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2.真菌的无性繁殖:凡是不通过性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过程。 3.真菌的子实体:产生孢子的一种组织或结构称为子实体。
4.真菌的生活史:菌丝体经过一定的生长,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产生孢子,又萌发形成菌丝的一个发育周期。
5.转生寄生现象:锈菌必须依赖两种寄主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6.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构成的一种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 7.分生孢子:产生于特化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的无性孢子。
8.真菌:营养体丝状分枝,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通过吸收营养的一种异养生物。 9.吸器:真菌菌丝为吸收营养而分化出的一种特殊结构。 10.锁状联合、担子菌菌丝为保持双核性而形成的一种桥状结构。 11.非侵染性病原:环境中某些不利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非生物因素。 12.非侵染性病害:由非侵染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
13.不可见危害:在浓度较低的大气污染物影响下,植物受到轻度的危害,生理代谢受到干扰及抑制。 4.灼伤:园林植物的茎、叶、果受到高温影响而造成的伤害。
5.药害:杀菌剂、杀虫剂或除草剂浓度过高时对植物叶、花、果造成的直接伤害。 二、多项选择
1.AC 2.AD 3.AB 4.ABCD 5.ABCD 三、单项选择
1.A 2.C 3.A 4.D 5.B 6.D 7.D 8.D 9.C 10.C
11.D 12.B 13.D 14.A 15.B 四、判断正误
1.T 2.T 3. F 4.F 5.T
第三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一、名词:
1.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赖于另一种生物生活的能力,实质是一种营养关系。(或:寄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的能力)
2.致病性:指某种病原物引起病害的能力。(主要针对病原物的种或品种) 3.致病力:指病原物的不同株系(或个体)的致病能力的强弱或大小。 4.抗病性:指寄生植物抵御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5.专性寄生物(活养寄生物),只能从活的组织或细胞中吸取营养进行生活的一类寄生物。 6.死养寄生物(纯腐生物):只能从死的组织或细胞中吸取营养进行生活的一类寄生物。 7.生理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菌株系称为生理小种。
8.过敏反应:寄主植物感病后,组织或细胞迅速坏死,以阻止病原物进一步扩展的一种保卫反应。
21
9.水平抗病性:指植物(或品种)对所有的生理小种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 10.垂直抗病性:指植物(或品种)对某些重量小种表现出的高度抗病性。 二、单项选择
1.A 2.D 3.C 4.D 5.C 三、判断
1.F 2.T 3.T 4.F 5.F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侵染循环过程: 要点:
(1)越冬:主要涉及病原物越冬结构场所,越冬结构通常为体眠结构,场所包括土壤、病株、病株残体、介体、种实材料等,举例。
(2)传播:包括病原传播的距离和传播的方式,如雨水传播、气流传播、介体昆虫、人为传播等,举例。
(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有的病害只有初次侵染,病害的发生与越冬菌量关系密切;有的病害具有再次侵染,能多次重复造成侵染,往往与环境关系密切,举例。
2、真菌生活史及其与病害侵染循环的关系。 要点:
(1)两个概念不同,真菌生活只是指真菌生长发育的周期,侵染循环揭示病原真菌与寄主、环境三者的关系,往往与主植物相联系。 (2)生活史是侵染循环的基础。
(3)相生活史的病原真菌其侵染循环不一定相同。
3、影响林木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要点:
(1)病原物:涉及病原物毒力小种出现、病原物数量; (2)寄主:易感病寄主植物存在、并且集中成片;
(3)环境条件:出现有利于病原的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降水是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
4、真菌病害侵染循环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要点:
(1)越冬结构、场所——消灭侵染原 (2)传播距离和方式——防治范围、防治方法 (3)初次侵染时间——防治时机 (4)再次侵染有或无——防治次数
5、如何分析病害流行的因素。 要点:
(1)病害流行是受病原、寄主植物、环境三方面影响的,三者缺一不可。
22
(2)三方面因素不是同等重要的并且是发展变化的。
(3)找出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治
一、判断
1.F 2.F 3.T 4.F 5.T 二、单项选择
1.C 2.C 3.C 4.A 5.B 三、多项选择
1.AD 2.ABCD 3.ABC 4.ABCD 5.ABCD 四、简答或论述题: 举例说明病害生物防治机理
1.重寄生现象 2.抗生物质 3.竞争作用 4.免疫作用
第五至九章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防治(各论)
