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精髓在临床实践医学,以疗效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其理论一则是临床治验的收集、梳理与总结擢升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诸如八纲、六经、脏腑、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另一则是缘起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家邹衍主张力求对自然事物只用自然力作出积极的实事求是的解释。《易传》提出“阴阳之道”,喻指阴阳相互作用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相互关联的,人是天的一部分,从人与天之间的联系出发是阴阳家形而上学的根据。阴阳者天地之道,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卦辞、爻辞所记之象和于天地术数。《尚书·洪范》述五行为五种动态互相作用之力。其属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汉代董仲舒将五行顺序定为“木—火—土—金—水”,而“比相生间相胜”。中医学运用阴阳盛衰消长、互生互动、对立统一与五行生克制侮等抽象概念阐释人体脏腑、经络、感官等功能及相关联的完整系统,同时解释人处天地之间,与自然、社会相关联的生理、心理、病理状态以及养生、方药、诊疗的理论依据。譬如木郁克土导致肝胃不和;金水相生是肾阴滋养肺燥;肝属木喜条达疏泄,人处世事郁闷易怒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失衡当以疏理肝气,又金克木大直若曲,曲则全,枉则直,若听委婉悲情的音乐,以悲为善音,可有利于疏解肝气,愤郁得到抚慰。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医理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应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相结合去体会、去认识、去运用,而不是唯唯物的。因此,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本质是整体的、关联的、辩证的,也是变化的、更新的、发展的,具有一种宏观的独特的体系,展示给人们的是体现医学的人学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两大特征。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天人同构原理,需要运用复杂巨系统观点与创新的方法论,用现代语境诠释人体系统的伦理支柱,以实践求真,以真储善,以美立命,回归到医学是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学科。
3高概念时代注重原创思维,兼收并蓄
高概念的另一特征是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兼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养分而善于消化吸收。针对“原创之思”被遮蔽而缺失的现实,当前国家倡导创新创业,原创需要求知、求理而关键是求悟,对于培训和提高悟性则呼唤人们对原创性象思维的重视。象思维是一种能显示整体鲜活生命力和激发力的原象以及精神之象,因为人类本性所表现的就是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性和由此生发的层出不穷的创造性,也体现在真善美自我意识的创生性。象思维的兴起也与外部世界的变异相关联。十九世纪中叶,从叔本华、尼采到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对西方形上学的概念思维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异化,把科学标准当做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传统科学观念,在理论上能否达到概念化、公式化,其绝对化就等于把凡是不能概念化、公式化的事物就排除在真善美之外了。概念公式化是一种还原分析不可缺少的抽象力量,遵循公理、数学、实验破解与把握科学问题是所必须的,但其抽象化本身就包括着简化和僵化,所以单纯靠这种思维方式,不可能把握事物活生生的有机变化的整体。就中医学而论,天人合德、一元正气、形神一体的原创思维,即“道通为一”,又“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无极而太极”之道象就是动态流变整体之象。
上个世纪,西学传入西医占主流位置,不少中医执业者未能坚守自身规律。尤其在医疗行为中,不论病情需要与否一概中药加西药,凡遇感染一律清热解毒药加抗生素。对于整体动态流转的证候,识证立法遣方用药淡化了。回归原创的象思维对国医国药理论的促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象思维有原象、意象、具象、表象不同的层次。具象与表象可与理性概念思维相通互动,诠释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2],它包括医者视、听、嗅、味感官接受的患者疾苦之象,也包括情绪心理失衡的表象。关于意象通于易,是医者思辨识证求理的重要环节。原象的体认,则是通过“体”“观”“悟”认知原象的运数取象。
医疗是以科学为中心,还是以病为中心的问题。本世纪美国内科医生丽塔·卡沦提出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首先是聆听病人的痛苦,在场关注,以同理心体验患者的痛苦并与病患归属为一体,重视心理抚慰,书写平行病历,通过交流提高团队的医学人文素质。叙事医学开始对中国医务界发生着影响,亟待学习与推广,落脚到诊疗活动中去。叙事医学回答了医学从哪里来,是如何走到今天,医学的对象是人,不能忘却救死扶伤的目标。医学是人学亦是仁学,上塑孔孟荀子,降至王守仁新儒家的明明德,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永远是医德的规范。人的生命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稳态、自康复的功能,是向内向上向前的目标动力系统,重视扶正祛邪、调节自我免疫力,论治病虽有祛邪、补益之法,最重视的是调节。所谓“礼归于仁”,“礼”不仅是礼节而藴寓对事物的调节。对于健康和疾病,一切医疗活动都要维护人体的稳态,有损于稳态的过度的诊疗都要反对。朝向真实世界的循证医学在大数据技术的到来时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学者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叙事医学循证化,其理念很好,但要解决如何“化”的方法技术。人体是复杂巨系统,健康与疾病在本质上是个体化的,个人是否健康,辨识整体自稳态的状况,若阴阳盛衰失衡则治当承制调平,若稳态能自我调节,长期维系则无需干预。当今医疗行为利益驱动导致过度干预现象亟待彻底矫正。医疗服务不具有这种假设,是崇高的伦理道德,求医者以性命相托,前提假设是医生能如自己一样看待他的生命,这是以人为本颠扑不破的准则。
4高概念时代为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中医学又称国学,为何理论体系与临床诊疗罹三千年完整延续而葆其青春,是当今唯一保留下来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古代传统医学。原因何在?!其一,国医国药的学理是以国学为指导的,是国学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晚周儒道互补的哲学,又吸纳异族佛学的养分经历七百多年的中国化,构成了儒释道为主体的一源三流的国学。论本源,重视学术的始源是早于文字的河图洛书与太极图。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具有特质的早熟早慧的、未曾断裂的文化。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当完整的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其二,中医药学衷于“中”,“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学是中国人的智慧,回归象思维、太虚原象、天人合德、取象运数、形神共俱,“天、道、自然”一体的时空动态流的整体观、治未病、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的贡献至哉伟哉。查遍史书,华夏大地两千年来屡遭疫病灾害、战争等磨难,人口总量在五千万以上,都是中医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三,中医学人兼收国学本质的同时,善于学习、容纳异族他国的文化养分与医学成果为我所用。近百余年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早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前辈主张衷中参西,我主人随的学习西医的解剖学。当前,中国面对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并进入信息科学第二次量子革新的后现代,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科技界从信息时代的追随者擢升为领跑者之一。目前合成生物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将为整合医学开辟新的途径。回首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的论断,从学理到实践未来的发展都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国学儒家讲“致中和”,道家曰“守中”,儒家经典有《中论》,“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为中,中即保持自然本性。中国哲学“尚一”“尚同”的整体观与动态关联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的平衡。正如太极图与河图所系的中医理论基础体系,在象思维的背景下重视形而上学“道”的体悟、心悟、开悟。又从形而下是“艺”“器”即治未病、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系统的技能与技术。“道”可统“艺”而“艺”可臻“道”,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并且能使感性与理性,原象与巨象融合互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关于中医学的优秀论文范文欣赏(共4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