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独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
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
A.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C.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解析:根据题干“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的信息,可见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动员广大民众,故C项正确。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在材料中都未体现,A、B、D三项错误。
答案:C
2.(2015·东北师大附中一模)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C.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D.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反对少数资本家凭借经济实力垄断社会财富,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答案:B
3.(2015·广东六校联考)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
A.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解析:从材料中时间信息“1926年”,可排除B项,因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才形成的;“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不符合材
料的意思,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国民革命有什么影响,D项错误;由“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A项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A
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是(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45年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故选C项。
答案:C
5.(2015·杭州模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解析:从题干内容可以看出,党中央在不同的时期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不同主张,由“大跃进”到注重经济发展,再到科学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3周年。23年前,八十八岁的邓小平,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 “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7.1982年9月的中共十二大至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五年。通过这五年的探索,我们在理论、路线和政策上竖起一面旗帜,取得两大突破。这“两大突破”与中共十三大相关的是( )
A.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B.突破了党内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C.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进一步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二大作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五大主要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决策,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解析: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D项。
答案:D
9.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65年在校学生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高等学校 中等学校 小学 434所 80 993所 1 681 000所 1.1倍 14.1倍 4.9倍 67.4万人 1 432万人 11 626.9 万人 3.3倍 6.9倍 3.9倍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表格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注意把握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65年”,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 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项提出于1995年,D项实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2015·中山模拟)《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教育,与材料信息“红专学校各处可见”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和“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可知该内容符合“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特点,属于“左”倾错误,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现象,不是“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1977年恢复高考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教育环境越来越好,与材料信息“红专学校各处可见”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1.“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 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
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注意题干的“客观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
方针,故A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12.“上联:字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 C.和谐发展
B.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5·江苏四市一模)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讲话名称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发表日期 1984年6月 1985年10月 1992年春 ——摘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6届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