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构建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从事教学多年,认识到了课堂常规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
一、为什么要抓好小学生的课堂常规 (一)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规范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
(二)课堂教学的需要
一个班集体有了良好的班风,才能有良好的学风,如果没良好的班风,学风就无从说起.如果在上课时,学生总是做小动作,跟别人说话,他又怎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力保障.为此,对小学生的进行了课常规训练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
二、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遵守课堂常规,
(一)调查了解,弄清常规的障碍 (1)教师方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重视课堂常规的管理;有些教师却疏忽课堂常规.如果没有弄好常规管理,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我们将会花成倍的时间,才能看到一定的效果。还有些老师就是不能持之以恒,有时三分热度上来,管管学生的纪律,或者
是的确感到上课纪律糟糕才整顿纪律。另外,教师的教学手段枯燥,形式单一,没有趣味,也是造成学生课堂常规习惯差的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爸宝贝,是爷爷奶奶的心肝,都是小公主和小皇帝,他们的自由惯了。另外,他们还小,自觉性差,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持之以恒,要他们一下静静地、认真听讲,他们开始能做到,可是时间长了,他们就管不住自己了,就会做小动作或者跟别的同学说话。 (3)家长方面
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爷爷奶奶的心肝,所以他们特别疼爱孩子,什么事都迁就孩子。有些家长就特别溺爱孩子,让孩子坏习惯不断地得到滋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指正。 (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探讨有效的形式。
1、据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在每一学期的开学第一周我都把它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以后每周一的晨会和周五的周会课定为教育课。向学生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并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希望和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班规,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2、联系家长,促进养成教育
我们不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们要加强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必须多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们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并统一认识、想
法,达成共识,使孩子们形成在家、在学校一个样,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习惯。
3、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以身作则,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以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启发教育学生。
4、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生间建立一种密切和谐的关系, “亲其师”然后能“信其道”,随着沟通的加深,情感的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是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 。对这种学生,当他们在做得不够好时,我们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致耐心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老师的善意,体会老师的诚意,把老师当作知心人。同时,我们要用善于用自己的爱的语言去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起他们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5、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给学生一片晴朗的天空
教育是一门艺术,要把这门艺术掌握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班上的差生时,有时由于我们不够冷静,只知道严加指责,批评、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哪个孩子喜欢天天生活在别人的指责中呢,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也深深地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三)深入课堂,将所学理论运用实践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时时,事事做有心人,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看看学生是不是都在听你上课,他们的注意力是不是在你的课堂上,他们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和你一起学习撑握应学的知识。作为教师,让学生和一道来分享课堂中你应该带给他们的愉悦,撑握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师生共舞,让你的课堂因你出色表演而引人入胜,让你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充满活力,让你的课堂因你们的共同参与而精彩无比。
我们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必将会实现言行规范、习惯良好的学生培养目标,从而建设学校良好的班风、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师用语——“引”而不“替”
课堂教学效率跟教师恰当的课堂用言是分不开的。教师引导语和
评语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式的课堂模式。
1.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师成为学生投入学习的激励者。 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
声,乐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思想开小差,教师就马上说:“小朋友们都看过来,看看谁的眼睛最漂亮。”等等,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被吸引到教师那里,顺利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我们可以说:“出错是孩子的权利”。宽容学生的错误,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既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促使学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2.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师成为学生投入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向,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从而展示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去想办法,体验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探讨、实践,并汇报探讨、实践的情况,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哪种方法更好。从而体现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
四、学习习惯——“ 持”而不“懈”
在课堂上进行“思”、“说”和“听”的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思”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思”的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有学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话太多、太直白,给孩子留出的时间就会减少。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很多学生往往一碰到难题,就不做了,或不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强化学生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