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非生态化”消费行为比较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非生态化”消费行为比较突出,生态消费观念十分淡薄,只有36.4%的受访者消费习惯完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27.6%的人完全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另外36%的大学生属于“半生态化”状况。
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有71.8%的大学生能够自觉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有18.6%的大学生会使用一次性用品;只有21.1%的大学生会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还有37.8%的大学生能够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处理废弃物。
2.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的问题
从消费行为来看,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的问题。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浪费。由于物质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以及心理因素作用下,大学生消费比较盲目、随意,例如不计后果的购买不符合本人经济条件、身份地位的消费品;许多学生认为购买名牌衣物用品才显得“高大上”“有品位”。
3.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从消费内容来看,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社交、休闲上面,作为在校学生,其合理消费结构应该以学习、生活支出为主。这种不合理消费习惯不仅会削弱学习动力,还会养成懒惰、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培育实施对策
1.设置生态消费课程,夯实教育基础
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手段,开发设计生态消费观教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理论、生态文明、生态消费观等内容,弘扬和宣传先进的消费价值观和方法。通过开展课程学习活动,正确认识到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生态消费观念,帮助他们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认识到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观念,从“浅生态思想”到“深生态思想”转变发展,理性调整和控制个人消费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生态消费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人人崇尚生态消费观的浓厚氛围,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高校、家庭与社会共同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体系
在高校层面来看,高校要发挥自身教育宣传作用,向大学生普及和灌输生态保护知识,不断强化生态消费理念;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深入发掘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宣传素材,提倡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校园内形成反对不良消费习惯的氛围;举办和组织各种理财讲座,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支持方案,优化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消费。在家庭层面,由于父母是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他们也要认识到普及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意义,配合学校对大学生消费支出进行控制,教导其养成节约、勤俭、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在社会层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媒体宣传等手段,为大学生营造生态消费环境,在全社会内开展生态消费宣传,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养成生态消费观。
3.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和推行生态消费行为
一是在校园内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管理机制。在每一间宿舍、每一间教室,都要实行严格的水电管理制度,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活动,开发设计技能技术、节能方法;建立班集体生态消费谈话制度,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其绿色消费行为,发现问题要改正,先进做法要表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现状及培育途径(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