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孔子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的人,此前 中国已经历了夏(约四百多年)商(约六百多年), 到了周朝(西周东周共八百多年)的后半段,再接 下来是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人。 孟子描述春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 滕文公下》)正是礼坏乐崩之时。礼与乐 只剩下表面的形式,而丧失了实质的内涵。行礼如 仪,奏乐如常,却忘记了内在的情感基础。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周公的政绩在于 制礼作乐 ,孔子一生皆以周公为学习的 楷模,正是因为礼乐既可以安定人间秩序,又可以协调人际 情感;否则国家难以存续。眼看社会陷于危机,孔子能做什 么呢?他一生的努力,无论在政治、教育及生活领域, 承 礼启仁 。
人是指真诚的内心情感而言,少了一份真情,能用礼与乐作 何?不过是虚伪的文饰而已。揭示 仁 这一理念,是要启 发每一个人觉察自己内心有一种 自我要求 的力量,亦即 要求自己主动自发地 行善避恶 。道德价值必定出于主体的自觉,人文精神随之觉醒。 天不 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的说法过于夸张,孔子自言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也就是我(每个人)想要行仁,立刻就可以行 仁。
人性向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 这句话后半段是孔子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孟子、荀子都没 说过,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人性本善 两大盲点:一是经验上缺乏佐证,每天新闻充斥着各种罪恶行径,有谁是性本善的? 人性非常复杂,而 本善 只是描述其主要特质,用以区别人与禽兽之 别。只可以说 人有可能行善 ,而禽兽与善恶无涉。 本善 是混淆 视听。 二是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皆以 自由选择 为前提。试问:在一个人尚未有能力作自由选择的年幼阶段,怎样可以 说是 本善 ?当具备自由选择的时候,这种自由必然是同时向着善与 恶开放的。 本善 无法通过逻辑的检验,善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这个前提又无 法保证一个人行善。因此,人性本善无法成立。
向善而非本善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状态。其形式是以 知、情、意 的结合为前提,譬如:我知道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我选 择做某事,这三者间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无解的奥秘,而三者配 合起来所提供的机会,就是自由得以运作的条件。 向 是指 自由 而言,是由真诚所察觉的内在力量,要求我去实践 应 该 做的
事。应该做的事,即称为 善 。当人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 不安 或 不忍 的感受。这既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由 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每个人不安,不忍的情况都不一样, 即 性相近,习相远 。
关键在于真诚,我们看到人情险恶,人间犹如丛林,那是因为人 们忽略了内心真情,再一路走偏,越陷越深, 牛山之木 (《孟子· 告子上》)一座草木盛美的山,如果 旦旦而伐之 最 后寸草不生。但是每一座山原本都有 可能 长出花草树木的!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无父母如何孝?无兄弟姐妹如何悌?无长官老板如何忠?无朋友 如何信? 仁 从字形上, 从人从二 ,亦即 二人为仁 。 若是孤独一人,则没有行善的机会。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人 与动物或神明之间的任何作为,都不能称为 善 。 厩焚。子 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乡党》;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雍也》)。 仁 在《论语》中,首先与一个人的 真诚 有关。有真诚才 会自觉;所自觉的,是自己与别人之间应有何种适当关系,此即 感通作用 ,称为 恕 ,意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 比心,肯定别人与自己是平等互动的,才会出现真正的尊重,就 像康德所说: 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 的。
这种人文主义,不但是普世价值,而且指出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仁 (一)人之性 以人性而言,只要真诚(因为若不真诚,就是伪装,成为假人),就会 察觉内在向善的力量是源源不绝的,好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无 论老鹰如何啄食,他的肝脏总是生生不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 人之道 以人之道而言,《中庸》 择善而固执之 ,正是人生的正途,人生上 进的阶梯,是要努力走向至善之境。 (三)人之成 人之成即是人生目的之完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论语· 卫灵公》)杀身即是死亡,即是生命的毁灭,为何居然 被视为 完成了仁的理想? 人难免一死,而死亡并非结束,而是达到 了目的。这样的生死观,其中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亦即孔子对 天 (超越界)有他个人的信仰,所以无惧于世间的患难与死亡。
择善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 首先要分辨善恶。如果以外在标准:由社会人群、风俗习惯、法律规章 所定,难免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以内在标准,行动者个人可以决定善恶?
方法:一是先天的 良知 ;儒家是由人的 生理、心理、伦理
三重 结构,去说明人的心对于父母的遭遇,会有 安不安 与 忍不忍 的 反应。由于小孩子受父母养育,内心对父母自然感恩。这种自然状态不 必去学或教,称为 良知 。二是后天的 习知 。孔子强调 学习 的重要,除了传统的典籍(诗 书礼乐易)与立身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之外,还需向老师请益。可 以自己学习的,是一个社会既成的伦理规范;向老师请益是个人特定的 处境所要求的因应之道。许多学生问仁、问孝、问知、问忠,孔子回答 不尽相同, 因材施教 。
择善的方法
(一)内心的感受(二)对方期许 (三)社会规范
以抢劫表示善心,当然不可为。对方的期许远超过自己内心 的感受时,也不宜过度勉强。理由:第一,社会规范往往是 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我们没有理由违背,为了小善而犯了 大的恶,以致伤害群体的和谐。第二,对方的期许固然重要, 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及彻底满足对方的期许,何况对方 也可能因时、因地而改变期许,结果则是我们自己疲于奔命, 甚至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方面的责任。第三,真正不可避免的 是内心感受,忠于自己的良知。
从择善到固执 (一)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论语· 学而》)(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这在今天人际交往频繁的尤其需要注意。在我一生中,哪些 人最为重要?其次,有些关系是以天生的血缘为基础,恒定 而稳定,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向外建立新的关系, 求得人间各种成就。所要考虑本末轻重。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第一句是原则,第二句是变通。只重原则则个人 生命可能受限,只重变通又容易忘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第九讲儒家的风格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