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原因;聚落的形成发展、作用及辐射范围;乡村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旅游者空间活动规律;旅游资源调查评价;旅游容量与旅游影响分析等。 (七)实习行程安排: 2013 年 6 月 19 日:安顺学院黄平飞云崖施秉县城 2013 年
6 月 20 日:施秉县城施秉县城 2013 年 6 月 21 日:施秉县城镇远县城 2013 年 6 月 22 日:镇远县城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2013 年 6 月 23 日: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安顺学院 (八)指导教师:张战军、宋建堂、曹跃杰 二、具体实习内容
(一)实习地点一:黄平县重安江三桥、飞云崖 1.时间: 2013 年 6 月 19 日 2.实习地点概况 飞云崖,亦称飞云洞位于黔东南自治州黄平县城东北12公里处。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正统八年(1443)始建月潭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赢得了贵州第一古刹、黔南第一洞天等殊誉。在贵州名胜中,飞云崖是文献记叙和游人题咏最多的一处,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诗文、联语、摩崖、碑碣,故人们又将其誉为贵州的文化富矿。2006年05月25日,飞云崖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们10地科全体同学在飞云崖停车场下车,向左走大概100米就到黔南第一洞天牌坊前,由我班班主任张老师为我们介
绍了关于飞云崖的概况。 3.实习具体过程:
月22日正式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 馆藏有贵州境内苗、布依、侗等 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实物 数千件及大量文字、图片、音响等。 陈列的100余件实物,是贵州少数民 族之精华文物。展厅分布于大佛殿正 殿及其两厢内,采用展板、实物相结 合,动态与静态展示相结合,展板采 取图文并茂的方法。 展出内容不仅涉 及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性、生产、祭祀性、年节性等多个方面。 3.2飞云崖月潭寺牌坊
牌坊坐西向东五间三层檐式砖 石结构, 始建于明代,是飞云崖较早修建的古建筑之 一,后经多次修茸,现已成为贵州众多古牌 坊中最具特色的牌坊之一,成为了飞云崖西 部建筑的代表,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此坊集 中西方文化于一体,伦理文化上集佛、道、 儒三教合一的艺术画壁。建筑风格上改变了 中国传统楼式牌坊的传承性,它将传统的码 头墙层檐式结构改为了这种带弧形和菱形及 假窗结构的欧式建筑风格,雕塑的动物是西 方佛文化中盛传的一些四不像和怪兽。牌坊
是以红色为底色,并由五颜六色的彩绘图案 点缀而成,独具风格的彩绘泥雕图案,体现 了西方文化的特性。因此,此牌坊具有中西 文化合壁的一面。 4.实习总结:
4.1考察重安 “三朝桥”总结 通过参观“三朝桥”,认识到“三朝桥”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时代物质文明的标志。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前进,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准、材料、技术、设计理念等大量信息,而且还蕴藏了不少的奇闻逸事,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应该保护和开发“三朝桥”,让“三朝桥”发
挥贵州旅游线东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带动重安江周围经济发展。 4.2考察飞云崖总结
4.2.1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贵州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勤劳朴实、勇敢智慧。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民族节日多且意义不同,特别是苗族、布依族和侗族文化。在黔东南主要是苗族,抓住苗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4.2.2中西文化融合 飞云崖景区里的宗教建筑、民族建筑和园林建筑相间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风格。月潭寺牌坊集中西方文化于一体,伦理文化上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艺术画壁。建筑风格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楼式牌坊的传承性,结构为弧形和菱形及假窗结构的
欧式建筑风格,雕塑的动物是西方佛文化中盛传的一些四不像和怪兽。 牌坊是以红色为底色, 并由五颜六色的彩绘图案点缀而成,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性。因此,此牌坊具有中西文
化合壁的一面。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生活区,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与西方文化密切相连。 4.2.3地名的命名 “飞云崖”得名于这里的一块巨大的、如同云朵的钟乳石;黄平县的土壤颜色为黄色、山间坝子平坦,命名为黄平。从而学习到一些地名的命名是以地理事物或自然物命名。 通过考察这两处的景观,可以看出黄平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多,在未来,
旅游业成为黄平县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 (二)施秉云台山
1.时间: 2013 年 6 月 20 日 2.实习地点概况 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北部,距县城区13公里。云台山风景区是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云台山是拥有600年历史一座佛教、道教胜地,鼎盛时期有僧人206余人,善男信女成千上万。随着岁月的流逝,佛、道教的影响逐渐湮灭,云台山便遁人了空寂和宁静。现保存有周公庙、徐公殿及诸多摩崖石刻景点。 云台山以原始自然生态、 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 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 观为特色。面积47平方公里。 分为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 片区,规划景点有云台山主
峰、拜经石、道庵井、财神庙、 印头阁、野牛洞、盘藤道、笔 架山、老虎背、徐公殿、周公 殿、渡云桥24处,山间珍稀 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 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 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 寻幽的旅游宝地。 3.实习具体过程: 2013年6月20日一大早,我们便从施秉县城驱车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素有“植物宝盆、动物宝库”之称的云台山风景区。经过一番调整,老师讲解、训话,至上午10点半,我们便踏上了历经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云台山分为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片区,我们先后经过财神庙、拜经石、笔架山、野牛洞、盘藤道、老虎背、渡云桥、徐公
殿、周公殿等。 (1)财神庙位于景区大门往前100米处,是供奉财神爷的地方,庙内住有道士,是该财神庙的管理人员。财神庙为当地居民出资所建,其背山临水,山水相映,其水为人造池塘,
池中有亭,其一砖一瓦不仅透露着财运通达之祥兆,更是隐有古人风水学格局。 (2)笔架山:由财神庙西行经樱桃湾处登山,登至山顶,前面一座巨大的孤峰耸立在游客面前,石峰顶部中央凹下,好像搁笔的笔架,名“笔架峰”。 (3)老虎背:过笔架峰后,顺石级经野牛洞,沿着绝壁栈道前行,风光既险又秀。在绝壁突出处,建有观景台,前方可见一排巨大的石峰,如刀削斧劈,兀立于深深的峡谷之上,
篇四: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人 文 地
学院:某某学院 班级:地理一班
组别:第一组理 野 外 实 习 报 告 目录
(一) 实习时间 ........................................ 3 (二) 实习地点 ........................................ 3 (三) 实习方式 ........................................ 3 (四) 实习目的 ........................................ 3 (五) 实习方法 ........................................ 3 (六) 实习的主要内容 .................................. 3 (七) 实习行程安排 .................................... 4 (八) 实习指导教师 .................................... 4 (九) 实习人员 ........................................ 4 一、总体计划
