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新闻史复习重点(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21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④ 可以说,三个按键是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

一支前奏曲。虽然其中独立的主题乐章还隐藏不露、不甚鲜明,但他毕竟构成了日后北美十三州独立战争的序曲之一。他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为世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⑤ 正是整个案件的胜诉,反印花税法案的成功和要求殖民地独立的民众运动等一系列

历史事件的推动,最终导致了北美十三州独立革命的武装斗争,引来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抹曙光。

2、 简述《波士顿新闻信札》的特点。

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找约翰坎贝尔所创办的半官方化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第一份真正连续出版的美国报纸,它连续出版了72年,是当时殖民地三大报之一。

第一, 坎贝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坎贝尔主张“为了公众利益,对所有国外或国内的

事件要进行真实的报道而且防止对这些事件的许多不真实报道”。在办报的过程中,坎贝尔确实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公正和准确。

第二, (实用性)坎贝尔的保值很注意报道本地新闻消息,而且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

较大。凡是有关当地重要的新闻、船舶航期、货物买卖价格等一应具有,因此颇受波士顿人的欢迎。为了及时报道重要消息,坎贝尔还创造了“号外”这种形式。

第三, 《波士顿新闻信札》还很重视广告的刊登。正是《波士顿新闻信札》开创了美国新

闻广告史的历程。

第四章 渐进的改良之路(英)

一、名词解释 1、《福克斯诽谤法案》

《福克斯诽谤法案》起源于司法大巨曼斯菲尔德爵士同艾斯肯勋爵之间因《大众广告报》一案所爆发的争论,这场论战的最后结果是产生了1792年通过的福克斯诽谤法案,它是各方意见的妥协产物内容要点包括:陪审团对一切诽谤案件由总体判决权;在诽谤案件中,法官得以将自己的判断斟酌提纲给陪审团参考。陪审团认为必要时,可对诽谤案件情侣特别裁决。被告知逮捕后,经一位陪审团员认可,即可提请审判。《福克斯诽谤法案》的通过,在英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定里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他认可了审理煽动诽谤罪行必须依据严格的法律条款和程序来进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单凭国王及大臣们的好恶即可逮捕报人,还认可了评审团对此类案件的“总体判决权”,使得司法当局单方面决定审判结果的局面不复存在,出现了有利于新闻传播者的双权制衡审理机制。 2、 朱尼厄斯信件案

“朱尼厄斯信件案”是英国新闻史上铜山冻啡谤罪有关的著名案件。“朱尼厄斯”系报刊作者菲利普富·兰赛斯的匿名。1763-1772年间,他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朱尼厄斯信件”攻击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和专横野蛮的英王乔治三世,他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当局的极大愤恨。1769年12月19日,伦敦《大众广告报》因刊登了朱尼厄斯写的第35封信,痛骂国王乔治三世,引起读者轰动,该报又加印了1750份出售,第二天伦敦各报纷纷转载。1770年1月23日,司法大臣曼斯菲尔德爵士在伦敦对《大众广告报》发行人伍德福德等6人提起控诉,准备用煽动诽谤罪名对刊登“朱尼厄斯信件”的报纸进行打击迫害。但此案在民律师格林的有力辩护下,经过陪审团九个小时的讨论审议,最后作出无罪的裁定,法庭当众宣判作者、发行人无罪释放,保守政府企图用煽动诽谤罪来迫害报人的阴谋遭到了沉重打击。 3.“知识税” 二、简答题

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

“知识税”又称“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的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 (1)“知识税”的产生背景

自1694年专制的许可法及出版法案失效后,英国的新闻传播界便又出现了1640年革命时期的那种自由曲面——当局者称之为“混乱的局面”。女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收到报刊攻击。部分出版商、书商和报刊发行人要求政府结束这种无序状况,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官方亦倾向于采取一种有效的管治方法来调控社会舆论。但由于旧有的出版垄断和特许制度已无法恢复,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权者产生了用经济手段来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调控的“印花税”法案。 (2)“知识税”的作用

政府通过向报刊征收纸张水和发行人而不直接干涉报纸的编辑内容,以高额税收来家中报刊的财政负担,使其被迫抬高报价,就可以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失去阅读报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专制的恶名,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石三鸟”,当权者利用知识税有效地控制了言论。 (3)“知识税”的影响

