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矿区范围内采空区、小窑分布面积较广,矿山应加强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查工作,查清地下岩层裂隙、岩溶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采空区分布情况;在开采过程中,一定注意地下水监测工作,对留设的各类保安煤柱、采空区隔水煤柱严禁回采,同时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防止矿井突水,以确保矿山生产安全。
(4)矿井尚未进行地灾评估工作,设计建议业主应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编制评估报告,并报有关部门评审、备案。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XXXX市XX公司XX煤矿位于XX省XX市摆忙乡,行政区划隶属于XX市摆忙乡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 107°14?53 ?~107°17?18?; 北纬 26°11?59?~26 °14?30?。
矿山位于XX省XX市南西方向,平距21km,属XX市摆忙乡管辖,距乡政府12km,有矿山简易公路与207省道和321国道相连,交通较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本区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以中高山为主,发育单面山。地表多为峰丛、峰林、槽谷地形,局部见有溶丘、洼地分布。含煤地层风化剥蚀后,形成较为开阔的台地,大部分被第四系残积、坡积物掩盖,基岩零星出露。本区工业场地地形在全井田相对比较平坦。
2、气候、地震
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XX市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降雨量1140mm,平均相对湿度85%,无霜期240天。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矿区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3、河流
矿区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附近,分水岭两侧冲沟发育,环状及树枝状水系发育。沟水流量受季节降雨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常发生山洪,枯季流量小至干涸,动态
6
变化显著。矿区西缘大部份属珠江流域,地表水汇入摆浪河;东面属长江流域地表水汇入菜地河。
三、经济概况
矿区位于摆满乡,附近有充足的劳动力。区内经济以煤矿的开采和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辣椒和油菜。区内煤矿开采主要以民采小煤窑为主,但现已关闭。
第二节 市场分析与预测及外部供应条件
一、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本省市场分析预测
矿区范围内C7煤层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所产原煤经简易筛分后分为粉煤和块煤,其中粉煤销往凯里电厂,块煤供本地工矿企业或民用。
由于黔南附近属贫煤至缺煤地区,而凯里电厂距矿井距离较近,且公路运输极为方便,而本矿井所产煤炭各项指标均满足XX电厂用煤质量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亦将大幅度增加。因此,XX省XX市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的建设其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其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据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预测,世界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2.2%。在世界煤炭需求增长中,亚洲呈较强增长势头,大部分国家年均增长3.8%左右,北美年均增长2.1%,西欧和北欧煤炭需求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8%左右,煤炭需求量稳步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趋缓,煤炭消费和生产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中型火电站的建设,将带动西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铁路实行“网运分离”,将进一步改善煤炭运输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煤炭开发,有利于煤炭开发布局重点向西部转移。三是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动,将推动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带动煤炭消费增长。四是“西电东送”、“西
7
气东输”及“三峡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投产,将改善华东和中南地区能源供应状况,东南沿海地区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慢。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2000万吨左右。XX省为江南煤炭资源强省和煤炭生产大省,在周边省区占有10~20%不等的市场份额,与北煤南运相比,无论在价位还是在煤质、品种上均有优势,而且开发力度较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周边缺煤省区对我省优质煤炭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日益严格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黔煤外运、西电东送”形势的发展,冶金、电力工业及动力用商品煤的生产得到迅猛发展,除对煤的需求量增大外,对煤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二)省外市场分析预测
XX省为江南煤炭资源强省和煤炭生产大省,2006年外调量约2100万吨,在周边省区占有10~20%不等的市场份额,与北煤南运相比,在价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资源保护和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全省现有煤炭供需形势正在转变,预计“西电东送”工程,火电厂“十一五”期内需增加煤炭消费3000万t左右。同时,周边缺煤省区对我省优质煤炭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市场前景较好。
