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20143种骤降到11055种。到1967年,又猛降到2925种。其后几年,始终徘徊在三四千种左右[31]。“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的漫画式语言,则成了描述当年文学出版状况的一种绝妙讽刺。在文化专制力量的禁锢下,文学和出版共同经历了一场劫难。
注释
[1] 胡愈之:《在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见《胡愈之文集(第五卷)》,三联书店,1996年,第339页。
[2] 胡风:《致阿垅(1949年9月4日自上海)》,见《胡风全集(第九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3] 周而复:《小说道路上的足迹》,见《周而复六十年文艺漫笔》,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第566页。
[4] 赵家璧:《老舍和我》,《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5] 张羽、梁斌:《关于〈红旗谱〉的通信》,《编辑之友》1985年第2期。 [6] 杜鹏程:《〈保卫延安〉的写作及其它——重印后记》,《延河》1979年3月号。 [7] 舒济:《记老舍作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见丁景唐等著:《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
[8] 巴金:《谈版权》,见《随想录(1—5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503页。 [9] 赵俊贤:《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10][11] 楼适夷:《零零碎碎的记忆——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12] 胡乔木:《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1951年8月28日)》,见《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2页。
[1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中)》,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424页。
[14] 秦牧:《谈谈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1979年7月12日在天津师院中文系作的报告》,《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2期。
[15] 张羽:《萧也牧之死》,《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4期。
[16] 梁斌:《一个小说家的自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第546页。 [17]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的出版》,《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
11
[18] 姚北桦等编:《姚雪垠研究专集》,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4页,第629—630页。
[19] 王仿子:《王仿子出版文集续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20] 沈从文:《19570430·上海·致张兆和》,见《沈从文全集(第二十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1] 《文化部关于中央一级出版社工作的检查报告》,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七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22] 《文化部党组关于召开地方出版社工作座谈会的报告(1956年5月17日)》,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八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23] 社论:《克服书籍出版中的重复紊乱现象》,《光明日报》1956年11月24日。 [24] 刘宾雁、陈伯鸿:《上海在沉思中》,《中国青年报》1957年5月13日。 [25] 秋耘:《刺在哪里?》,《文艺学习》1957年第6期。
[26] 萧乾:《“人民”的出版社为什么会成了衙门?——从个人经历谈谈出版界的今昔》,《文汇报》1957年5月20日。
[27] 姚雪垠:《我的道路》,见徐州师院编:《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 龚明德:《〈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版本变迁》,《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1期。 [29] 杜鹏程:《〈保卫延安〉重印后记》,见《杜鹏程文集》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7页。
[30] 陈原:《悲剧性的“冲突”》,见《记胡愈之》,三联书店,1994年,第83页。 [31] 方厚枢:《新中国出版事业四十年》,见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出版年鉴(1990—199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第8页。
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论十七年文学机制和文学生产(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