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与变通择善之后,还要固执,就是要坚持原则,绝不妥协。固执所 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 譬如,我坚持对父母的孝心,但是表现方式却要依实际情况 而定。择善是针对具体表现方式而言,固执是针对内心感受 而言的。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 离娄上》) 孟子强调 执中 ,与 执一 不同,执一是举一而废百, 因噎废食。执中则是有权,要权衡轻重,固执的意义并非顽 固不知变通,却是 勇于实践 。
孔子认为人性向善,但是长期而有恒的行动显然才是成为善 人的必经之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般人在 平常日子看不出善恶,一定要到 造次、颠沛 时,面临重 大挫折与困难时,才知道谁是小人,谁是君子。正是因
为考 验之严苛,才凸显出人格的特质。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孟子提议 集义 与 养气 。集义是指:做任 何事,不论大小,都须符合内心的指示,不必在乎外在的评价或得失。 久之则会产生 浩然之气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 公孙丑上》)人的内心充满自信,俯 仰无愧,坦荡荡无所求于外,自然觉得一股力量支持自己,源源不绝, 生生不息。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反莫大焉!强恕而行,求 仁莫近焉! (《孟子· 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 是指内心自由 主宰,自得自信,无恃于外,可以超越名利地位、成败得失之上,显 示自由的境界。 孔子与颜渊的 快乐 也是相同的,努力实践自己该做的事,不去计 较其他问题,由此所生的自得之乐,可以维持终身。 若要实现人之向善本性,就须努力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考虑自己 的感受,又注意对方的期许,然后选择的行为方式,虽不中亦不远矣。
儒家的价值观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儒家并不反对人的生存本能,而是要增益其内涵。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 者也 (《论语· 卫灵公》)好色是本能,好德则需教育与功夫。
什么是道?就是价值上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谈到政治,认为对于百姓, 要次序 庶之、富之、教之 (《论语· 子路》)就是繁衍人口,增加生 产,再进展到教育。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 子· 滕文公上》)所谓发展,是指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富贵可以作为代表。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他本人并不反对富贵, 只要手段正当,然而,人间富贵无法脱离政治环境;国家有道,正人君 子才能出头。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人与人互动,不能没有行为规范。最基本要求是 法 较高 尚的安排是 礼 。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它 必须根植于一个人内心的情感,即 仁 ,是自觉与感通, 自觉是指人自觉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可以抉择而且必须自己 为抉择的后果负责。感通是指人体认自我与他人之间,有密 切而对等的关系,由此开展出情与义。 言忠信,行笃敬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孔子与子路、颜渊谈到志向时,子路的志向 愿车马衣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是重情义胜于财物。颜渊期许自 己 毋伐善,毋施劳 这是化解自我的执着,朝着无私的目 标前进。孔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 语· 公治长》)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希望达到至善的效果, 就是天
下大同。孔子对颜渊的评价高于子路,是因为他以无 私为努力目标。
要以无私达到至善,确是不容易挑战。孔子曾两次提到 尧舜其犹病诸 连尧舜都觉得遗憾的事。一是 修己以 安百姓 二是 博施而能济众 。 无私是至善的过程,至善是无私的目标;然后,人生在世 总是可以日新其德,因而也不可能真正止于至善。
结论:人生的横向与纵向 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 (一)三十而立
(二)四十而不惑(三)五十而知天命 (四)六十而(耳)顺
(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第九讲儒家的风格(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