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语言逻辑期末论文
141401221袁玫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社交礼仪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不可避免,除了言语和肢体上的交流,礼仪也是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需要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做出适当的举动,这样才能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中国许多现代社交礼仪都源自于古代,由它进化而成。
关键词:古代 称谓 衣着 餐饮 座次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它通常用于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来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社交礼仪就是表达对别人尊重的一种方式,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礼仪源于礼。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便产生和发展起来。首先为维持自然“人伦秩序”而产生礼。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文明的象征,作为古老的文明之邦,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对礼仪的讲究和应用渗透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礼仪也都是源自于古代的社交礼仪)。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社交礼仪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源阶段、形成阶段、变革阶段、封建社交礼仪的形成、强化与衰落时期、现代社交礼仪阶段,前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古代传统社交礼仪。这里我就谈谈几个方面的礼仪。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古代名与字用法很讲究,私塾里,老师对学生皆称名(尊者对卑者),而学生对老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对平辈或尊辈)。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朝堂上,君王可直呼朝臣名字,反之,大臣们只能称君王为皇上、大王等尊称。家庭里,长辈可称晚辈名,晚辈一般尊称长辈爹、娘等。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按尊辈顺序来)。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
称谓有敬称与谦称的说法,传统文化中,古代称谓礼仪中素有尊人卑己的特点,一般称平辈曰足下、阁下、仁兄、先生等,称对方家属曰令尊(令严)、令堂(令慈)、令兄、令郎、令爱(令嫒)等,称自己的老师曰师、先生、夫子等,称自己的学生曰弟、君、生等,称自己的同学曰学长兄、研兄、师兄等,这些都是敬称。而对外人称自己的亲属则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小女、小儿、犬子等,称自己的妻子曰内人、内子、贱内、拙荆等,称自己的丈夫曰外子、夫君、良人等,这些都是谦称。值得注意的是,谦称只能由自己来称,别人不能称;敬称也只能由别人称,自己不能称。再说说敬辞与谦辞,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谦辞有“愚”、“拙”、“贱”、“敝”等。
相比于现代,仪表礼仪在古代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般包括仪容修饰、行为举止、表情神态、场合着装、佩戴饰品。社交礼仪对个人仪容的首要要求就是仪容美,男女需要在适当的场合化与之相配合的妆容。在古代,对女子的规矩比较多,女子不许在外面抛头露面;走路跨步要小些,姿态婀娜些;要会琴棋书画;还要笑不露齿。女子着装在每个朝代多少有些不同,不过基本上都是要求不许穿着暴露,越是尊贵的大家闺秀越是如此。对男子就开放了许多,在公众场合要穿着整洁规范,要束发(有些朝代会不一样,如清朝,编辫子),表情最好不要轻佻。男子饰品不宜多,一般要有束发簪子等必需品。
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于周代时餐饮礼仪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首先安排宴席时,菜肴摆放的位置很有讲究,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饮食放
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接着待客宴饮时,主人需陪客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若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能返还入座而饮,若长者举杯一饮而尽,少者不得先干。吃饭时,少者需小口小口的吃,以便随时回答长者的话,并且必须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最后宴饮即将结束之际,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若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吃完后,若主人未让仆人来收拾,客人需自己收拾好餐具及剩下的食物。
拜访别人家或是去做客时,必须发出一种声音让主人知道是来客了,绝不能无声无息闯入别人家中,那样会很不礼貌,也会让主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还有入门时视线应朝下,不能东张西望,以免让人家误会,不能举目,以免给人造成趾高气昂的感觉。客人到寝室门口时,主人须先进去收拾一下,再让客人进入,以表尊重。古言:“站有站姿,坐有坐姿”。出门会客或是做客时,都要时刻保持最好的精神面貌,比如到别人家拜访时,主人请坐,根据每个朝代的规定坐,秦汉以前,一般席地而坐,两膝并紧著席,臀部落在脚跟处(跪坐)。
提到了会客做客(坐姿)后,自然就会想到古代的座次其实也暗藏玄机,能够体现坐者的高下尊卑。古代朝廷、讲堂皆以南面为尊,即君主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称王”;大臣面朝北参见君王,故称“北面称臣”。老师南面授课,学生北面受学。在我的印象中,比较能够体现座次问题的要属著名的鸿门宴了,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段话很明显的表现了他们身份的高低尊卑。除了在桌上的座次礼仪,还有在车上座次的不同,其含义也大不一样。古代为马车,御者居中,主帅居左,警卫居右。至于左右位置的尊卑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如周代,其座次以左为尊;到了战国,又以右为尊。
还有一些其他较为琐碎的生活礼仪,比如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中国古代的婚嫁是很有特点的,以红色为主。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同于现代的自由开放,古代婚姻的礼仪是很繁缛的。从议婚、迎娶、贺婚到嫁娶的礼物用品,均要循规蹈矩,稍有差错,便会贻笑大方。传统婚嫁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而且,婚前女方不能见到男方,不然会不吉利的,只有在洞房掀下盖头时才会知道自己丈夫的相貌。成婚时有四步,我们很熟悉的(在电视里常看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礼成。寿庆,家中厅堂一般会设寿堂,张灯结彩,宴请客人。来贺寿的人要送寿礼,多以寿桃、寿联居多。老寿星会穿上新衣服接受亲友和晚辈的祝贺。行完拜礼后,大开寿宴,饮寿酒、吃寿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交礼仪知识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我就自己的看法说了一些方面的大概社交礼仪内容。现代生活中的礼仪源自古代,所以古代传统礼仪对自己也很受用,社交语言逻辑这门课让我学到了许多,我本就是不善交际的人,这些礼仪会让我在将来某些场合表现的很出色。
参考文献:《社交礼仪》New Guide to the Social Etiquette——金正昆 《中国礼仪文化》——刘青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张崇琛 《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礼记·礼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社交语言逻辑期末论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