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伦理在医德生成中的作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摘 要:西方德性伦理对德性主体的重视,是我们探析医德生成的一个重要视角。纵观西方的伦理思想,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再到德性伦理,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规律。当代德性伦理的旗手麦金太尔提出共同体主义德性伦理思想,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为分析医德逻辑主体提供了理论的视角。医德不仅指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还包括医学伦理的道德,它既是规范,也是活动,因此,医德包含人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医学专业共同体、医院共同体、医务工作人员等五种主体。
关键词:德性伦理;共同体;医德;逻辑主体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71-03
广义上讲,医德不仅指医务工作人员的道德,而且包括医学专业活动的道德,即医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从医德生成的角度讲,讨论医德问题,必须首先对医德的逻辑主体进行探析。这与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主体即人的重视是一致的,因此德性伦理的一些理论对我们探讨医德问题是有帮助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的道德践履上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国著名学者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的共同体主义德性伦理思想,可以为我们探析医德逻辑主体提供一种理论分析的科学视角。
一、主体与德性主体思想的历史脉络
人类思想史就是对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或主体性的揭示和宣扬。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有一种伦理转向,这种转向可以说是以探讨主体和主体的善为主题。亚里士多德把主体定义为实体,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而且实物比如石头等也是主体。近代到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性规定,才把“主体”(自我)从一般实体范围中突出出来,作为专属于人的哲学范畴。直到康德,才真正把主体性哲学确立起来,康德对人的三大能力的考察,纯粹理性即知性能力、人的实践理性即意志能力、人的判断力即审美能力,把人的主体或主体性问题作为启蒙现代性的主要特征突显出来。20世纪以后,主体性被后现代主义者批评为形而上学思维的一种虚构,主体间性问题产生。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理论构建中提出和讨论了主体间性问题。所谓主体间性就是承认“他我”的存在,承认这个“他我”并非普遍的“他物”,而是一个与“自我”并存的“他我”。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范式为主体间性问题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哲学理论形态。
伦理思想的发展也是随着哲学主体性问题而相应演化的。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是西方伦理思想经过辩证运动后的伦理思想范式,具体表现在:古希腊的伦理思想以德性伦理为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人都有相关的论述,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可马各伦理学》中对德性伦理思想的具体论述涉及德性主体问题。在中世纪,宗教范式下的伦理也是以德性伦理为主旨的。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社会的变革,德性伦理思想逐渐被规范伦理思想代替,人的一切行为都以某种抽象的规则来衡量,伦理规范或规则成为伦理思想的中心。启蒙理性的工具主义强势表现在这种伦理思想中。
直到1958年,英国哲学家安斯库姆(Anscombe)发表《现代道德哲学》对功利论和义务论伦理发出挑战,安斯库姆在批评功利论和义务论中首次提出了德性伦理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玛莎·努斯鲍姆的《善的脆弱性》、迈克尔·斯洛特的《从道德到德性》和《来自动机的道德》以及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的《论德性伦理学》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德性伦理学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运动。西方伦理学表现出向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回归,德性伦理学再次引起世人的注意。从思想的辩证运动看,德性伦理→非德性伦理→德性伦理,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就是整个西方伦理思想的辩证逻辑。但是,当代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在经历了规范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以及元理论学的生态之后的回归,比起古希腊的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更高级的伦理形态,它所处理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展现出的理论魅力更加迷人,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德性伦理还没能达成一致看法,然而德性伦理所唤起的伦理思考可以说是人类的伦理智慧叙事表现,尤其它对伦理主体的强调,注重行为者的品质而不是行为的规范,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的深层审视。
新西兰学者赫斯特豪斯对德性伦理要义的分析明确强调了德性的主体作用。他认为,与强调责任或规范的义务论和强调后果或效果的功利论相比,德性伦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德性伦理是作为一种“以行为者为中心”(agent-centered)的伦理学,而非“以行为为中心”(act-centered)的伦理学;它所关心的是人“在”(being)的状态,而非“行”(doing)的规条;它强调的问题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非“我应该做什么”;它采用特定的具有德性的概念(如好、善、德),而非义务的概念(正当、责任)作为基本概念;它拒绝把伦理学当作一种能够提供特殊行为指导规则或原则的汇集。这样,基于行为者的德性伦理,就是从个体的内在特质、动机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和基本的德性品格出发,来对人类行为做出评价(不论是德性行为,还是义务行为)[1]。
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的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既有发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约束人的一面,人既是道德的执行者、体现者,又是道德的创造者。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把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否定个人在道德领域的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推行道德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以纪律为形式进行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表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从而有意或无意地消解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潜在的意图变成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黑格尔曾说:“实体本身就是主体,所以一切内容都是它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一个实际存在物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实际存在物的实体,乃是一种自身同一性;因为如果它与自身不同一,它就会陷于瓦解。”[2]可见,没有德性主体,德性就会被瓦解,道德的作用无法发挥。探讨医德的生成,首先就需要探析医德的逻辑主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医德的真正内涵。 二、德性伦理的共同体范式与道德主体的辩证关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论德性伦理在医德生成中的作用在线全文阅读。
论德性伦理在医德生成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