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就预言:“共产党只能领导群众搞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但他们不懂经济,在经济建设方面是外行”;“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们又经常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长期发展缓慢”等等。
然而事实如何呢?
新中国5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正在振兴和腾飞的现实,最终证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奇怪论的彻底破产。
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是令世人瞩目的。20多年来,国民经济增长己翻了两番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己超过十万亿元,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的状况基本结束,大多数居民达到了小康。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外商纷纷抢滩中国,它最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谎言。
然而必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孤立的、从空地上取得的,而是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长期实践探索、艰苦创业的结果。只有从党的整个实践探索过程和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说明中国的成就和振兴。有人企图否定和割断党和国家的历史,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抹得一团漆黑,把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尤其是经济上“长期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被耽误了二十多年”,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道”。有人还把中国取得的成就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的结果”。这些观点都是极其荒谬、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正像有人吃了十个饼饱了肚子,而他却只对最后两个饼有吃饱的感觉而不知道前八个饼的作用一样,是十分无知、可笑的!
江泽民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讲:“我们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他的这一概括是对于5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来说的,既包括改革开放以来22年的发展,也包括改革开放之前29年的成就,其评价是全面的、客观的。
由此说明,正确地评价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成就,对于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谈谈以下粗浅看法。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领导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产党都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并且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就提出了明确的经济组纲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生产。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例如,在30年代初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发表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名讲话,把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等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根据地有大批干部专门从事经济工作,并成立了“对外贸易局”等专门机构,使根据地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又如在延安时期,党中央发动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创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当时发表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全面阐明了我们党发展经济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办法。抗日战争以后,共产党在各解放区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生产高潮,使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当时就连到过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考察的某些西方记者、官员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状况都表示赞叹。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发展经济的正确方针、政策及其取得的成就,没有使广大劳动群众生活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9年6月在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前夕,毛泽东英明地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他进而号召全党:必须“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还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有大批干部转向经济战线和城市管理工作。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那种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等斗争,一面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兴利除弊,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治安混乱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整治,人民生活安定。旧中国遍布各地的乞丐、土匪、娼妓、会道门组织等很快绝迹。建国初的实践,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长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记录。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了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超额完成。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8%,年均增长率为10.9%。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例如:钢增长296%,煤增长96%,粮增长19%,棉花增长26%。国民收入总额增长了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实说明,共产党在
历史上领导的革命和阶级斗争从来都是与发展生产、实现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没有离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反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怎么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确立劳动人民的主人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又怎么能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又怎么会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告别革命”、“取消阶级斗争”,把革命和阶级斗争同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割裂开来,这是根本违背历史逻辑的,更是一种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主观臆想。
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起伏曲折、艰苦卓绝的一个时期。正是在那个时代,老一代创业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积累。
共产党在夺取政权时所面临的社会贫困落后状况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很难想象的:农业上完全是“靠天吃饭”,产量极低。江河水患频发,旱、涝、蝗灾害每年不断,各地农民讨荒要饭的相当普遍。工业更是少得可怜: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有一点轻工业外,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工业。国内使用的许多工业品都是外国制造。那时有许多物品都带“洋”字:“洋车”、“洋房”。“洋面”、“洋布”、“洋火”、“洋烟”、“洋油”、“洋糖”、“洋钉”、“洋鞋”、“洋袜”等等,就是一个明证。国民党政府从大陆逃走时带走了几乎全部金融资产,黄金277万两,银元3526.9万元等,这虽然造成了后来台湾“经济腾飞”的神话,但却使大陆断绝了经济发展的资金这一重要条件。使建设不得不在真正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然而,新的建设只用了二十八、九年的时间,就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到七十年代未,中国就成为一个拥有大型的石油、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制造。航天、航空、原子能、化工、轻纺业等基地、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能够自己制造汽车、火车、喷气式飞机、原子弹、氢弹、万吨级远洋巨轮、电子计算机等重型产品的工业国家,成为能够发射运载火箭、卫星等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科技大国。农业上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兴修了许许多多大型工程,变水患为水利,使农民千百年的梦想变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由过去肩挑手推、人拉犁子状况发展到拖拉机田间跑、柴油机和电动机村村有,土地畦田化,大部分农田用水浇、施化肥的新阶段。如此巨大的发展变化,仅仅是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的,这种奇迹在中国千百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期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是十几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仅以1950年至1980年的变化为例:
(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后,党中央曾明确提出“按既定方针办”;1978年12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但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及其贯彻实际上是在1979年、1980年之后才逐步开始的。因此,这里的资科引用到1980年当无大的出入。)
石油由20万吨增至10595万吨
煤炭由 4292万吨增至 6.2亿吨
钢铁由 97.8万吨增至 3802万吨
发电量由45.5亿度增至3006亿度
水泥由 141万吨增至 7986万吨
化肥由7万吨增至1232万吨
机床由 0.16万台增至 13.4万台
棉纱由32.7万吨增至 293万吨
棉布由25.2亿米增至134.7亿米
自行车由2.l万辆增至1302万辆
汽车由0增至22.2万辆
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
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
铁路机车由 0增至512台
化纤由0增至45万吨
电视机由0增至249.2万部
缝纫机由0增至768万架
手表由 0增至 2216万只
农业上主要产品的产量,从1950年到1980年的增长也是大幅度的。例如:
粮食由2494亿斤增至6364.4亿斤
棉花由44.45万吨增至270.7万吨
油料由297.2万吨增至769.l万吨
糖由24.2万吨增至257万吨
茶叶由 4.1万吨增至 30.4万吨
生猪由 5775万头增至 30543.1万头
大牲畜由6002万头增至9524.6万头
水产品由44.8万吨增至449.7万吨
其中粮食等产品的年均增长还大大高于改革以来20多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国的钢铁、石油、煤炭、粮食、棉花、棉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就进入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经济大国(不包括前苏联)。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中国工农业总产值1950年是574.8亿元,而到1980年就达6619.0亿元,30年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8.5%。其中工业总产值由191.2亿元增至4992.0亿元,增长25倍多,年均增长11.5%;农业总产值由383.6亿元增至1627.0亿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4.9%。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同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相比也不算缓慢!
这里顺便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翻番增长,GDP增幅很高,但由于资源浪费惊人、银行不良资产极大、弄虚作家和腐败等原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世界排名仍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样,仍是第六位。2001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不到4%;比六十年代还低一些。足见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增长比统计数字要高得多。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差别时称:“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订方向的结果”。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产品经济,或者说是实物经济。生产目的直接是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当时一个明确的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干部群众根本不知道GDP为何物,也全然没有什么“挣钱发财”的观念,这与改革后的发展类型具有实质性的区别。然而有些经济学家却以GDP的核算体系和指标来否定过去的成就,得出“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缓慢”的结论,这实在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即使以 GDP的核算方法和指标来推算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也是不低的。根据张风波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一书推算的结果,我国的GDP1952年为680.9亿元,到1978年增加为3488.6亿元,26年间增长了4.12倍,年均增长率是6.5%。尤其是这种增长是一种低消耗、低成本、没有泡沫和“豆腐渣工程”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远远超出了战后世界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若以社会总产值计算,1949年至1978年,由 557亿元增到 6846亿元,29年间增长 11.29倍,年均增长达9%,就更快。
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长速度在50—60年代为4.8%,70年代为3.4%,80年代为2.9%。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4.9%,70年代为3.2%,80年代为2.6%。都比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增长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国在那30年还包括了“三年困难时期”生产一度绝对下降的情况。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长速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