总体来看,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①对报刊编辑形式的影响。由于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付税二先令,故各报纷纷增刊至一张半(6页)的篇幅。由于篇幅增大了,编辑们为填满报纸,大量使用大字号、长标题、长篇社论、宽边宽栏以及增加专稿和政论文章的方法来填充版面,致使报纸版面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杂志周刊的老板也多数通过超出6张篇幅,杂志书籍化的形式发售逃税。这也迫使编辑们增加各种论说、评论文字或者创办刊期较长的刊物,从而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政论性杂志。 ②逐步形成了政府对报刊的秘密津贴制度。在野党和私人报刊尽量设法逃税,而执政党和支持当局的官方报刊为表率天下,只好担负起了重税的大部分,被压的苟延残喘、难以为继。政府为清除词弊、支持喉舌,又逐渐形成了向支持政府的报刊发放秘密津贴的制度。

③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1694年出版法案废止之前,英国地方各郡很少办有自己的报纸,人们习惯于阅读伦敦报刊。印花税出笼后,伦敦报刊猛涨,地方各郡难以承受,才纷纷创办各类周刊,免费摘录伦敦消息,廉价发行,以满足地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形成了英国地方报刊的萌芽。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与国民性格的互动关系。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决定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两种力量 从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历史的力量在推动其前进。一种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因素,一种则表现为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国民群体行为传统。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决定英国新型传播事业的两种主要力量形式。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为英国资产阶级新生的新闻传播事业新体制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新传播体制的诞生也是这一客观性的力量促成的。社会的客观性变革力量总是通过特定的人群来实施的,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人们的群体性心理与行为作为一种稳定的国民性格,常常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国民性格表现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性行为和意识,并以主观能动的形式对定社会中的历史进程施加巨大影响。 (二)国民性格对特定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 在英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国民性格和少数先进分子对英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英国人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共同的坚定信仰、勇敢无畏的精神使得精英分子没有成为白

白牺牲的殉道者,使得统治者的专制企图未能得逞,迫使反动势力一次次的后退,向人民作出让步。显然,英国人民深刻的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保卫他人的自由,就是保卫自己的自由;漠视专制者无理地剥夺他人的自由权利,就是拱手相让自己的自由权利。没有英国人民这种一致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创造精神,没有英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精神的高度领悟无畏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是不会顺利建立起来的。 2.简述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转型与确立的特点

第五章 起伏的曲折之路(法)

一、名词解释 1.1881年新闻法

1881年新闻法是法国新闻界的重要法律,是在法国资产阶级1789年《人权宣言》中所宣布的新闻自由的伟大思想真正法律意义上和现实社会力量的正式确认,1881年7月29日由法国国会通过,1881年新闻法是一部涉及印刷业报刊业报刊销售业广告业等新闻传播事业内容全面、详细、民主的新闻法典,他取代了过去不同年代中先后颁布的42项相关法令和300多个条款。1881年新玩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摒弃了任何预防性的事先资格法律条文,以往的新闻审查事先领取许可证、保证金制、印花税交纳等一切限制性措施都被此项法律所取消;其二是建立了不包括舆论罪的“事后追惩”原则。这项法律赋予法国新闻业一个世界上最为自由化的体制,依据该法,法国资产阶级传播事业的新体系正式确立建成。 2.《人权宣言》 二、简答题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之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带给法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是思想和灵魂,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新体系的暴力“催生婆”,法国大革命与法国传播新体系的关系如下:

(1) 大革命打碎了封建的出版特许和检查制度废除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封建专制机构与

法律,埋葬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法国封建传播旧体系。

(2) 大革命提高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趣,提高了资产阶级新

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并为政论性报刊在法国后续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 大革命横扫了法国境外欧洲大陆的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欧、北美各国新阶级、新

思想、新型传播事业的萌生和发展。

(4) 大革命为法国外省报刊的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了报道巴黎和其他地区的革命

消息,法国各省的地方新闻事业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了。

(5) 大革命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第11条款以清晰明确的表述和严谨

的法律形式首次确立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社会传播新体系的崇高目标、基本原则和灵魂思想。从此全球的新闻自由事业都在他的引导鼓舞下斗争、前进。 三.论述题

1.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确立进程的特点 2.政论性报刊传统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

一、名词解释 1.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是殖民地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股东文章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名扬青史的宣传小册子——《常识》。在尝试中潘恩猛烈地抨击了英国政

