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及内涵
1.生态消费观念的形成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社会消费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产品日益丰富。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创造的所有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生产过剩问题。如何有效化解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生产与消费矛盾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生产维度出发,提倡控制生产规模;另一种观点是从消费角度出发,采取各种手段刺激社会消费,以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第一种是马克思提出的对策,后一种则属于凯恩斯经济理论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凯恩斯的观点被广泛采纳,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刺激消费来寻求经济发展新路径。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指导理论后,政府制定了大量经济刺激政策,资本家们也纷纷在媒体上鼓吹消费。这使得农业时代消费的贬义被完全剥离,而且还逐渐演变成了追崇物质享受与消遣的“消费主义”。而消费主义是一种奢侈的、浪费的消费模式,它鼓励人们在短时间内尽量消费更多的商品,这种消费观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开发和过度消耗。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至于地球生态环境不堪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需求满足,而忽视生存发展环境的破坏。客观的来说,凯恩斯理论是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有效方式,但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消费主义会带付出沉重的代价,那就是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形势,人们转而寻求科技手段来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人类社会需要通过创新、创造来改造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但是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模式同样会带来更加复杂、剧烈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这种盲目迷信科技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延缓了不良后果出现时间,无异于饮鸩止渴。此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健康、和谐的消费模式,这就是生态消费。
2.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从需要角度来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从劳动角度来看,反对异化消费和劳动;从自由人角度来看,鼓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解”,“人和人的和解”。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鼓励和提倡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消费习惯和模式,其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价值取向上,反对“物质至上”的消费观,主张精神与物质消费均衡协调,摒弃“消费至上”的消费观,提倡“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反对“个人至上”的消费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生态消费现状
为了全面客观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本课题组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资源节约利用、一次性产品使用、绿色节能产品消费以及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进行观察和了解,以此考察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是否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是否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否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118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名,女生53名,分布在不同年级和院系。按照统计数据,将高校学生每月的消费额划分为几个档次:主要包括超过2000元、1501元到2000元、1001元到1500元、801元到1000元、600元到800元、低于600元。详情见图3-1,其中,在调查样本中,月消费低于600元的所占比重为1.4%,月消费在6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所占比重为69.3%,月消费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所占比重为25.5%,月消费超过2000元的所占比重为3.8%。就整体情况来讲,消费额呈正态分布,一部分高校学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现状及培育途径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