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总面积368.91平方公里,人口322493人,每平方公里874人;地处半山区的7个乡镇,总面积216.45平方公里,人口111336人,每平方公里514人;处于山区的6个乡,总面积255.5平方公里,人口54616人,每平方公里255人。
姓氏 据1986年497049人统计,共有姓氏504个,其中复姓7个。万人以上有王、张、陈、胡、周、李、徐、郑、刘、林、贺、顾、朱等13姓,其中王姓39551个,张姓35019人。千人至万人有70个姓;百人至千人有76个姓;十人至百人有117人姓;十人以下228个姓。
大姓流源 境内各姓成族时距参差,据现有资料,较早族居的有东晋长石陆氏,唐时湖塘乐氏等。沿海和内陆平原姓族多形成于南宋后,沿江沿海大批居民多聚集于明清时期。其中始祖因避中原战乱徙此者,以南宋初居多。从军戍边落籍者明代为多;秩满致仕定居者历代俱有,明清最多;经商来此,占籍安家者,多来自鲁、闽两地;趋渔盐农林之利,至此垦殖晒捕,由西东移,最显者为清末民国初的海甸棉农,几乎都为姚北移民。1949年解放后,又有一批来自冀、鲁、苏、皖等省南下干部及军转干部在镇海落户,但属散姓。1974年后,镇海建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等“四大工程”上马以后,上万名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为数众多的稀有姓民,故县内姓氏个数迅速增加。
镇海境内,因定居历史悠久,早成族由姓氏名村者共143姓;以姓氏为主体组成地名共有1444处,其中王、张、陈、周、李、胡、徐、郑等8姓,有地名503处,占总数34.83%;杨、沈、朱、孙、吴、邹、刘、陆、方、林、俞、顾、严、贺等14姓,命地名327处,占总数22.64%;其余119个姓,命地名614处,占总数42.51%。侨事 史载宋时已有县人远涉高丽等地。宋史·高丽传提及:绍兴二年(1132)约80位侨居高丽的定海(今镇海)县人愿奉表还国。明时,镇海海运业已具规模,有漂洋外出创业者。光绪中期出国谋生者增加,赴日本东京、
大阪开设酒家有大碶人顾宣德、骆驼人翁荣绥、沙河人祝忠棠之父等;赴南洋以洗衣为业以大碶人为多,还有不少受雇当海员。高塘人邱榆臣于30年代在新加坡开设钢琴行、后在新加坡10家较大钢琴行均由大碶高塘人王、贺、邱三姓族人开设。早期在香港为接待资助旅港同乡,县人创设“船头馆”、“联谊社”,兼营“包工”(求业)业务。1949年前后,由沪转港的金融界、工商界大多实力雄厚,具有科学管理经验,很快创立事业,不少成为当代名流,其中有号称“世界船王”包玉刚家族、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兄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念祖、香港万利轮船公司总经理顾国敏、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顾国华、顾国和、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长水铭章、著名作家於梨华等等。
【侨胞、港澳同胞分布】镇海籍华侨据1986年调查,以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居多,共有3669人;港澳同胞9262人,两者合计12931人,为全县人口总数2.6%。
1985年共有侨眷1223户,5431人;港澳同胞眷属2843户,13568人。 【侨胞捐资】解放后捐资始自1965年,“文革”期间停捐。80年代以来捐资增物,帮助家乡建设盛举更多,至1989年捐资达228人次,捐资外汇人民币共2526万元,捐资项目174个,尤以学校、医院为多。 《镇海县志》:水利:
海塘,据旧志记载,唐乾宁四年(897)始筑治城时已“负塘而筑”,当时已有后海土塘(《重修镇海后海塘记》),塘起自巾子山。宋淳熙与嘉定年间改建石塘。后海塘几经怒潮冲击溃圮,多次修葺。清乾隆13~15年(1748~1750)县令王梦弼倡导改建旧塘1100余丈,将顶冲576.5丈改建为夹层堵缝镶榫石塘。遂为遐迩闻名的后海石塘之始。
穿山碶,位于柴桥穿山芦江河入海处,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令时开凿,因凿山筑碶,故名,碶阔3.6丈,高3丈。
《镇海县志》:农业:
【农业生产】镇海在宋代已有水稻品种25个,明嘉靖时稻作达6类46品种之分。麦、豆、瓜果、菜蔬也有98个品种。植棉业始于晚清光绪年间。 解放前粮食不能自给。1927年全县人均占有原粮430市斤;1934年全县输入大米41.4万石,麦4.24万石。1945年人均原粮约374市斤。
解放后1949年人均原粮263.5公斤;1960年达302.22公斤;1970年418.2公斤,最高为1984年为545.13公斤。 《镇海县志》:工业:
