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它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积极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组织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新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建设人民广播电台,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广播事业奠定基础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广播电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为中央电台),承担着对国内和国外广播的繁重任务。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党和政府仍很关心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创建
1949年6月5日,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领导。新成立的中央广播局遵循党和政府的指示,积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1949年11月29日第一次举行局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确定了中央广播局的具体任务。中央广播局的任务是:1.领导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2.直接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内和国外的广播;3.普及人民广播事业;4.指导和管理各地私营广播电台;5.培养和训练广播事业干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领导和管理所在地方的广播事业和广播工业。①左漠野 《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第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1949年12月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直接领导。
1950年1月4日,中央广播局发出《关于规定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由中央广播局直接管理外,各大行政区的各人民广播电台及私营广播电台,均有各该大行政区管辖,华东区仍有华东军政委员会广播管理处负责》。2月1日,中央广播局编印的《广播通报》第一期出版。 3月12日,中央广播局发出《关于宣传政务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决定的通知》。这是中央广播局建立后关于广播宣传的第一个指示,要求各地人民电台组织讨论,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②《京津新闻工作会议关于<新闻工作>统一与分工的初步意见摘要》,载中央广播局《广播通报》第1卷第7期2-3页。1950年5月1日编印。
中央电台在50年代初期创办了一批适合中国亿万听众需要的众多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
第一, 开办“报摘”、“联播”等拥有广泛听众的重点新闻性节目。这两个节目逐渐成
为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新闻渠道之一,影响日益扩大。
第二, 相继开办了一批当时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讲座》节目以及其他对象性节目。
此外,中央电台还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建议,从1950年5月1日起开始举办《部队节目》。为满足广大少年儿童收听广播的需要,1951年5月1日起又开办少年儿童广播节目。
第三, 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中国电台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
广播—藏语广播节目开始播音。8月15日,蒙古语节目开始播音。此后,在1956年、1957年又陆续开播了朝鲜语、维吾尔语和壮语广播节目。少数民族节目的相继开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体现,对繁荣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加强全国的民族大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 开办对台湾广播。台湾广播于1954年8月15日正式开播。对台广播为综合性
节目,使用汉语普通话、闽南语播出。对台广播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有关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为台湾人民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央电台在努力办好国内广播的各类节目的同时,又加强了对国外的广播。1950年4月10日起,中央电台开办越南、缅甸、泰、印度尼西亚、和朝鲜五种外语广播,启用“北京广播电台”呼号。从这一天起中央电台正式组建国际广播编辑部,负责对外广播节目的编辑、翻译和播音工作,为我国对外广播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共中央在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的同时,还接管了一批原国民党广播电台。这项任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四野战军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配合承担,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这项工作。1949年11月29日,接管国民党国际广播电台,并筹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和重庆广播电台;1949年10月16日,接管国民党贵阳广播电台,12月底全部接管云南、四川等地的广播电台;1950年2月,接管国民党昆明广播电台,建立了昆明人民广播电台。对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私营广播电台,在解放后对其加强管理和改造,是中共中央既定的政策,也是各地广播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总署、中央广播局同时加强了对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市的私营广播电台的管理并按政策规定稳妥地、有区别地进行改造。上海是当时中国私营广播电台的发源地,也是旧中国私营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至1950年初,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已有49座人民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四级广播宣传网。即中央台、大行政区台、省(直辖市)台及市台四级。先后建立了5大行政区广播电台:华东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北人民广播电台(沈阳)、中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重庆)、和西北人民广播电台(西安)。各大行政区台担负着面向全区的广播宣传和管理本区广播事业的双重任务。
各地人民广播电台遵照中央的大区广播工作会议精神,联系所在区的实际情况,围绕恢复国民经济等中心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广播工作,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要节目,同时办好自己的新闻、文艺、社会教育等方面的节目。各电台在努力办好综合性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前提下,还试办专业性的职工台、经济台、工商台、广告台、有线广播台等。
人民广播在建国初期配合政治宣传报道是相当出色的,中央台和各地方台遵照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对建国初期的各项运动开展宣传,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各人民广播电台在建国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做出了难得可贵的贡献。
