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过往有些地方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也规定领取了交通补贴的选调生不 再使用公车,实际效果却不如预期,个别地方还出现“补贴一分不少,公车一辆不减”怪象,皆因为“下有对策”难度不高。此次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很明 确、易执行,但在保留项中出现“其他车辆”字眼,如若没有进一步明晰、精细,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供变通的“口袋规定”。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打中“七寸” 避免公车改革走样
2、公车改革 以公心树公信
3、公车改革就是一项权力改革
4、新一轮公车改革仍需警惕“下有对策”
[开头示例]
1、一直以来“徐步缓行”、“刑难上大夫”的公车改革,如今终于有了加速的迹象。中央发文明确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并以货币化补 贴的方式取而代之,且明确给定了时间表。官员“出无车”,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年来干部待遇的一个重大转折。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两千多年前齐国有个叫冯谖的谋略家,跑到丞相孟尝君家里做门客,所求待遇就是食有鱼、出有车、家有养。由此可见,公车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为官的标配。取消公车,将广大公务人员回归到正确的权力观上,可见,取消公车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之举。
[结尾示例]
1、想要确保公车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需要有严格细化的制度及执行力。公车改革的真正“七寸”,不是对于超标公车个案的查处,而是在于对三公开支的收紧与严控,唯有真正管住了公车消费的经费源头,公车改革才不至于陷入“下有对策”的困局之中。
2、“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回首公车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摸着石头”探索了20个年头。蓄之愈久,其发必烈,现在,公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各 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社会公众翘首以待,正可谓势在必行、功在必成。对社会而言,多一些耐心,对改革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让改革的 车轮滚滚向前,在闯关夺隘中驶向目的地。
3、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八项规定”带有徙木立信的作用。而此次公车改革作为一项社会舆论长期关注和期待的重大改革,更具有一种面向公 众乃至世界,树立和宣示改革信心和决心的作用。它让那些对改革心存侥幸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正视改革的锋芒所向;让那些对改革抱有期待和希冀的人们更加坚定 信念而投身其中。
【申论范文】
以破冰勇气 确保公车改革改好
车辆配备范围过大、运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公务用车突出问题,无论是出台八项规定还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对公车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推动公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车子本是一种交通工具,公车之用在于方便公务人员办理公事,但当权力失去有效监督制约,公车配乘就会脱离其本来功能,变成一种排场。古代官场有所谓 “八抬大轿”,算是威仪赫赫。而今天的公车,动辄三点几甚至以上排量,定价几十万元。全国每年的公车消费,据估计以千亿元计,又孳生出公车私用、开特权车 等腐败现象,民怨极大。
公务用车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和浪费,公车私用、滥用还给党和国家形象抹黑。普通群众未必全面了解公车使用的真实情 况,但那些堂而皇之出现在娱乐场所、度假胜地的公务用车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民众的眼睛,寒了老百姓的心,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损。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 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 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改革,在阻力中前进。
公车改革首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善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新旧制度的有机衔接,就能激发落实的合力,做到抓铁有痕、善作善成。
公车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调整,需要妥善处置、平稳推进,务必以更有效的举措、更细致的工作来推进改革。对公务人员,应明确公务交通补贴不是福 利,不得以补贴的名义变相发福利,更不得既领取补贴又违规乘坐公车。对司勤人员,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排转岗就业和相关保障,只有充分维护其合法权 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营造积极和谐的改革氛围。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车改革自上而下进行,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这是对各地各部门的示范和激励。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们就一定能发挥公车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树立万众归心的改革信用,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延伸阅读】
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公车改革的地方样本
1、沈阳——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
从2011年7月开始,沈阳浑南新区将原有公务用车从422台减少到71台,这71台车由浑南新区成立国资企业统一运营,为政府提供公务用车服务。
2、杭州——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
杭州市自2009年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基本思路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单轨制就是车改单位的公车一律向社会公开拍卖。货币化是指向选调生发放“车贴”。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进行市场化管理。
3、昆明——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制度
昆明市自2009年开始实行非货币化改革——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至各试点单位,不分配到个人,使用情况按季度公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卫生2016湖北选调生申论热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