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针灸学第二十六讲 呕吐(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5-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编号:30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专业技术职称 章节名称 教学目的 与要求 针灸学 苏菲娜 专 业 计划时数 助教 中医医疗 2学时 班 级 专业层次 编写时间 使用时间 本科 第七章 治疗各论 第一节 内科病证(呕吐—痢疾) 1、熟悉掌握呕吐、胃痛、腹痛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2、了解泄泻、痢疾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为呕吐、胃痛、腹痛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 2、难点为泄泻、痢疾等病症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1、 重点讲授呕吐、胃痛、腹痛 重点病症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教学内容 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 更新情况 2、了解泄泻、痢疾一般病症的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3、重点病证结合临床病例讲授 教学方法 与 组织安排 课堂讲授为主。1、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3—5分钟;2、对呕吐、胃痛、腹痛等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60分钟左右;3、对泄泻、痢疾病症概念、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0分钟;4、小结3—5分钟;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 基本教材 《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和参考书 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针灸临床杂志》 集体备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同意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呕 吐

呕吐(vomiting)是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可见于多种疾病。古代文献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呕吐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扩张、幽门痉孪、胃神经官能症、胆囊 炎、胰腺炎。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辨证】 1.实证

主症 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 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糖薄,头身疼痛,胸院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食人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

2.虚证噩

主症 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 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和胃止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喷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穴位,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呕吐,亦可参照本节治疗。但上消化道严重梗阻、癌肿引起的呕吐以及脑源性呕吐,有时只能作对症处理,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2.注意饮食调节和情绪稳定。

胃 痛

胃痛(gastralga)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复性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由于疼痛位近心窝部,古人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后世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与\真心痛\发生于心系之病证有本质的不同,临床应加以区别。

胃痛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胃粘膜剌激、受损或胃平滑肌痉孪所出现的症状。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

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辨证】

1.实证

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兼见 胃痛暴作,腕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暧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滞血瘀。 2.虚证

主症 上腹胃脘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兼见 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

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 庭。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

关、中脘均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方义 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

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

用。以黄芪、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撤针埋

藏或用玉不留行籽贴压。 【按语】

1.针灸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不适、暖气、恶心等症状效果较好。 2.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膜腺炎相似,须注意鉴别。

3.溃殇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 4.平时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

腹 痛

腹痛(bellyache)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症状而言。可见于多种脏腑疾患,如痢疾、泄泻、肠痈、妇科经带病证等,可参照施治。腹部内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体表为足阳明、足少阳、足三阴经、冲任、带脉所过,若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上述经脉气血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均能导致腹痛。腹痛多见于内、妇、外科等疾病,而以消化系统和妇科病更为常见。 【病因病机】

寒湿暑热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若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内阻,气机阻滞可以引起腹痛。若感受湿热之邪,恣食辛热厚味,湿热食滞交阻,导致传导失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腹痛。或情志抑郁,肝气横逆,气机阻滞,或因腹部手术后、跌仆损伤,导致气滞血瘀,络脉阻塞而引起腹痛。若素体阳虚,脾阳不振,气血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而作腹痛。尤其是足太阴、足阳明经别人腹里,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因此,腹痛与这四条经脉密切相关。

[辨证]

1、急性腹痛

主症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发病急骤,痛势剧烈,伴发症状明显,多为实证。

兼见 腹痛暴急,喜温怕冷,腹胀肠鸣,大便自可或溏薄,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者为寒邪内积;

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壅滞;

脘腹胀闷或痛,攻窜,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腹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者为气滞血瘀。 2慢性腹痛

主症 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病程较长,腹痛缠绵,多为虚证,或虚

实兼夹。

兼见 腹痛缠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剧,痛时喜按,大便溏薄,神疲怯

冷,苔淡,薄白,脉沉细者为脾阳不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针灸学第二十六讲 呕吐(2)在线全文阅读。

针灸学第二十六讲 呕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03553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