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的发展导致文化传播的新问题
通信科技的发展助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体系的建设,通过计算机、手机、电台等电子媒体,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却将意识形态带入到一种更为复杂的局面之中。更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控制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传播主动权,丑化和妖魔化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同时兜售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严重威胁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指导文化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其产生之前的人类最先进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并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历史地位正确地认识基础之上,因此,它的基本形式就应该是以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反映的哲学、伦理学、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等宏观意识形态。”[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至今没有过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中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南。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引领文化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集科学性与革命性于一体,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超越了一般的文化形态,深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本身就是先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思想价值体系。能够在各种文化思潮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价值观涌现的时代起到引领作用。文化价值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始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对社会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越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越需要一个先进的价值体系来主导社会的评价标准,否则就会陷入思想的混乱,行为的失常,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失序。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
四、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要求
文化自觉从内容上看包括两层含义;自知之明和知他之明。既对自己的文化有确切的了解,对外来文化也有相当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即是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够自主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能够选择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做到融会贯通。当今社会,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坚持并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1.坚持文化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说服力
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到两个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8]。
理论自觉即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加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问题。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增强理论体系的阐释性和科学性,对一些重大关键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构建能够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自觉即是要提高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制定目标和方向,科学选择发展途径和战略,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文化建设,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思想自觉即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和向心力,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
2.提高文化认同度,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影响力
文化认同度是外国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包括对中国的价值观、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成就的认同。就文化领域来说,要尤其重视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的内在本质,文化差异也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导价值观。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屹立在这个民族之林中,民族个性越鲜明独特,世界性就越持久和突出。这就需要以文化自觉为观照,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使之深深地扎根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之中。因此,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中国人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包容。
3.提升文化自信,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树立文化自信就要以自信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首先要对中国精神做出具有世界意义的阐释,既要反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体现世界内涵,让世界人民更清楚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权奠定价值理念基础。其次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设定议题,善于把握第一发言权,坚定中国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同时,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9]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与阶级的存在相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各种思潮、主义等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和平演变。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现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