XX煤矿所产煤炭除供应本区及临近无煤县作为民用及工业用煤外,其余均销往XX电厂,煤炭的销量和价格呈上升态势,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综上所述,XX省XX市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的建设,符合本区、本市及周边县份市场的需求,本矿煤炭市场前景广阔。
二、外部运输条件
XX煤矿位于XX市南西方向,平距21km,至凯里电厂约55 Km。本矿煤炭外运也可经207省道和321国道运至各用煤点。目前有简易公路通往井口和工业场地,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三、电源条件
XX省XX市XX矿业有限公司XX煤矿所需双回路电源引自35kV江洲变电站不同母线段,距井口约11km,导线LGJ-50(第二回路正在建设中)。矿井的开发在电力上是有保障的。
四、水源条件
矿井生活用水取自附近山泉水,目前矿井生产、生活用水已形成系统,矿井井下水经处
8
理后可作为生产、消防 防尘水源。
五、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
矿井建筑所需的砖、石、水泥、钢材及木材等材料均可在当地解决。
综上所述,该矿公路交通方便,水源、电源条件可靠,矿井的外部建设条件优越。
第三节 矿井建设的资源条件
一、井田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 (一)地层
区内位于兴安背斜两翼,北西翼地层倾向北西,倾角7—12°,平均倾角8°左右。南东翼地层倾南东,倾角8°~13°,平均10~11°。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泥盆系上统望城坡组 (D3w)、者王组(D3z)、石炭系下统汤粑沟组(C1t)、祥摆组(C1x)、第四系地层(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泥盆系上统望城坡组 (D3w):出露于矿区南东部大部份地区,为灰至灰黑色厚层炭质灰岩、白云岩夹灰黄色钙质泥岩,厚110-190m,未见底。
(2)泥盆系上统者王组(D3z):呈条带状沿北东方向分布于测区中部,岩性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富含介形虫,厚30-70m。与下伏望城坡组 (D3w)地层整合接触。
(3)石炭系下统汤粑沟组(C1t):呈条带状沿北东方向分布于测区中部,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部、中部、底部。上部为灰、深灰、灰黑色中至厚层状粗晶生物灰岩,局部夹石英砂岩透镜体;中部为暗灰、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粉砂岩、粘土岩夹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瘤状灰岩,局部夹浅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瘤状灰岩,厚42-124m。与下伏者王组(D3z)地层整合接触。
(4)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为本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北西大部分地区,是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岩性为灰、浅灰色薄至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间夹暗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黑色炭质泥岩、含炭泥质粉砂岩,泥质岩中常见植物化石及细粒状黄铁矿不均匀分布。该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为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及炭质泥岩互为消长关系,石英砂岩较为稳定,泥质岩多呈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其中间夹1-12层不等厚煤层(0.02-0.90m)。煤层主要赋存于本组地层下部和中上部,主要可采煤层有一层,由编号依次为C7,煤层厚0.80—0.90m。
(5)第四系(Q):零星分布于矿区沟谷、地势低洼处及缓坡,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残坡积物、崩落物堆积及冲积物,灰黄色、灰褐色含砂、砾粘土和亚粘土,厚度0
9
—16m。
(二)构造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次级构造单元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之南东部,区域黄丝背斜南段北西翼兴安背斜两翼,两翼地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北西翼,倾向245-340度,一般260-310度,倾角7-12度,平均8度,局部发育次级小褶皱。南东翼地层倾向120-140度,倾角8—13度,平均10-11度。
区内中部发育断层三条(即F1、F2、F3)。其特征分述如下:
F1断层:位于矿区中部,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60°。走向长大于5km,为逆断层,对煤层具有破坏作用。
F2断层:位于矿区南北,走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80°,走向长大于6km。为逆断层,北部被东西的F3断层错断。
F3断层:位于矿区南部,走向长大于5km,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78°,为逆断层。对煤层具有破坏作用,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类型。
(三)煤层
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祥摆组(C1x),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北西大部分地区。岩性为灰、浅灰色薄至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间夹暗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黑色炭质泥岩、含炭泥质粉砂岩。其中间夹1-12层不等厚煤层(0.02-0.90m)。煤层主要赋存于本组地层下部,区域内仅有三层可采煤层,(C9、C7、C4),位于含煤地层祥摆组(C1x)中下部,为矿区目前主采煤层,全区较稳定可采。上距石英砂岩(标志层)0.50-1.00m,C9煤层厚度1.38—1.42m,平均1.4m;C7煤层厚度1.68—1.72m,平均1.7m;C4煤层厚度1.58—1.62m,平均1.6m。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煤层层位较稳定,属较稳定煤层. 表1-3-1 可采煤层特征表
层号 C9 1.7 C7 C4 1.7 8~11 单一无夹矸 8~11 单一无夹矸 厚度平均值(m) 1.4 倾角(°) 8~11 单一无夹矸 层构 顶底板 顶板 底板 2黑色薄层炭质粘土岩 2黑色薄层炭质粘土岩 黑色薄层炭质粘土岩 灰黑色炭质页岩 灰黑色炭质页岩 灰黑色炭质页岩 稳定性 较稳定 较稳定 较稳定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煤矿年产60万吨整合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