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 沉砂池: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易沉物;
初次沉淀池:较经济地去除,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成四种类型 :自由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
环境工程专业 合肥学院专用
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压缩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分析的假定:颗粒为球形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质量等不变 、 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他颗粒影响、 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淀时, 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21、沉沙池的工作原理: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 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22、曝气池的特点: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 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23、沉淀池按照使用功能分:初沉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BOD5,55%的悬浮物 )、二沉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按水流方向分: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
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特点:
进水区有整流措施,保证入流污水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池。
出水区设出水堰,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保证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对于初沉池一般为250m3/(m·d),二沉池为130~250 m3/(m·d)。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堰口处需要设置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
堰前应设置挡板,以阻拦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
多斗式沉淀池,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每个贮泥斗单独设置排泥管,各自独立排泥,互不干扰,保证沉泥的浓度。
24、浅池沉降的原理:理想沉淀池的公式µ0=Q/A表明,如果水量Q不变,则增大沉淀池面积A,就可减小µ0,即有更多的悬浮物可以沉下,提高了沉淀效率。又因t=H/µ0。则在保持µ0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有效水深H的减小,沉淀时间t就可按比例缩短,从而减少了沉淀池的体积。由此可知:若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这说明,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这就是浅池沉降原理。
25、乳化油及破乳方法: 当油和水相混,又有乳化剂存在时,乳化剂会在油滴与水滴表面上形成一层稳定的薄膜,这时油和水就不会分层,而呈一种不透明的乳状液。 当分散相是油滴时,称水包油乳状液; 当分散相是水滴时,则称为油包水乳状液
浮上法处理工艺必须满足下述基本条件: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量的细微气泡; 必须使污水
环境工程专业 合肥学院专用
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 必须使气泡与悬浮的物质产生粘附作用。
电解废水可同时产生三种作用: 电解氧化还原; 电解混凝;电气浮。
25、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净化污水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的后生动物等。细菌等各类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常与污水水质及其处理工艺有密切关系。在特定的污水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通过生物酶催化的复杂生化反应,在体内不断进行物质转化和交换的过程。 分解代谢:分解复杂营养物质,降解高能化合物,获得能量。 合成代谢: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将营养物质转化为复杂的细胞成分,机体制造自身。
26、发酵 :指供氢体和受氢体都参与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作用,最终受氢体无需外加,就是供氢体的分解产物(有机物)。 这种生物氧化作用不彻底,最终形成的还原性产物,是比原来底物简单的有机物,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较少,故厌氧微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能量的需要,消耗的底物要比好氧微生物的多。
水力停留时间:进水1m3/h 4m3水池 出水 ,则水力停留时间为4m3/(1m3/h)=4h
难降解物质:在水力停留时间内,没有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但不一定是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物质)。脂肪通过ß-氧化(好氧)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7、厌氧降解代谢过程:1、水解阶段(微生物通过胞外酶把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降解);
2、产酸阶段(水解产生的化合物继续分解成乙醇、乙酸、有机酸、CO2和H2等
3、乙酸过程(上述发酵产物可作为甲烷菌的底物)
-4、甲烷过程:甲烷菌利用H2、CO2、HCO3、乙酸产生甲烷。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要点(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