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生产实习(报告)
姓 名: 郭旭亮
学 号: 210993447
系 别: 环境资源工程系
专 业: 环境工程
年 级: 2009级 指导老师: 罗鑫
2012年06月04日-21日
一、概述
1.实习时间:2012年6月4日到2012年6月21日
2.实习地点:福州闽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3.实习目的:
(1)为了适应社会做铺垫,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学会实践与理论结合。
(2)学习《环评技术导则》及其它相关技术规范;了解了编制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的大体流程。
(3)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
(4)理论联系实际,将原有的专业知识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应用的理解。
(5)加深对所学专业(方向)认识与了解,为将来的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从事环境类工作
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成果
对环评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了解到作为一个环评工作者所需要的条件。也了解到大多数环评公司的运作过程,以及参与报告表编写的大体流程。
1、导则学习(摘录):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 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4.1 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4.1.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不得超过表1 规定的排放限值。
表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单位:dB(A) 时 段 边界处声环境功能区类型 昼间 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4.1.2 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0 dB(A)。 4.1.3 夜间偶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4.1.4 工业企业若位于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区域,当厂界外有噪声敏感建筑物时,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GB 3096 和GB/T 15190 的规定确定厂界外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要求,并执行相应的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
4.1.5 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 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表1 中相应的限值减10dB(A)作为评价依据。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 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
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
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2
环境要素
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 环境基质,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通常是指水、大气、
声与振动、生物、土
壤、岩石、日照、放射性、电磁辐射、人群健康等。 2.3
累积影响
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
果。
2.4
环境敏感区
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
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a.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b. 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 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 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富营养化水域;
c. 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
护单
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2.5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本标准中所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 告表,不包括环境影响登记表。 3 总则
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
预 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流程见图 1。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
1 第2 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依据相关规定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 一1关文件 研究相关技术文件和其他有
阶段 23 进行初步工程分析 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调查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 因子筛选
1目标 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
2和评价标准 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公
有 制定工作众 重 方案
大
参
变化 第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状
二建设项阶目 况调查、监测与评价 段 工程分
析 各环境要素环境影响预测与
评价
各专题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第
三
阶
1.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技段
术经济论证 2. 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 评价结论
图1 环境影响评价
3.2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开
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a.
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 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有关政策及相关规划 的相符性,并关注国家或地方在法 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 新动向。
b. 早期介入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尽早介入工程前期工作中,重点关注选址(或选线)、工艺路线(或施
工方案)的环境可行性。
c. 完整性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工程内容、影响时段、影响因子和作用因子进行
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d. 广泛参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
部门的意见。 3.3 资源利用及环境合理性分析 3.3.1 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 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 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建设项目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 据建设项目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 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建设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 力的相容性,明确该建设
项目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3.3.2 环境合理性分析
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
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实习报告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