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铅画纸、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
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
1
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总结: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四)主动参与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四、欣赏讲评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教学反思:
2
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3、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3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4、欣赏图片。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
4
泥浮雕
第3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陶泥、泥塑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欣赏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2、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2、揭示“浮雕”的概念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