府的暴政控诉了,英国暴虐的殖民压迫严厉批判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凶残,坚决主张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头英国分离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为此拿起武器。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独立的浪潮终于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危机》是托马斯·潘恩写出的另一本著名的系列文章小册子,出版后立即被各殖民地爱国报刊纷纷转载并马上在广大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开来。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每每在关键时刻,潘恩便撰写出《危机》续篇——他先后共写了13篇,他们成为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 2.《人权法案》 3.“言论四法” 二、简答题

1.试分析美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

《人权法案》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美国第一批宪法修正案。 (1)《人权法案》第一条款是世界上最早指定的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在英国,当时的新闻自由正在种种专制压力下呻吟。而在欧洲乃至于世界大部分地区,封建专制制度还占据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时期,英国《人权法案》第一条款的制定,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2)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看,《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形式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由于它属于国家根本大法,又界定分明——国会不得“废纸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就使得无论总统还是国会,要想不受高等法院的抵制而企图通过某种手段剥夺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将变得极其困难了。事实上,《人权法案》第一条款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闻法规,这一法规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效地起着保障新闻出版自由的巨大作用。 (3)《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它标志着美国资产姐姐新闻传播新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作为这一体系的灵魂中坚,保护和扶持着新体系的健康成长。

2.简论美国历史上的党派谩骂时期

第七章 “二元化”的变通之路(日、德)

一、名词解释 1.《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是日本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赢利行为主要目的成功“小报”的代表,现为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25日创刊于大阪,主要面向中下层社会读者,具有“小报”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般没有社论和政论文章,只是客观地报道和刊载大量新闻;经常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连载侦探、文艺性小说和纪实文章;版面形式较“大报”活跃得多,经常刊印各类插图,以吸引读者关注;售价低廉,通常都是通过街头叫卖出售。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以《东方朝日新闻》打进东京出版。1930年前后,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立竞争的局面。 2.“白虹贯日”事件 3.《读卖新闻》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就是有两种因素决定和起作用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不同于单一集权化或单一市场化的“二元化”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它的建立、发展同时收到来自政治系统和竞技系统的双重制约和控制。

“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长期的对立和并存”是对“二元化”的最简略概括。这是一种介乎封

建集权和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间的半集权、半市场自由化的新闻传播体制,其中,集权的因素以政治系统的形式占据着主导性的支配地位。它的特殊的质、特殊的点就在于这种体制所包含的“二元”的结构、因素以及一系列的历史化外显。 2.简述日本小报出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试论述“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邪恶的异化转型之路(德、日、意法西斯)

一、名词解释

1.“统制型”新闻事业

在日本新闻史上,1936-1945年这段时期的新闻事业被称为统治时代新闻事业即法西斯军国主义新闻事业日本法西斯新闻事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改造以往的新闻事业,逐步建立战时体制而完成的。政府管制情报机构的确立;国家同盟通讯社的成立;相关言论管制法规的制定;对新闻界的全面掌控和报业大合并。 2.同盟通讯社 二、简答题

简略叙述德国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 1、 新闻自由的丧失: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的纳粹党经过法律程序正式成为德国执政党,希特勒被狂热的德国民众选举为总理,后又成为国家元首。 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打击左派报刊。 1933年取消了魏玛宪法规定的新闻和言论自由。 2、 纳粹传播体系开始:

1935年国家宣传部成立;《国家文化学院法》控制新闻事业;1933年《新闻记者法》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外部强力植入的转型模式(日、德)

一、名词解释 1、“电波三法”

“电波三法”是指1950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广播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督管制委员会设置法》。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民营广播和日本电视蓬勃兴起,这三个法律加快了广播电视与电视的建设步伐。根据广播法日本NHKZ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法人资格社团,得到了国家的特殊关照,获得了垄断性的竞争地位,迈开了新的前进步伐。与此同时,《广播法》等法规也为民营电台、电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51年,名古屋的中部“日本广播”和大阪的“新日本广播”(即现在的《每日》广播)问世,以此为开端,新的民营电台、电视台不断涌现,形成了日本广播电视事业两条腿走路的广播电视新体制。 2、日本三大报纸

日本“三大报纸”分别是《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草创时期为插图小报,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在东京创刊,初为市井小报,以“俗谈平话”为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每日新闻》是日本非常普遍的一份报纸,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1872年2月21日在东京创刊,原名《东京日日新闻》,1930年前后,这三大报纸在东京第一次形成鼎立竞争的局面。 3.“晚刊旋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外国新闻史复习重点(2)在线全文阅读。

外国新闻史复习重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0615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