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
响因素研究
指导老师:冯明
学生:09级人力资源管理学生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调查
09级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日益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冷漠似乎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基调,亲社会行为愈来愈淡出人们的视角。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承继者,他们对社会关系的看法及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了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特征及亲社会行为动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并探讨了在性别、区域分布、专业、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不同抚养人等6种不同因素下大学生依从亲社会行为的差异情况。
关键字:大学生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类型 亲社会行为动机 差异
一、前言与文献回顾
“亲社会”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本土术语,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学者威斯伯(L.G.Wispe )。他用这个术语特指那些与破坏、攻击等反社会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最初指的就是忠实于既定的社会规则或道德准则的行为。
70年代是关于亲社会行为单一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详尽研究了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情境因素,但却相对忽视了对认知、情感、价值观、态度等内部因素的研究:强调了情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差异的作用。
80年代注重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等内部多因素的研究,主要有艾森伯格等提出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它整合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因素和外部因素。但此时的被试也多为儿童,针对大学生的类型研究则几乎没有。
近十几年来,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概括地说,这些新的趋 势表现在如下方面:注重对多种变量进行研究,更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在研究方法上,逐步多元化,出现了多维测量法;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亲社会行为研究中也
开始应用。
重点强调下Carlo(2002)研究的发现,美国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六种亲社会行为的排序为:利他、顺从、情绪性、紧急、匿名和公开。其中利他亲社会行为最多,公开亲社会行为最少。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六种亲社会行为也不同,女生呈现更多的利他和顺从亲社会行为,男生则呈现了更多公开亲社会行为加。本次我们问卷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这六种亲社会行为进行的。
在我国,对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大约是在80年代左右。主要集中于儿童的分享、助人、合作等行为的研究,也有学者对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群体)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但数量不多。
所以,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都集中在对婴幼儿和儿童的研究上,对青年以及成人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甚少,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上,国内对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关于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上,国内外基本都是以分享、助人为主,全面系统的研究也是非常少,而关于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则更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大陆高校学生进行调查,涵盖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部分高校。对于港澳台以及海外只有较少的涉及,有效问卷425份。采用了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中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站(http://www.sojump.com/)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进行,并在统计分析数据时采用了加权平均法:该方法规定 “很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五个选项所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5分。设这五个选项对应的频数分别为X1、X2 、X3 、X4 、X5 ,并以此作为权重,则得分S=(1*X1+2*X2+3*X3+4*X4+5*X5)/样本数N。由该方法得到的即为每类学科的人均依从亲社会行为平均分。平均分越高的,表明亲社会行为越明显。同时,我们通过调查文献我们了解了当前在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领域内研究的现状和前沿,了解了事物的全貌。
三、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也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即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分享、合作、同情、谦让、互助等这一类行为。亲社会行为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有益处,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亲社会行为实质上反映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反映了个人与社会或群体的关系。亲社会行为通常发生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既考虑个人利益,也考虑他人受益,二者同时被行动者兼顾。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承继者,其行为思想尤为重要,研究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意义明显。本调查试图对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及主要动机加以探讨分析,以此作为社会、学校教育干预,加强大学生主观意向,提高亲社会行为发生可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完善自我。
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分析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类型,研究者们的划分种类是很多的。根据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形式,研究者们经常把亲社会行为划分为分享、合作、助人、抚慰等多种类型(R阻aLld’lannili1985;Faver,Brastctcr,1994)。而根据不同的行为动机和后果,罗森汉等人认为,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实施行为的同时,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或避免惩罚等。根据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可以分为非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佛·卡罗(GustavoCarlo)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把亲社会行为的类型分为六类: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依从亲社会行为、情绪性亲社会行为、公开亲社会行为、紧急亲社会行为和匿名亲社会行为。
本研究采用卡罗的六类行为划分法,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紧急亲社会行为、情绪亲社会行为愿意采取的频率很高,对匿名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愿意采取的频率相对偏低,对依从亲社会行为、公开亲社会行为的
愿意采取频率最低。如下图所示:
类型 得分 公开 3.17 情绪 4.00 匿名 3.89 利他 3.58 依从 3.32 紧急 4.03
亲社会行为类型4.543.532.521.510.50公开情绪匿名利他依从紧急
从35、36情景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在危机情境中,被试回答显示他们都愿意采取亲社会行为。相比于公开亲社会行为,他们更愿意采取匿名请社会行为,如19、21、23情景题中所示,他们更喜欢匿名帮助他人,这也从侧面显示出大学生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倾向较高。同时我们可以从调查结果得知,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在造成共情或移情的情境下,大学生会采取情绪性亲社会行为。
得分五、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机分析
巴特森(1994)指出,有四种力量促使人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 利他主义:一种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利己中心:一种以绝对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行为。
集体主义:一种有利于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人们可能会做一些帮助性行为来改善家庭,兄弟会等的环境。
规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当为一种较强的规则主义和集体主义动机所驱使时,大学生们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9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调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