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说明书
子形成燃烧器的水冷套以保护喷口免于烧坏。
水冷壁下集箱内装有邻炉加热装置,锅炉在点火前邻炉蒸汽进入水冷壁下集箱提前加热,以缩短启动时间。
为确保循环系统安全可靠,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运行时可能出现的不正常工况,在选择循环系统的结构尺寸时,以安全可靠为原则。为防止水冷壁内出现膜态沸腾,前、后和两侧水冷壁布置足够的内螺纹管,大大提高了安全裕度。
2.2.2 锅筒及内部装置
(1) 锅筒材料13MnNiMo54,壁厚145mm,内径Φ1743mm,筒体直段长度20100mm,由6节筒身和2只球形封头组成。
(2) 锅筒制造采用大型卷板机卷制筒身,纵向焊缝采用窄间隙焊,为国内外生产锅筒的最佳工艺,提高了锅筒制造质量。
(3) 锅筒具有足够的容积,装有一次风离元件108只Φ315旋风分离器,百叶窗二次分离元件及均汽板等。锅筒内部采用了环形夹层结构,以减少锅炉启、停时的锅筒壁温差。
(4) 锅筒上装有供酸洗、充氮、热工保护、加药、连排、紧急放水、炉水取样、再循环、放气、安全阀等管座。
2.2.3 过热蒸汽系统
过热器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a)后烟道包墙和顶棚过热器;b)低温过热器;c)分隔屏过热器;d)后屏过热器;e)高温过热器。
1) 包墙过热器分水平烟道包墙、尾部烟道两侧包墙、前包墙和后包墙四部分。除前包墙上段为光管散装外,其余均为膜式结构。
2) 低温过热器布置在尾部烟道中,分为水平部分和垂直部分。水平部分共分为三组管束,每排由5根并联管绕制成。水平过热器最下面两组材料为20G(Φ51×7),上两组为15CrMoG,垂直段为12Cr1MoVG(Φ51×6)。水平过热器由三排省煤器吊管承重支吊。
3) 分隔屏过热器共有6片,每片由8小片组成。每小片由7根管子绕制而成。管径Φ44.5×7,材料为12Cr1MoVG,屏外圈底部采用T91。
-9-
锅炉说明书
4) 后屏过热器管子Φ54,,共20片,材料为12Cr1MoVG,T91,TP347H。
5) 末级过热器布置在水平烟道后部,管径为Φ51,共82排,材料为12Cr1MoV、T23,T91。
2.2.4 再热器系统
(1) 再热器系统共分为三级,壁式再热器、屏式再热器、高温再热器。 再热系统流程:
高压缸排汽→冷段再热器管道→事故喷水减温器→壁式再热器入口集箱→壁式再热器→壁式再热器出口集箱→壁式再热器出口连接管→屏式再热器入口集箱→屏式再热器→屏式再热器出口集箱→微量喷水减温器→高温再热器进口集箱→高温再热器→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再热器连接管道至汽轮机中压缸。
(2) 再热器各级组件结构
1) 壁式再热器布置在炉膛上部的前墙和两侧墙前部,紧贴水冷壁管,并通过绑带固定在水冷壁上,管径Φ54,材料15CrMoG。
2) 屏式再热器与高温再热器布置在后屏过热器之后,折焰角上方。
屏式再热器共30片,管径Φ63,材料为12Cr1MoVG, T23和TP347H。高温再热器共60片,管径Φ63,材料为T23,T91,TP347H。
2.2.5 汽温调节
过热汽温调节主要靠喷水减温。本炉采用二级喷水,一级减温器布置在低过出口至分隔屏进口的连接管道上,二级减温器布置在后屏与高温过热器之间的连接管道上,减温器结构为多孔笛形管。
再热汽温调节主要靠摆动燃烧器,燃烧器摆角±30°。利用上、下摆动燃烧器角度来改变火焰中心位置,以达到调节汽温目的,此外,在再热器进口管道上装有事故喷水减温器,作为汽温调节的备用手段。屏式再热器与高温再热器之间布置微量喷水减温器,作为汽温调节的微调手段。
2.2.6 省煤器
给水经过止回阀和电动闸阀进入省煤器入口集箱,然后进入省煤器蛇形管。省煤器分两组,材料为20G,水在蛇形管中与烟气成逆流向上流动,以此达到有效的
-10-
锅炉说明书
热交换,同时也减小了蛇形管中出现汽泡造成停滞的可能性。给水在省煤器中加热后,经由出口连接管引入锅筒。
在省煤器入口集箱端部和集中下水管之间连有省煤器再循环管。锅炉启动时,该管可将循环水引到省煤器,在锅炉启动时向省煤器供水,以保护省煤器,防止干烧。
省煤器采用顺列布置,为防止形成烟气走廊造成局部磨损在靠近前、后包
墙管烟气流入口处加装阻流板,在每组蛇形管的第一排烟气直接冲刷处装有防磨盖板,又在弯头处装防磨瓦板。
