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伤残接受度的概念、测评工具,并对影响伤残接受度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个人因素(人格特质、应对方式、日常功能活动等)和心理社会因素(心理、正负面情绪体验、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开展纵向研究,深入探讨影响伤残接受度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接纳自我,树立积极面对疾病的毅力和决心,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伤残 伤残接受度 影响因素 医护工作者
伤残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是指个体接受自身损伤和残疾状态并积极寻求改变发展目标,学习新技能,并有能力应对伤残对自身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重建积极的自我价值,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1]。伤残接受包括价值范围扩大、身体形态的从属性、包容伤残的影响、从固有价值向对比价值的转变等方面。价值范围扩大是指伤残者能够找到其他方面的价值弥补由于伤残而丧失的某些价值。身体形态的从属性是指个体已经接纳自身外观和功能的改变。包容伤残的影响是指个体不再注重伤残对自身不利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从对比价值向固有价值的转变是指伤残患者不与别人比较,更加注重自身所具有的价值[2]。研究表明,伤残接受度是心理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伤残接受度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并以更加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更为积极的心理健康促进行为应对疾病,从而促进机体康复[3]。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对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伤残接受度量表(the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DS)是由Linkowski在1971年基于丧失接受理论而编制,用于测评个人对待伤残的认知态度。量表含有4个维度,50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6分,总分300分[4]。Groomes等[5]2007年修订该量表,修改后的量表简称ADS-R,包括4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陈妮等[6]引进该量表,将其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证明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随后该量表得到广泛应用。Lin等[7]于2013年开发了缩小版的适应伤残量表修订版(B-ADS-R),并应用于脊髓损伤后残疾患者中,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特性,采用Liker4级方式进行评分,量表有4个维度,分别是扩大、包容、从属和转变维度,共12个条目。
2.1 个人因素
2.1.1 人口学特征
研究显示,年轻、已婚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较高[8]。李琳等[9]对出院后3个月的烧伤患者进行伤残接受度调查,结果发现,经济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伤残接受度较高,而职业为农民和民工的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最低。江云琴等[10]研究表明,性别是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女性高于男性,而Yehene等[11]研究表明,男性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高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2.1.2 疾病特征及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
Li等[12]研究表明,先天性残疾者较后天因素致残者伤残接受度水平高,身体残疾部位的数量与伤残接受度成显着正相关。陈妮[13]研究表明,损伤位置和疼痛评分与伤残接受度相关。损伤侧别与伤残接受度的关系可能与优势手有关,一旦优势手损伤将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加之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患者因此难以接受伤残状态。研究表明,病程与伤残接受度存在正相关,病程越长,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11]。赵庆杰等[14]对124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术后2年以上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最高,病程1~3个月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最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方面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患者可以自行调节心态,以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从而接受患病后角色的改变。而Nicholls等[15]发现脊髓损伤时间与伤残接受度水平无相关性。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伴有永久性的身体残疾,患者难以接受有关。相关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癌症分期为晚期并存在造口的患者伤残接受度低[16],原因可能为晚期患者需要复杂的治疗,并发症多,身体形象改变明显,并且造口护理给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带来诸多不便,患者因此难以接受现状。李琳等[9]表示烧伤严重程度与伤残接受度水平成负相关。Chai等[8]研究表明,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患者更愿意接受伤残的状态。患者掌握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有利于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机体康复充满信心,因此更愿意接纳自我。这就提示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特征尽早进行心理评估,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的疑问给予及时的解决与处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伤残接受度。
2.1.3 人格特质
李桂萍等[17]对205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伤残接受度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伤残接受度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性成负相关,与内外向成正相关。精神质的患者孤独,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较差,当处于伤残状态,患者很难适应自身变化;神经质的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容易扩大负性事件影响;掩饰维度得分高的患者倾向于隐瞒自身缺陷,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伤残状态;而内外向评分低说明患者大多数精力集中于自身伤残,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对自身的缺陷不能释怀,伤残接受度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医护工作者应根据不同人格特质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的伤残接受度。
2.1.4 应对方式与日常功能活动
赵庆杰等[18]对124例结肠造口患者调查发现,肠造口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伤残状况,能够具有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伤残接受度水平较高,反之亦然。研究发现,日常活动水平高的脑卒中患者,能够正确的面对自身状态,因此伤残接受度较高[19]。能够经常进行日常功能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容易融入到社会交往活动中,维持了良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患者愿意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应对方式适应社会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伤残接受度随之增高。这就提示,医护工作者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康复,早日回归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并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克服困难,实现价值观的合理转变,从而提高伤残接受度水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伤残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