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提升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鲜活的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其参与体验,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道德,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终身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那么,什么是地理联系教学法呢?地理联系教学法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时常对某一个地理原理、某一个地理现象或某一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联系,它的作用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一、联系法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1.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城市化”这一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特将本县的城市化过程导入新课,设计导入内容如下:节假日里在公园游玩,从山上俯瞰县城,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城区边缘是一片农田,夏天的夜晚路过这里,还能“听取蛙声一片”,现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主题——城市化。通过导入——提问——自主学习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城市化”概念,还能体会到城市化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2. 联系历史事件,设疑导入新课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中,联系历史事件,设疑导入新课。
设疑一:应用太平洋局部地图。设置情境——1941年12月,日本偷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引出矛盾——其舰队航线没有选在气候等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在冬季气候等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设疑二:(地图中呈现哥伦布两次去美洲的不同航线①、②)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选择航程较短的航线①,用时37天。第二次去美洲时,选择航程较长的航线②,用时20天;引出矛盾:哥伦布去美洲时,航程长用时却比航程短用时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外,也可引用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出发选择冬季,返程选择夏季的历史事件来导入新课学习。
联系历史事件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为后期讲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埋下伏笔。
二、联系法在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地理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时若能适时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地理的学习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和已有知识产生矛盾时激发兴趣。在这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创新意识在学习中也能得到发扬。
1. 联系古诗、典故,讲解知识原理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的天气系统”中锋面的教学中,教师适时恰当地运用与锋面有关的古诗、典故进行讲解,就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案例:唐代诗人岑参作的名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提出问题:诗句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什么?是由哪一种锋面过境造成的大气降水?
南宋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由哪一种锋面过境造成的大气降水呢?此时长江流域容易形成什么水文灾害呢?教师适时点拨会让学生在疑惑中恍然大悟,体验到获得某种知识的愉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论文指导简论联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