1.1950年10月1日,中央电台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庆节》节目,内容包括“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大会的实况广播”、“英雄模范讲演”、“各地国庆文艺节目”、“各民族文艺节目”等。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70-172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2.人民广播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十分突出。华北、东北、中南、西北各地区、各省市广播电台听众纷纷举办抗美援朝的广播大会。中央广播局还专门派广播记者奔赴朝鲜前线,采访制作了一批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的广播节目,在中央电台播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对外广播方面,国际台及时报道了中国政府的声明、前线战报和世界各地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行径。有关抗美援朝的新闻、评论成立对外广播的重大主题,占了很大的比重,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人民广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很重视,成效显著。1950年4月,中央电台开办的《社会发展史》讲座和《政治经济学》讲座,全国有27个省市电台转播,组织收听,影响深远。许多省、市电台在当地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也开办了各自德《学习节目》、《讲座节目》、《理论节目》。
4.各人民广播电台重视举办文艺节目,积极组织和培养自己的文艺广播队伍。1950年2月7日,中央电台播出新中国成立后录制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3月8日播出第一部电影录音剪辑《白衣战士》;5月13日,中央电台开办《新歌剧讲座》,这是中央电台首次举办的文艺性讲座。
5.少数广播电台还办有广告节目。
广播电台的宣传,经过一度摸索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办了一些为广播所特有的,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节目,使解放了得广大人民群众丰富了政治、文化、娱乐生活,在各次运动中有力地激励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但是,人民广播在初创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各地电台发展得多,功率却相当小;编辑和技术人员非常欠缺;广播节目的质量普遍不高;广播收音网的建设不健全;广播工业薄弱。这些问题有待认真加以总结。
1952年12月1日至11日,中央广播局在北京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广播会议。会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多来广播事业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研究了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方针和任务。主要有:1.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训练基本建设骨干;2.调整人力,精办节目;3.巩固广播收音网;4.统一广播工业生产计划;5.加强对地方广播的管理工作。
(二)过渡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于1953年6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央和地方的广播电台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形式多种多样,时间持久,宣传深入。除举办专题性的特别节目外,在新闻节目中播报有关法令、公告、要闻等;在对农民、对工人、对工商界等节目中选择播送有针对性的报道、评论、讲话等;有的文艺节目也演播有关宣传,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持续到1956年。经过这样持续不断地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一化三改”的精神及其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为适应新中国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从组织建设到技术装备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多方面工作都得到加强。各地方广播电台主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调整人力,精办节目;一是整顿、巩固广播收音网。对省台节目的设置,从实际出发,主要办好本省新闻、工人节目、农民节目、城市居民节目、政策法令通俗讲解节目、文艺节目、和记录广播。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进入过渡时期,五年来全国广播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广播已经成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加强党和政府于全国城乡人民的政治联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的重要工具。但是广播工作还存在着较多严重缺点:有些节目的思想性不高,结合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群众的思想还不够紧密;广播工作者还没有很好地熟悉广播的特点;中央台和地方台的广播还没有成为一个整体;中央广播局的领导脱离实际,对广播工作经验缺乏应有的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和解决。
中央广播局于1954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广播会议。会议指出:在过渡时期,广播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家的建设计划,鼓舞、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并逐步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就、加强和促进与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50年代初期,在学习苏联广播经验的前后,中国广播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也有初步的开展。1952年,中国应邀参加了“国际广播组织”(OIR)。参加该组织推动了中国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同时,中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电台开始互相交换广播节目。1953年5月,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签订了第一个广播合作协定,此后至1956年间又与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苏联、阿尔巴尼亚、蒙古和朝鲜签订了广播合作协定。1953年9月“国家广播组织”理事会第24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广播机构首次举办的国际会议。同时来北京参加“国际广播组织”有关会议的各国广播代表团也成为了中国接待的第一批外国广播代表团。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中根本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加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成为广播事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
1955年3月29日,中央广播局决定免费为农村提供一批收音机,建立1万多个收音站。1955年8月25日至9月3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座谈会。会议认为,农村有线广播应按照实用和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物资设备进行建设,即首先在现有小城镇广播站的基础上,利用地方电话线,依照地方的积极性和群众的人力物力,将广播传送到农村。1955年12月21日,又提出建立有线广播网,使每个乡和每个合作社都能收听有线广播。
