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同 2、﹡谏逐客书
《大同》讲解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主要记载五代三王他们及国家变化的事情。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1]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
1
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二、课文讲解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与:参加。
蜡宾:年终的、岁末的祭祀活动。
【翻译】 过去孔子参加了年终举行的祭祀活动。
【原文】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翻译】
祭祀完了,(孔子)出来到鲁国的宫门外两边城墙的楼台上观看,看到鲁国的景色的时候,发出一种叹息。他的学生在一旁问道:老师您为什么感叹呢?
【原文】
孔子曰:“①大道之行也,②与三代之英也,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翻译】
孔子说:“当大道施行的时代,与三代之英这种比较好的社会时候,我都没有赶上,真的在这些方面有志向。”
根据全文来看,大道之行指的是:大同时代。 三代之英:指的是小康时代。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都没有赶上,而有这方面的志向。 暗示了当时的鲁国既不是大同社会,也不是小康社会。 三代之英指:夏、商、周三代。
【原文】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
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共有,推选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参与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友爱和睦。
【原文】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矜:鳏,无妻或者丧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翻译】
当时他们把所有人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把所有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够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以及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有一定的职务,女人能出嫁到合适的夫家。对于财物,人们只痛恨它被丢弃在地上,而不一定非要藏在自己家;对待智力、体力,惟恐它不能从自身发挥出来,倒不一定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奸邪之心闭塞而不会萌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只需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必用门闩插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同。
大同社会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天下为公。 第二方面:天下为家。
“大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同社会”的社会治安如何?
当时的社会治安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罪恶,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类社会。
大同社会的特点是:
3
第一,天下为公;
第二,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罪恶。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
现在大道已经消失,天下变成了一家的私有之物。人们各自关爱他自己的亲人,各自抚养他自己的孩子,财务和力气也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以父子相传或兄弟相传为礼,城郭以护城河为防守的保障,礼义成为治世的法则,用它来使君臣的关系正常,使父子的关系纯厚,使兄弟的关系和睦,使夫妻的关系融洽,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设立,使阡陌和乡里的分界得以确立,把有勇有谋的人看作是贤能的,把为己者看作是有功劳的。所以,奸邪之心由此而生,而战祸也由此而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因此而成为三代诸王中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不严格遵守礼义的。他们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成全人民讲信用的事,用礼来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以仁爱为法则,讲求礼让,出示给百姓看的是常规。如果有不能实行上述几方面的,他们所居的王者之位就会被废除,百姓就会把他们看作是祸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康。
三、课文总结
第一点,“三代之英”孔子认为指的是小康社会。
第二点,“三代之英”中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 “英”是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整篇文章,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发出了叹息,这种叹息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社会不满的思想。
4
孔子理想的社会有两种:即大同和小康生活。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有什么不同? 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小康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人的关系有着明显不同的地方: 大同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康社会:各亲自亲,各子其子。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在人和社会关系有什么不同?
大同社会:把东西扔到地上,感到厌恶,但是把东西捡起来,不是为了自己。 小康社会:钱财、货物、力量只要是供应出去,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自己就不去做。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在社会治安上有什么不同? 大同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罪恶。 小康社会: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谏逐客书
一、 作家作品
李斯(约前281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贱民没有姓氏只有名)。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在专升本的大学语文中,只有这篇课文里的书不是指的书信,指的是奏章。 这里交代时代背景: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把不是秦国的人都驱逐出去,至少不能为官,李斯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错的。这是李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五讲《大学语文课件》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