 图3-2-13 如图3-2-13,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 2 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至B处.(已知cos 37°=0.8,sin 37°=0.6,取g=10 m/s)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解析】 (1)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12L=a0t0 2 2L2×2022 则a0=2=2 m/s=10 m/s t02 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0 f=30 N-2×10 N=10 N f10 则μ===0.5. mg2×10 (2)F作用的最短时间为t,设物体先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加速时间t,撤去外力后,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减速时间t′到达B处,速度恰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 Fcos 37°-μ(mg-Fsin 37°)=ma +μ 则a=-μg m+22 =[-0.5×10] m/s=11.5 m/s 2 f2 a′==μg=5 m/s m 由于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即为匀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因此有at=a′t′ a11.5 则t′=t=t=2.3t a′51212L=at+a′t′ 222L2×20 = s=1.03 s. 22 a+2.3a′11.5+2.3×5 【答案】 (1)0.5 (2)1.03 s 则t=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9届高考物理复习讲义:第3章-第2讲-两类动力学问题:超重和失(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