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识形态问题一直是我国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并巩固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和现实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23-02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诸多含义。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散见于《德意志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认识论的“虚假观念”,一种是存在论的“观念的上层建筑”[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虚假观念。”[3]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更不是否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存在形式,而是指建立在“观念决定世界”基础上的所形成的唯心的意识形态内容是虚假意识。而这种正确的与错误的意识形态的区分主要是否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科学理论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利用唯物史观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然以往的历史理论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意识形态理论得以存在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分析又进入到社会存在的层面,把意识形态表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就被定位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存在之中,根据社会的整体结构来分析他们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强调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意识形态固有属性,有其虚假的一面,但同时也起到了维护阶级统治的目的。建立在生产方式上的意识形态,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代表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是符合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其本身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于变化中的现实实际,发展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利益冲突中。因此,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才是研究当前意识形态问题的出发点。近些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播,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价值标准趋近物化,把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金钱和财富的多少成为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的标准。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了人们物欲的极度膨胀,更直接导致了价值观念的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地冲击。在党的队伍中,也存在一些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有些人虽身为共产党员,但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信心不足,有些甚至出现信仰危机,将马克思主义抛诸脑后,丧失了基本的党性原则。而在一些90后、00后青年中,不少人信仰超自然能力,对星座、算命等一些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节日和生活十分热衷,而马克思主义被淡化和边缘化。
2.社会思潮泛滥
当今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儒化”思潮成为影响最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尤其是“儒化”思潮和自由主义。“儒化”思潮表面上是“弘扬”传统文化,而实际是把学术研究引向政治诉求,想以“儒家”资本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把自由作为政治思想流派,是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崇尚民主、法治,重视个人的利益,自由主义者首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又衍生出新自由主义,这种新自由主义特别鼓吹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上,并将个人主义与现代化等同,是自由主义者为个人主义证明惯用的“依据”[5]。最后直接冲击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最近几年,又出现了儒化论与“西化论”即新自由主义相融合的趋势。
3.宗教问题日益突出
近些年来,我国宗教发展有加速的态势,主要有年轻化、大众化、知识化和世俗化趋势,影响日益广泛。境外宗教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活动突出地表现为主体的复杂性、渠道的多样性、活动的计划性、范围的广泛性、形式的隐蔽性、手段的现代性、态势的进攻性、目的的欺骗性,严重危及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6]。尤其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境外宗教传播势力,在国内广泛吸收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其教徒,传播其教义,旨在改变国内民众的信仰结构。
二、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因素
1.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融和冲突
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与之相伴的还有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融合和碰撞中,取长补短,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激烈的冲击。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这种冲突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设置障碍,提出一些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尤其以福山的言论最为突出:“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或许不仅是冷战或是一个战后历史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束,而根本上就是历史的终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处在人类的意识形态演化的重点,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已经开始适用于全世界。”[7]可以看出,西方在为社会主义设置障碍的目的是用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广其所宣称的适用于全世界的“普世价值”。如何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新时期一项艰巨的任务。
2.经济社会转型下文化价值多元化 任何文化都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化经济金融体系,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价值的冲突。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对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越发多元。对外贸易过程中不仅仅是实体货物的交易,也带来了精神产品的输入和输出,一些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模式和价值观念也进入中国。一些以文化为包装、以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也进入中国,对青年一代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现状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