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当我们把创作主体的爱情经历和客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应的分析时,我们就会较容易地发现高加林和林红一样渴望现代城市生活而孜孜以求。人生的“成功”后,必然迫使他们痛苦地抛弃了爱情,路遥则和刘巧珍一样,具有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一样因为传统美德的实现而不可避免地承受被心上人抛弃的厄运。可以这样说,路遥就是刘巧珍的原型,而林红则是高加林的原型,只不过角色的性别被作者置换了而己,但是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关系原非如此简单,在路遥的精神世界里,他并不是一个安守传统文明本分的刘巧珍式的人物,而是恰恰具备了和高加林一样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的特征,刘巧珍的善良与宽容为作家的人生画面铺染了一层抹不掉的传统底色,高加林的追求与痛苦则成为作家精神世界里最抢眼的景观,由此说,将高加林和刘巧珍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路遥。这一点从路遥对《人生》的艺术把握上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只会说老母猪下猪娃的巧珍与加林之间的明显文化差异,巧珍想让加林爱她又不知怎样才能讨他欢喜的尴尬,真实地表现了亚萍与加林的情趣相投;另一方面又抑制不住地一再流露出对加林抛舍巧珍,热恋亚萍的贬斥、非难,以至形成一个矛盾的结论:高加林舍弃巧珍、接受亚萍是符合爱情本质的正当行为,同时又是不道德的行为洲。也许作者创作《人生》时,尚未理性地将高刘故事纳入两种文明冲突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哲理性深度思考,而是依然在爱情失败的痛苦中咀嚼人生的百味,但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创作客体却在客观上真实细致地显现出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碰撞与挤压和传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承受与包容。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法否认的信息,爱情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生在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制约着你的爱情,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爱情观念制约着你,客观条件的制约是无法改变的,这也许就是爱情最大的克星,可以说,自古以来,无数的爱情都是毁灭在这些硬伤当中,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嫁观念依然存在,而我们却要用当代的文明去将他摧毁。
8
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人生》的悲剧爱情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忘怀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成功、失败、鲜花、嘲笑,我们在这个年纪遇到了很多折磨和痛苦,但我们唯有珍惜,唯有不放弃,才能够充满自信的走向未来。主人公的品格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积极进取。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只有悲剧能够给人最震撼的力量,能够给人们留下的深深的思考。爱情悲剧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令人读后黯然神伤,肝肠寸断。路遥笔下的悲剧爱情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但也折射出了普通人身上所惯有的悲剧情结,透过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我们发现了人类身上所特有的人性美—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但是他们都尽力摆脱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们的身上总是闪现着积极进取的人格光芒,这也就是作家所要表达的一种悲剧价值。在《人生》中,路遥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加林这个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东西,不同于这个年代的气息,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爱情,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现实中的爱情之路,他远比我们想象的难走得多。这个时代的爱情价值观与那个时代有了质的不同,这是个浮躁的年代,更多的爱情停留在了上学期间,当我们真正的走向社会,真正的去考虑婚姻大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并没有打破那个时代的限制,我们依然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不同的是,我们的这个年代更加自由,我们可以在美丽的时光中自由驰骋,我们的未来还很光明。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人生》带来的不但是爱情的难忘,更要是生活的勇气,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后退。这个时代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人可以不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没有人可以不付出就会得到成果,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我们当中可能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当我们第一次步入大城市的时候,我们除了震惊他的繁华之外,可能就是对自身的自卑,我们的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可能都是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就像高加林那样,但我们同样要向他那样,有一种志气,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付出过、努力过,就算真正的活着过。路遥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他的爱情悲剧情节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将用它来改变我们自己的人生。
9
第5章 总结
路遥的爱情世界,总是充满着悲剧,但这不是作品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时代的特殊环境孕育出了特殊的爱情结局。我们看到,在路遥的爱情小说当中,情人难以成眷属,互爱难以走向婚姻,而在世俗的影响下,两个本身没有爱情的人却最终结婚,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个别残酷的社会现实会让一个人彻底改变,包括他们曾经崇拜过的爱情。当路遥通过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示这个观点时,我们发现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如此相近,这也是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
《人生》就是路遥悲剧爱情的代表性作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纯真唯美式的爱情,爱到了高加林和黄亚平情投意合式的爱情,但我们更看到了他们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而最终分手的悲剧,这种结果不是他们个人所能左右的,而是时代给了他们太多的无奈,他们不得不妥协在自己的时代价值观中。刘巧珍是传统的优秀女性,他知性、善良、勤劳,但她不识字,高加林非常喜欢她,但他更渴望找到一个有文化的女性,黄亚萍是一个新时代女性,活泼、可爱、独立,这也是高加林所喜欢的,更重要的是,黄亚萍识字,家庭背景好,能够给高加林的未来带来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所以我们看到,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答应了黄亚萍,这也是高加林追求新生活的一个表现。但当他又再次成为农民时,黄亚萍抛弃了她,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玩笑,这也是生活带给他们的成长,同时,也是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是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搏击,是传统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的搏击,我们看到,现代爱情打败了传统爱情,但现代爱情也在迷茫之中遭受到了挫折,而这确是每个人所都要经历的。路遥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激情,但又充满了畏惧,他渴望爱情,却又表现出了对爱情的畏惧,可以说高加林就是路遥本人,高加林的所作所为是被路遥接受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路遥对社会现实的无奈,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社会会改变很多人。《人生》中的爱情给了我们思考,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思想、价值观,我们又要何去何从呢?在传统与现实中挣扎吗,当然不是,我们不会再是高加林,我们要对爱情负责,爱情也需要我们负责。
10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 王国彪. 黄土高原上的“乡里伟人”——“高加林家族”论[D]. 延边大学, 2004 . [4] 高鲜花. 路遥小说人物论[D]. 吉林大学, 2005 .
[5] 白明胜. 深远的民间意义—论《平凡的世界》[D]. 吉林大学, 2006 . [6] 王绍立. 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其文化根源[D]. 吉林大学, 2006 . [7] 孙建超. 论路遥小说的思想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 2006 .
[8] 卢晓霞. 论路遥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 [9] 何宜忠. 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 [10] 金自强.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D]. 河南大学, 2008 .
[11] 侯慧中.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路遥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 [12] 陈为民. 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6) . [13] 刘好梅. 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 电影评介, 2008,(09) . [14] 周正发,路宁. 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奋斗之路[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 [15] 孔健. 生命的意义在于高尚的追求——读路遥《人生》的启示[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
[16] 程福菊 ,程福慧. 攀援的凌霄花——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J]. 阅读与写作, 2005,(06) . [17] 蔡立群. 平凡人生 平静如镜——重读路遥《人生》有感[J]. 秘书工作, 2006,(12) . [18] 张鲁高. 反叛与忏悔——试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9] 邱丽平. 错与罚——论路遥的小说《人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20] 张岚. 自尊自强的高加林——浅谈路遥《人生》中高加林形象[J]. 宿州师专学报, 2001,(04) .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