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
课程名称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 成绩评定 实验项目名称 化工传热综合实验 指导教师 实验项目编号 实验项目类型 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系 专业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午~ 月 日 午 温度 ℃湿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流传热系?i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m0.4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Pr中常数A、m的值;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强化比
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装置是由光滑套管换热器和强化内管的套管换热器组成的,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传热介质。 ⒈ 对流传热系数?i的测定
在该传热实验中,空气走内管,蒸气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i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i?Qi (1)
?tm?Si式中:?i—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tm—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tm由下式确定: ?tm?tw?t1?t2 (2)
2式中:t1,t2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 来表示。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附页)
管内换热面积: Si??diLi (3) 式中: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Qi?WmCpm(t2?t1)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Wm?Vm?m (5) 3600式中:Vm—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 / h; Cpm—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m—冷流体的密度,kg /m3。
tm? Cpm和?m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
t1?t2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1,2t2, tw, Vm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u?ARemPrn. (6)
其中: Nu??idiud?Cpm?m, Re?mim , Pr?
?m?i?m物性数据?m、Cpm、?m、?m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Nu?ARemPr0.4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与Nu,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的值。
三、实验流程和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一)、水蒸汽为介质,对流换热的简单套管换热器和强化内管的套管换热器。通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附页)
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i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实验装置的主要特点如下: 1.实验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2.数据稳定,强化效果明显,用图解法求得的回归式与经验公式很接近。 3.水,电的耗用小,实验费用低。
4.传热管路采用管道法兰联接,不但密封性能好,?而且拆装也很方便。 5.箱式结构,外观整洁,移动方便。 (二)、强化套管换热器实验简介
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
图1 螺旋线圈内部结构 绕成。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
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在近壁区域,
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
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Nu?BRe的经验公式,其中B和m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
采用实验3-1中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得Rei与Nui,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和m的值。
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判准则,它的形式是:NuNu0,其中Nu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Nu0是普通管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NuNu0>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三)、设备主要技术数据 1. 传热管参数: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m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附页)
实验内管内径di(mm) 20.00 实验内管外径do(mm) 22.0 实验外管内径Di(mm) 50 实验外管外径Do(mm) 57.0 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 1.00 丝径h(mm) 1 强化内管内插物 (螺旋线圈)尺寸 节距H(mm) 40 操作电压 ≤200伏 加热釜 操作电流 ≤10安 2.空气流量计 (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Vt0?22.696?(?P)0.5………………………………………………………………[1] 其中,
Vt0- 20℃ 下的体积流量,m3/h ;
?P-孔板两端压差,Kpa
?t1-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3。
(m3/h)与压差之间的关系。
3
(2) 要想得到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h)则需按下式计算:
V?Vt0?273?t273?t0…………………………………………………………[2]
其中,V-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3/h; t-换热器管内平均温度,℃;
t1-传热内管空气进口(即流量计处)温度,℃。 3.温度测量
(1) 空气入传热管测量段前的温度t1 (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2) 空气出传热管测量段时的温度t2 ( ℃ )由电阻温度计测量,可由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3) 管外壁面平均温度tw( ℃ )由铜—康铜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再由补偿式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出。 (4).电加热釜
是产生水蒸汽的装置,使用体积为7升,?内装有一支2.5kw的螺旋形电热器,当水温为30℃时,用160伏电压加热,约25分钟后水便沸腾,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使用)电压不超过200伏(由固态调压器调节)。 (5).气源(鼓风机)
又称旋涡气泵, XGB─2型,由无锡市仪表二厂生产,电机功率约0.75 KW(使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附页)
用三相电源),在本实验装置上,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使用过程中,?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
(6). 稳定时间
是指在外管内充满饱和蒸汽,并在不凝气排出口有适量的汽(气)?排出,空气流量调节好后,过15分钟,空气出口的温度t2 ( ℃ )可基本稳定。 (四)、实验设备流程图: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1-液位管;;2-储水罐;3-排水阀;4-蒸汽发生器;5-强化套管蒸汽进口阀;;6-光滑套管蒸汽进口阀;7-光华套管换热器;8-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9-光滑套管蒸汽出口; 10-强化套管蒸汽出口; 11-光滑套管空气进口阀;12-强化套管空气进口阀、13-孔板流量计;14-空气旁路调节阀; 15-旋涡气泵加水口;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
(1) 向电加热釜内加水,液位计到端线处以上为易。 (2) 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3) 检查水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 (4) 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开始. 人工实验操作
(1).合上电源总开关。
(2).打开加热电源开关,设定加热电压(不得大于200V),直至有水蒸气冒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
(3).启动风机并用放空阀来调节空气量,在一定的流量下稳定3—5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处口的温度,由温度数字仪表显示(1-光滑管空气入口温度;2-光滑管空气出口温度;3-粗糙管空气入口温度;4-粗糙管空气出口温度;5-加热器内温度),换热器内管壁面的温度由数字仪表显示仪(上端红色-光滑管壁面热电势;下端绿色-粗糙管壁面热电势)。然后,在改变流量稳定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处口的温度, 壁面温度后继续实验。
(4).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一切复原。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暨南大学-化工传热综合实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