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所有指标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公开公正,易于实施。(2)全面性原则。确保体系中的指标既能覆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又能体现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的专业特色。(3)导向性原则。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本质就是发现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对教学起修正作用。(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即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5)评价内容多元化原则。即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6)评价形式多元化原则。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3构建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口腔颌面外科学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口腔颌面外科的范畴、趋势,熟悉有关疾病,掌握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原则和基本技能,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及操作能力,为我国的口腔医学事业培养出更多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人才[12-1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14-15]。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作为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促进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知识和技术快速更新的需要,明显阻碍了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不利于口腔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16]。
3.4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中的应用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了预期效果。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实行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考核改革,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的建构;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和验证[17]。本文通过问卷调查,90.3%的学生认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班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验技能水平及课程总成绩较对照班均明显提高(P<0.01),考试成绩明显得到优化,进一步证实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了解本学科某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增加病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基于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重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培养目标,实验报告书写与实验操作技能的比重相对增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在整个考核评价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通过实施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策略,检查教学效果[18]。
综上所述,以教育评价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等原则,构建口腔颌面外科学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利用考核的评价与激励导向作用,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将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能力;促进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3篇:开放式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中的应用
徐小港、董辛、龙健、易军
摘要:目的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阐明外科疾病证治规律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由于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强,故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现状,运用开放式教学法于《中医外科学》教学实践中,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开放式教学法;应用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其来源于临床实践,最终又为临床诊疗服务。如何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助于其未来从事的医疗工作,是摆在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中医外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中医药类院校中医外科学的授课对象多是大四的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而本课程教师多采用课堂口授法,配合多媒体课件及简单的举例来完成理论授课,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体现中医外科的学科特色。其次,现使用的教材多采用单纯的文字形式,缺乏生动形象的素材,其中的部分内容更是与《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内科学》有较多的重叠和交叉,比如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只有局部辨证及外治法等内容才能充分体现中医外科疾病肉眼可见、有形可征的特点。如若授课教师局限于课本内容,照本宣科,无法有机的将临床实践引入各个知识点中,课堂氛围将沉闷无趣,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学习兴趣也就大大的降低,只能机械的接受老师“满堂灌”式的各种知识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会出现只会“说病”,不会“看病”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临床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外科学中的应用构建与实践论文(共3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