主要掌握幼苗立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和煤污病、桃缩叶病与杜鹃饼病、锈病、泡桐丛枝病与竹丛枝病、杨树烂皮病与杨树溃疡病、菟丝子害与桑寄生害、紫纹羽病与白纹羽病、根癌病与根结线虫病. 一、判断
1.T 2.T 3.F 4.F 5.T 6.T 7.T 8.T 9.F 二、单选:
1.A 2.A 3.B 4.D 5.A 6.B 7.B 8.C 9.D 10.B 11.A 12.B 13.D 14.C 15.B 16.B 17.B 18.C 三、多选
1.ABCD 2.ABCD 3.CD 4.AB 5.AB 6.ABCD 7.ABCDE 四、简答题或论述题
1.以松疱锈病为例说明锈菌的生活史
要点:引起松疱锈病的锈菌需顺序经历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并需转主寄主才
23
能完成全部发育过程。
(1)性孢子和性孢子器阶段(0):单核单倍体阶段 (2)锈孢子和锈孢子器阶段(Ⅰ):双核 (3)夏孢子和夏孢子堆阶段(Ⅱ):双核
(4)冬孢子和冬孢子堆阶段(Ⅲ):双核→单核双倍体 (5)担孢子和担子阶段(Ⅳ):单核单倍体
0、Ⅰ阶段在松上,Ⅱ、Ⅲ、Ⅳ、在茶 子成马先蒿上 2.松疱锈病的主要侵染特点和防治策略。
要点:(1)重叠侵染:一是锈菌的生活史期,锈菌每年都产生,二是夏孢子的重复侵染; (2)转主寄生:松疱锈病的侵染循环需在两个寄主上才能完成。
以上两个侵染循环特点导致松疱锈病防治难度大,需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预防和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发展。
(3)检疫:由疫区输出苗木要检疫,在病区附近不设松类苗辅。 (4)铲除中间寄主:切断侵染循环链。 (5)营林措施:修枝、间伐、抚育。
(6)化学治疗:松蕉油原液和不脱酚洗油于或300ppm内疗素注射皮部. 3.紫纹羽病和白纹羽病的症状特点 紫纹羽病:
(1)病症:病根表面缠绕紫红色的网状物,并见紫红色的绒布状物的菌丝膜,菌丝体上有细小紫红色的菌核;病害扩到根颈后,菌丝体继续向上延伸,包围干基,菌丝体上产生微薄白粉状的子实层.
(2)病状:根系皮层腐烂,极易剥落,木质部初呈黄褐色,湿腐,后变为淡紫色,地上部分,顶梢不抽芽,叶形短小,发黄,皱卷曲,枝条干枯,最后全株枯萎死亡.
白纹羽病:
(1)病症:被害部表层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在近土表根际处展布白色蛛网状的菌丝膜,有时形成小黑点.
(2)病状:须根腐烂,后渐扩大到侧根和主根,叶片逐渐变黄,凋萎,直至全株枯死. 4.幼苗立枯病症状的主要类型: 要点:
(1)种芽烂型:种芽出土前,病菌侵入,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地面表现缺苗。 (2)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前,病菌侵染,茎叶腐烂。
(3)幼菌猝倒型:幼菌出土后,扎根叶期,茎部未木质化,病菌白根茎侵入,破坏苗颈组织,幼菌迅速倒状,引起典型的猝倒症状。
(4)苗木立枯病:苗木茎部木质化后,病菌难从根茎侵入,而从根部侵染。根不腐烂,病苗枯死,但不倒状,故称立枯病。
5.幼苗立枯病大发生的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要点:
(1)苗木出土后一个月内,幼苗未木质化;苗颈幼嫩,易造成侵染
(2)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种芽和幼苗的呼吸和生长;
24
(3)病菌繁殖体的积累:由于该病的病程短,每次病程后残体中的病菌能大量积累作为爆发性病害的侵染来源。
(4)圃地管理:包括苗圃选择(考虑前作物)、细至整地,合理施肥,目的在于,不利于病菌的生长 繁殖,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增强其抗病性; (5)土壤消毒:消灭侵染来源;
(6)及时播种:种子发芽顺利,在苗木木质化前错过高温高湿的气候;
(7)药剂防治:幼苗发病后,病程短,来势快,阻止其蔓延及病菌积累。常作药剂有:70%敌克松、波尔多液
下篇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
第十章 昆虫的形态与功能
一、判断正误
1.T 2.T 3.F 4.T 5.F 二、单项选择
1.A 2.A 3.B 4.B 5.C 6.C 7.C 8.C 9.B 10.A 三、解释名词
1.下口式——指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近似于直角关系的一种昆虫头式如蝗虫的头式。 2.纵 脉——由翅的基部伸向翅的边缘的翅脉如径肪,中脉等。
3.距 ——是一种基部以膜与体壁相连,而能够活动的多细胞外长物;通常生在胸足胫节末端。 4.翅钩列——是翅的一种连锁器,即着生于后翅前缘在飞行时用以挂在前翅后缘的一列小钩。 5.跗 肢——昆虫身体外部成对分节的构造,如胸足等。 三、多项选择
1.AC 2.BC 3.CE 4.ACE 5.ACE
第十一章 昆虫的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受精,也能发育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世代:指昆虫自胚胎发育开始,发育至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整个发育经过,亦称为化。 3、多胚生殖:一个卵形成多个胚胎,发育为个体新的生殖方式, 4、龄期:幼虫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5、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确定地说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经过叫年生活史。
6、补充营养:成虫期为性细胞发育成熟进行的取食。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园林病虫害防治复习资料提要(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