2.3 燃烧系统
2.3.1 对燃料的分析和认识
普华煤燃烧技术开发中心与西安热工研究院等单位在调研和总结了国内大量电站锅炉的设计和运行的基础上对燃煤取样,进一步用各种方法分析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根据燃料的性能指数,判断着火稳定性、燃烬性、结渣性、灰的粘污性及磨损性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1)着火稳定性指数Rw
等级 指数 判别标准 设计煤 校核煤1 校核煤2 校核煤3 极 难 <4.02 难 4.02~4.67 中 等 4.67~5 易 5~5.59 5.5 5.34 5.72 5.59 极 易 ≥5.59 结论:设计煤与校核煤均属于易着火稳定性煤种。 (2)燃烬性指数RJ
燃煤在炉内燃烧效率(燃烬度)不仅与燃煤的燃烧特性——着火及燃烬特性有关,而且与过剩空气系数、一次风比、R90、?燃烧工况组织、炉膛结构参数、炉膛高度??诸多因素有关。实践表明煤粉气流在炉膛内的最小视在停留时间对煤粉的燃烬程度影响极大。
-11-
锅炉说明书
等级 指数 判别标准 设计煤 校核煤1 校核煤2 校核煤3 极难 <2.5 难 2.5~<3.0 中等 3~<4.4 易 4.4~<5.29 5.1 4.79 极易 ≥5.29 5.55 5.29 结论:设计煤与校核煤1均属易燃烬煤种,校核煤2与校核煤3均属极易燃烬煤种。 (3)结渣特性指数Rz
煤的结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结渣的因素很多,它不仅与煤
本身的灰熔点、灰成份有关,而且与锅炉结构、燃烧器设计、运行工况等有关。
名称 结渣程度 轻微 ST >1390 B/A <0.206 G >78.8 SiO2/Al2O3 <1.87 综合判别指数RZ RZ≤1.5轻微 1.5<RZ<1.75 中偏轻 中等 1390~1260 0.206~0.4 78.8~66.1 1.87~2.65 1.75≤RZ≤2.25 中等 2.25<RZ<2.5 中偏重 严重 准确率 设计煤 校核煤1 校核煤2 校核煤3 <1260 83 1230 1195 1320 1320 严重 结渣程度 严重 中等 中等 >0.4 69 0.55 0.5 0.24 0.25 严重 严重 中等 中等 <66.1 67 61.8 62.2 74.6 75.8 严重 严重 中等 中等 >2.65 61 4.77 3.61 1.89 2.34 严重 严重 中等 中等 RZ≥2.5严重 90 3.43 3.12 1.8 1.9 严重 严重 中等 中等 结论:设计煤与校核煤1均属结渣性煤种,校核煤2与校核煤3均属中等结渣性煤种。 (4)煤灰的沾污指数HW
煤灰的沾污特性与煤的种类、灰粒大小有关,但主要取决于煤种的灰成份。 煤灰的沾污指数HW :
-12-
锅炉说明书
等级 指数 判别标准 设计煤 校核煤1 校核煤2 校核煤3 轻微沾污 <3 0.88 0.46 0.15 0.15 中等沾污 3~6 严重沾污 >6 结论:四种煤灰属轻微沾污。 (5)煤灰的磨损指数HM
灰的磨损特性与颗粒度、燃烧温度有关,但主要取决于灰的含量。 煤灰的磨损指数HM
等级 指数 判别标准 设计煤 校核煤1 校核煤2 校核煤3 轻 微 < 10 中 等 10~20 10.1 14.59 13.01 17.15 严 重 > 20 结论:四种煤的磨损性都属中等。
2.3.2 制粉系统
本炉型采用中速磨煤机冷一次风直吹式制粉系统,每炉配五台中速磨煤机,热风加冷风为干燥剂。BMCR工况下四台投运,一台备用,每台磨煤机带一层共四只煤粉喷口。
2.3.3 燃烧器设计
燃烧器采用美国CE公司引进技术设计制造,采用大风箱、大切角、四角切圆、直流摆动式燃烧器,并采取一系列优化与改进措施。燃烧器每角布置有16个喷口,其中5个一次风,顶部设有2个OFA喷口和3个SOFA喷口,采用分级送风。
燃烧器喷口为摆动式,所有喷口均通过汽缸与内、外连杆,根据汽温调整需要 调整各喷口倾角,调节范围为±30°。
燃烧器箱体设计参照CE传统风箱结构,用隔板将燃烧器风箱隔成若干个风室,
-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锅炉说明书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