【工业生产】1912年县城办贫民习艺所,艺徒40名,置金工、印刷、染织等机械;1913年,县人樊时捐集资创办公益布厂于大校场,人工织布机300台,工人300余名;1915年李乐峰兄弟在东河塘开办镇益布厂,有木质织布厂24台,职工60余名。1915年大碶俞某在汤家桥首办机器轧米厂。抗战胜利后,大碶地区碾米业公会创建流动机器轧船21艘,驶至各村落为方便农民轧米。 【酿造业】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创李泉昌酱园于县城;1838年在骆驼桥开创盛滋记酱园;道光三十年(1850)县城办元记酱园。 《镇海县志》:工业:电力:
民国6年(1917)陈雍琅集股金8万元,购置6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于县城西门外创华明电灯公司,至1922年停办。
1922年县人傅宗耀、王荇邜等集资5万元置45马力蒸气机配35千瓦发电机3套,于招宝山南麓办明明电灯公司,后因连年亏本于1938年8月闭歇。 笠山风力发电站。1979年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协议。开发署出资金9.3万美元,中国出12万人民币,购置美制10千瓦一台,英制4千瓦一台于小港笠山巅建风力发电站。
镇海─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1980年经国家计委、科委批准,建100千
伏直流输电整流站于大碶芦山,由大陆经海底电缆向舟山本岛输送电力100兆瓦。12月正式投入运行。 《镇海县志》:盐业:
【盐业生产】据史载唐代宗时(762~779)鄮县为全国105个有盐县之一,即指鄮县东境的镇海地。宋宝庆《四明志》说当时县境内“鱼盐富衍”。明嘉靖《定海县志》认为“其盐之所煮,与象(象山)相埒”。
宋置清泉、龙头、穿山、长山4盐场。明代聚为56团。清康熙二十二年聚39新团,煎灶434座,办税灶田124664.7亩。
宋代年产盐量12785袋。元延祐年间各场岁额煎盐数合计29874引,折今合计5969.6吨。明隆庆三年(1569)各场岁额为47849引,折今合计为4785吨。清宣统二年减至18995石(474.88吨),1919~1948年年平均1252.5吨。 解放后1966年年产原盐上万吨,1985年达52655吨。 《镇海县志》:渔业:
【外海捕捞】流网作业。流网亦称“溜网”,属流刺网类单船作业。为全国性较流行的捕捞法之一。澥浦的流网作业可上溯至宋代或宋代以前,后随渔民迁居流传至舟山、岱山等地,至今公认流网作业发源于澥浦。
【鳓鱼加工】三鲍鳓鱼是镇海名产,产地澥浦。渔民捕获鳓鱼条重斤许,在船舱咸腌,上岸后又翻腌二倒,制成精品,畅销杭嘉湖及沪甬各埠。 《镇海县志》:交通邮电:
【造船业】镇海县北宋时已发展造船业,造船技术堪称精良。北宋元丰元年(1078)在县城曾制造过安煮、陈睦出使高丽乘座的“凌虚致远安济”、“灵飞顺济”两艘万斛神舟。宣和七年为徐兢等出使高丽乘坐制造“鼎新利涉怀远康济”、“循流安逸通济”两艘更大万斛神舟(《四明谈助》)。其长度有40余丈左右,“巍然如山,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龙”(《宋史·高丽传》)。宋时民间已多
自造海船与内河船。南宋宝祐五年(1257)全县海船船幅1丈以上387艘,1丈以下804艘。(《开庆四明续志·三郡隘船》)
【航运】光绪十六年(1890),置海龙轮首航镇甬线。1896年行驶宁波─舟山─海门的济安客轮在镇海靠埠。1898年云龙足踏轮行驶镇甬线。光绪二十八(1902)有3艘轮驶五山头线(舟山群岛)。在穿山港已有轮驶上海、定海、海门、温州。1936年间,在县城靠泊大小班轮29艘,共23566吨位。其中沪甬线有新江天、宁兴、新宁绍、新鸿兴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年冬甬江口沉船封港,自此外海航运业一落千丈。至解放后逐渐复苏。
【宝顺轮】清咸丰五年(1855)县人李也亭、慈溪费纶志、盛植邜集银七万元购轮船一艘,定名“宝顺”,用于护航,聘贝锦泉为管带,为中国用轮船之始。 【公路运输】1931年9月始建鄞镇慈公路,1933年8月建成,全程44.2公里,镇海县境31.82公里,由通运长途汽车公司营运,设有车站13个。1938年春路基掘毁。
1932年10月由鄞镇两县筹筑宁穿公路,1934年7月建成,由商办宁穿汽车公司承租运营,全长41.06公里,镇海县境长21.76公里,设有7个站。1938年2月路基掘毁停车。
1935年1月建成镇骆公路,通运长途汽车公司营运。由镇海县城至骆驼,桥长13.5公里。1938年路毁停运。
1933年至1936年连成自镇海江南至大碶的镇大公路,全长14.3公里。1938年初掘毁停运。
1935年1月建成慈龙公路。自慈城南门至龙山邱王,全长19.2公里,县境内长13.2公里,由利行汽车公司营行。1938年春路毁停营。
1935年1月建成自汶溪至骆驼的汶骆公路,长8.15公里,由利行公司营行,1938年春路毁停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镇海县志简介(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