(一)实习时间:2015年11月25—11月26日 (三)实习方式:集中实习 (四)实习目的: 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工作对于人文地理学就有着重要意
义。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出校门,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人文事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第二,收集实习地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人文事象的空间特点,探索人地关系规律做准备工作;第三,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研究视角和兴趣点,培养科学探险精神。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管理、及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此外,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还可激发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实习方法:
分组讨论法、调查法、观察法 (六)实习的主要内容: 1、观察卦台山、了解卦台山的区域概况、来源以及伏羲文化; 2、去女娲祠亲身感受女娲文化; 3、去大地湾了解大地湾八千年文化,观看人类最早的绘画著作,学 习中国六个最早(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文字最早的 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
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 国最早的绘画、中国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观看房屋建筑, 学习大地湾气
候变迁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4、观看社棠工业园区,了解社棠工业的区位优势、局限性、发展前 景,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环境,就业等); 5、参观汉唐文艺苑,观看彩陶,以及仿制的各种石窟文物(东方的 蒙娜丽莎、东方的维纳斯等);
6、去仙人崖附近的后川村农家乐进行问卷调查,体验农家风情; 7、去净土寺,了解佛教文化,参观各种庙宇。 (七)实习行程安排:
2015年11月25日——2015年11月26日 (八)实习指导教师:某某老师 实习人员:某某篇五: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陆均 200911200023 一、前言 人文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实习既是人文地理课程教学的继续,也是让我们学生掌握好人
文地理野外考察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独立环节。 实习地点:柳州市
实习时间:2012/07/01—2012/07/06 二、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2.1城市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西江支流——柳江的中游,为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的交汇处,南距南宁250公里,北距桂林150公里。柳州市区山环水绕,是一个北、东、西三面为低山丘陵包围南面张开的岩溶盆地,城中石山拔地而起,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柳江蜿蜒曲折呈横s形自西北穿绕城市向东南方向流去,流经市区的河道长度是74公里,形成了河流阶地地貌和岩溶地貌迭加的特点。柳江河道弯曲,将市区分为河南、河北两部分,绕城如壶形,故柳州又称“壶城”。
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自治区第二大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柳州市辖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县。柳州市区分柳北区、柳南区、柳中区和鱼峰区。2007年柳州市地域面积18617km,人口362.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658.31km,
市区人口114.44万人。 柳州市于1994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般史迹型城市,其中还包含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即位于民族地区的城镇由于地域差异,文化环境,历史变迁的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
地域特色而构成城市风貌的主体。 22
2.2城市发展史
2.2.1柳州石器时代文明 (1)白莲洞遗址 遗址位于柳州市市郊东南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195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洞穴调查队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在白莲洞土层中发现四件石器,1
件扁尖的骨锥和1件粗制骨针。这些石器均由 砾石打制而成,石质为硅质灰岩和石英岩。后经坚定,认为该洞的堆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白莲洞遗址年代跨度在3万年左右,跨越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这正是人类经济形态由攫取型向生产型飞跃的阶段,该遗址层位齐全,是南亚热带罕见的全球性古气候信息储存库。
(2)大龙潭鲤鱼嘴贝丘遗址 鲤鱼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华南地区的3石器工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实物资料和器物标本,对探讨柳州地区史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地理环境都有十
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2.2.2封建时代至解放前文明史 2.3产业发展战略 柳州属于传统工业城市,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突破“二元”制约,完成柳州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含量装备制造的提升和转移,并实现支柱产业由资源型向高技术集约型的转化工业基地。传统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类型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区域产业结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发生变化转移。高技术节约型工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柳州实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经途径。在产业布局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方面,老城区产业空间按最佳社会效益,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的原则实施部分置换,服从于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产业空间布局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础上,加强市场配套产业功能,形成生产中心,市场中心,科研服务中心等新的空间配置。新的产业空间区位的选择应与生产和居住并重,产业与市场并重,经济与生态并重,逐渐由
单纯的开放区模式逐步向“副城”模式转变。 2.4规划建设 柳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给出了柳州现阶段城市发展战略:完善老城,扩大两翼,一心两城,建设新城,重点向东。老城即现已有城区,两翼是东翼和西翼,一心两城是中心城区、东北汽车城与柳东新区。从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了解到, 规划重点区域为柳州市市区,主要包括柳北区、柳南区、城中区、鱼峰区、阳和工业新区,总面积约860平方公里。功能性区域协调规划涵盖鹿寨县、柳江县、柳江县以及市区外围雒容镇、沙塘镇、石碑坪镇、太阳村镇等部分区域。《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5年)》确定柳州的城市性质为“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山水风貌独特的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目标是:切实柳州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柳州市历史文化传统的风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文地理实习报告总结体会(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