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工作开展情况
矿井自投产以来,技术处加强了地质工作力度,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对地质构造都做了详细的观测、记录,并建立了断裂构造卡片,并依照井下实际揭露情况对矿井各类图纸不断进行修正、完善。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2、水文地质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水文地质技术资料的基础工作
技术处有关人员对矿井主要开拓巷道、采区准备巷道、工作面回采巷道、主要穿层石门及时做了水文地质观测和编录,并绘制了以上巷道的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展开图。对井巷穿过含水层时,对其产状、厚度、岩性、构造、裂隙或者岩溶的发育与充填情况以及揭露点的位臵及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和水温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另外对矿井分水平设站进行涌水量的观测,每月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对出水较大的断裂破碎带单独设立观测站进行观测,每月观测1-3次。矿井涌水量出现异常或汛期时观测频率进行适当加强。另外,对矿井各类水文地质图不断进行完善。
(2)加大水害隐患排查力度
根据各类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的情况,进行每月一次矿井防治水隐患排查,并及时分析矿井水情、水害,并提出治理措施,为矿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不断完善矿井各类灾害预防处理计划、水灾应急救援预案、灾害性天气应急撤人预案,并按规定要求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了矿井抗灾能
10
力。
第三章 地质概况
第一节 地 层
宁阳煤田位于华北地台鲁西断块的宁阳断陷北部,属于汶泗凹陷的组成部分,受汶泗凹陷和郓成断裂控制,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凹陷带内保存了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并发育上侏罗统的蒙阴组和第四系。井田位于宁阳煤田最东端的中深部地段,总体形态为一走向近东西的单斜构造。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煤系和煤层沉积稳定,为华北型含煤建造,井田内中小型断层发育。
本井田含煤岩系为石炭~二叠系,属华北型含煤地层。井田地层系统由老至新分别为:奥陶系(O)、石炭系(C)、二叠系(P)、侏罗系(J)和第四系(Q) (见图3-1)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
构成煤系基底,厚度大于800m,井田内钻孔最大揭露厚度为50.66m(526孔)。由茶褐色、肉红色厚层状质纯石灰岩组成,间夹薄层状泥岩及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含珠角石化石,与上伏石炭系呈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本井田与整个华北地区一样,依据最新地层划分方案(国际地层时代对比表)分为两个组。
(1)太原组(C2t)
平均厚度133.73m,为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岩性由灰色、深灰色
11
粉砂岩和泥岩、灰~灰绿色砂岩、石灰岩、煤层及底板粘土岩组成。为较典型的海陆交替相型含煤沉积。共发育石灰岩7层(三灰、五灰、八灰、九灰、十上灰、十下灰、十一灰),其中三灰、十下灰厚度大且稳定,为地层对比的极好标志层。本组共含煤15层(煤5、6、7、8上、8下、10、11、14、15上、15下、15中、16、17、18上、18下)。其中第16煤层为可采煤层,17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太原组的主要沉积特点是:薄煤层、石灰岩与深灰色泥质岩交替出现,沉积旋回结构较为明显,沉积韵律清楚,标志层明显,分布稳定,各煤层较薄但层位较为稳定,易于对比。太原组在垂向上具有较好的三段性:十二层灰岩(顶界面)至十下灰岩,为主要的含煤段,稳定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分布于本段中上部(16、17煤);十下灰岩至第五层灰岩,为典型的海陆交替沉积层段,多层薄煤层(大多不可采);薄层石灰岩和潮坪砂泥质沉积交互发育,小旋回清晰,易于划分;第五层灰岩至太原组顶界面,含稳定厚度较大的第三层灰岩,所以含煤层大多不稳定、不可采,为灰岩、碎屑岩、极薄煤层互层段。太原组与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2)本溪组(C3b)
厚度15.79~43.80m,平均33.09m,含石灰岩3层,即十二灰、十三灰、十四灰,以十三灰、十四灰岩厚度较大且稳定,含蜓类、海百合茎及腕足类化石,是主要标志层。含薄煤2层(19煤、20煤),均为不可采煤层,间夹杂色铝质泥岩,底部为紫色铁铝质泥岩和铝土岩(G)的山西式铁矿层,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呈不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P1)
12
本井田内保存了二叠系下统的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
(1)下石盒子组(P1) 最大残厚为359.00m,最小残厚为82.61m,平均193.52m,为内陆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粘土岩、灰~灰绿色砂岩为主,局部含薄层粘土质泥岩,不含煤层。以杂色粘土岩之下的厚层状中粗砂岩与山西组分界,二者为整合接触。
(2)山西组(P1)
为主要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66.98m。主要由灰~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粉砂岩和粘土岩组成。含煤2层(2煤、3煤),其中2煤为局部可采煤层,3煤为全区可采煤层。
山西组的主要沉积特点是以中粗~细碎屑岩为主,夹可采煤层和浅色泥质岩。3煤层顶板砂岩之上存在大型交错层理,但横向上多相变为粉砂岩和粉细砂岩互层。当3煤之上存在粉细砂岩时,发育有大量的植物茎部化石和叶部化石。底板为厚度不大的灰色泥岩和厚度较大的粉细或中细砂岩互层。发育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植物根系化石,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四、侏罗系(J)
最大残厚为516.74m,最小残厚为45.24m,平均265.1m,属陆相沉积。主要由巨厚层状紫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组成,砾石多以石灰岩为主,铁质、钙质胶结。井田东部地表有出露,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
厚度为0~10.38m,平均厚度为4.72m,厚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由砂质粘土、砂、砾石组成。与下伏侏罗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13
1
2
地 层系 统地 层厚 度煤层及标志层柱 状界系统组段(米)新第全生四新界系统Q4.72中侏罗生系J界265.11二石古简称厚 度(米)间 距(米)岩 性 描 述 由砂质粘土、砂、砂砾石层组成。 巨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盒 紫色,灰绿色等杂色砂岩,以底部一层灰绿色中砂岩与山西组为界。子叠组193.52下山20.20-1.740.65西1.24-13.106.106.66-29.4116.251.95-4.553.16系生P统组66.893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煤3为主要可采煤层,灰色至灰绿色,以中粗-细砂岩为主,夹泥岩。太石上三灰10原炭九灰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以灰色砂岩和深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泥岩为主,夹灰、灰绿色中砂岩、细砂岩、铝质泥岩、石灰岩和煤层,为典型的海陆交替含煤沉积,共发育石灰九层,其中三、十下灰最为稳定,为全区发育的主要标志层,共含煤十三层,16层煤零星块段可采,其它煤层不可采。16组系本C统溪界奥中陶系统>800组33.09十三灰133.73170.57-3.381.500.18-1.300.781.60-13.579.00 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绿灰色或灰绿色粘土岩,粉砂铝土岩,石灰岩。 紫色,灰绿色等杂色砂岩,以底部一层灰绿色中砂岩与山西组为界。 煤岩层综合柱状图 图3-1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01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