中国的有线广播网是在建国初期发展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提出和创建的。1953年,广播收音网在全国各地大体普及,并进入巩固阶段。其优点显示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听范围扩大;二是时间、地点固定,每天都能听广播;三是即可转播无线广播电台的节目,又可通过有线传递本地消息,播放群众喜欢的节目。
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一个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为在全国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网提供了范例。到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517个,中小城镇广播站705个,有线广播喇叭49854只。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村广播网”的要求,是中国广播历史上着手建设有中国特色广播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取得了对于全国的领导权,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党的生存环境和具体任务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凭借自己取得的权力很快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闻体系,同时凭借在革命年代树立起来的威信,使新闻媒体很快地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但遗憾的是,中央领导人没有意识到环境和任务的改变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而是把这种在战争年代形成的新闻体制从解放区向全国推广。党的一元化领导保证了国家新闻事业的一元化体制,但新闻事业也因此没有形成其本身的生命和运作规律。新闻事业仍然是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无条件地服从党委领导人的领导,新闻媒介成了党委领导人政治权力的延伸。
我国建国初期新闻事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使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的损害,如果不解决好,势必影响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国内总的形势较为稳定,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正在兴起。但是,由于新的制度刚刚建立,有些环节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经过仔细地调查研究,进行有系统地调整,逐步加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正在探索之中全国广播事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广播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是以1956年暑期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会议为标志的。
1956年7月25日至8月16日中央广播局第四次全国广播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全国广播工作总结经验、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的会议。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年广播工作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根据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各台具体情况,认真展开学习、讨论,纷纷制定出各自的改进广播宣传工作的方案,迈出了改革的新步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工作从建国以来不断改进。1956年,中央电台已有两套面向全国的综合节目,全天播音时间增加至23小时55分,每天的新闻节目增加到15次。《国际生活》节目改为《国际时事》、《国际生活》两个节目,加强了对国际问题的评述和世界知识的介绍。随着文艺事业的日益繁荣,中央电台的文艺广播进入发展阶段,建立了广播民族乐团、广播说唱团等表演团体,文艺广播的内容日益丰富。①《广播业务》
中国的对外广播在宣传和事业建设上进一步发展,到1956年,已有英语、日语、朝鲜语、印度尼西亚语、越南语、泰语、缅甸语、西班牙语、柬埔寨语等10个对外广播,中国对外广播的影响逐渐扩大。
各地方广播电台也结合贯彻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业务研究。主要有: 第一,探索广播的特点。北京电台专研广播特点,结合宣传任务,努力采制录音报道,摸索配乐广播,广播杂志的运用等。由于重视发挥广播的特点,使首都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报道做得有声有色,除文字稿外,还采取了实况广播、实况录音、讲话录音、录音报道、录音访问等多种形式。
第二,加强新闻和评论,开展广播批评。许多地方电台都增加了新闻次数,增设了新闻品种。上海台的评论工作较为出色,它们运用多种载体对重大问题表明电台的观点。湖南台在省级单位聘请了特约评论员。有的电台还采编了批评性的报道,对人民群众关心德问题进行报道。开展自由讨论,主要是指就社会中一般问题的讨论,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发表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和辩论,这就改变了过去广播态度过于严肃的态度。
第三,丰富文艺广播,广泛采用各种文艺样式。这一时期,各电台的文艺广播有了较大的发展,节目来源扩大,题材丰富多样,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湖南台在1956年之前文艺节目很少,经过改革,该台引进社会各地大量的优秀节目,自己制作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和各种配乐文学节目,满足不同层面听众的爱好。
第四,重视听众关心的问题,开办直接为听众日常生活服务的节目。北京台开办《周末广播》、《一周来的北京》等节目,介绍一周来首都文艺,文化生活的动态。吉林台开办《生活与知识》节目,关心人们的衣食住行,普及科学知识,知道社会生活。这些做法拉近了广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很受群众青睐。
1956年的新闻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新闻方针调整和新闻业务改进活动,具有思想解放性质。在历时一年多的新闻工作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我国新闻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
广播事业的改革表明了中央对新闻事业的指导更为科学,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新闻报道的量在显著增加,质在显著提高,时效性在增强,新闻对社会现实干预的程度明显加深。这次改革还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可惜,这次新闻改革到1957年上半年就失败了,整个新闻界的社会主义改革终止。 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广播局于1953年开始制定广播事业第一个5年计划。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广播事业状况,中央广播事业局采取先中央台、后地方台、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重点发展方针。“中央和地方并举”方针,对加快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央广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地方广播事业管理机构和广播电台贯彻执行“中央和地方并举”的方针,加快了地方广播事业的建设速度。不仅恢复了过去撤销的省会电台,还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中等城市电台、矿区电台和民族自治区的电台。
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网,由于适合中国国情,中央非常重视,各地方更加积极建设,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了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发展规划。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广播发展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